工作中,感觉自己总是在做杂事?怎么判断做的是"杂事"呢?本文作者从杂事的概念出发,从另一个角度对做"杂事",进行了分析思考,希望本文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和同事闲聊天的时候,都在自嘲说自己一天天没啥产出,做着零零散散的事情。该是自己做的,不该自己做的,最后都需要自己去做。 我想了想,也对。我们的精力被这些事情牵扯着,很少有时间想想产品如何发展,或是产品该怎么设计,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机械工具。 "杂事"是琐碎之事,不成体系的事情。产品经理理解的"杂事",应该是符合别人预期,但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事情。 换句话讲,我们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做别人的事情,而别人也不一定领情。自己还惹得一身麻烦,结果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起到效果。 举个例子: 假设销售来找你说"hi,产品经理,这里有个方案报价材料需要介绍你的产品,你补充一下"。 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接还是不接? 如果接了,你得花费1~2个小时写材料介绍,然后还得给人家讲解清楚。如果不接,人家会说你不配合,以后没人管你的产品。 最后无论你当时接还是不接,一定都会花时间写一份材料出去。至于文档质量,大家都懂! 那么,到底做的这件事是不是"杂事",你如何评价?如果用户刚好看上你的这一点,你的这份材料获得了订单,那这就不是杂事。 一、把事情看透 我们要把"事情"和"属性"区分开。 事情很纯粹。比如,用户想要一份产品材料。 属性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观点和利益。 观点就是我们的主观判断,与个人阅历经验相关。按照公司销售人员的观点,他觉得用户需要产品经理提供介绍材料。产品经理的观点是,用户需要的材料,应该都由销售人员统一包装。 利益是做这件事对谁有好处。双方都觉得自己写材料麻烦,都不想写,只要对方解决了,自己就没事情。 所以,你觉得事情杂,是因为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并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论证。如果只看观点,无论你做的哪件事,可能都会觉得不舒服。 我们换个思路,你提供一份材料,可以降低别人找你写材料的时间,可以更好服务用户,可以提高产品的售卖几率,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件杂事吗? 你可能需要一天时间准备这份材料,但之后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把事情解决,何乐而不为。 有个词语叫"要事第一"。我们必须判断一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做,为什么这件事最重要。 我们只有一个判断标准,做完这件事后,结果会不会大于投入。 例如,客服人员每天都会向你咨询同样的问题,那你需要整理一份QA手册,然后同步给客服主管,给到所有客服人员参考。还有一些常见的操作手册、解决方案材料、功能介绍材料等。 总之,这些事情做过一次后,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二、工作流程化 你必须得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将日常中的工作系统化管理。 工作流程涉及到产品流程、对外流程、多部门协同流程,它们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联系,也是对工作的拆解。 比如,你现在接到一个需求,你会怎么办? 初级产品经理会咨询谁提出,为什么要这样?然后想我该怎么设计满足他的需求。 高级产品经理会思考需求的本质是什么?与当前产品目标是否吻合,值不值得满足。 产品专家会系统地了解产品从目标到实现的整个流程,而不只是拘泥于需求能否满足。 产品的核心本质:用户和营收 我们所有的工作只会围绕这两点出发。 用户:增加用户、减少流失、提升留存/活跃。 收入:付费模式、付费转化、商家营收。 如果我们当前为了提高新增用户,那么就不要重点考虑怎么增加收入,不符合目标。或是为了提升留存,就不要去做增加用户的工作。 本质问题必须要考虑清楚,到底是为了用户还是为了收入。 只有先拆开才能合上。 目标拆解的本质:需求归类和版本规划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要做哪些任务。 需求分类:将需求按不同类别划分,可以是竞品功能、用户需求、创新需求等。 版本规划:是为了这个目标要通过几个版本逐步迭代,一边试市场一边控制迭代节奏。 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没有人会一直正确,结果才能证明。 需求分析的本质:分析场景和用户 自己必须要能感受到那种环境。 分析场景:用户的使用场景中,到底是怎么样的。 分析用户:用户为什么想要这样。 有些教你怎么做产品的用户必须要当心,你会被牵着鼻子走。只有你比任何人都懂得时候,你才能把一款产品做好。 需求分析,只有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才能感受最深。 产品设计的本质:新功能做体验 产品设计是让用户直接接触的一层,只能简单化。 新增功能:根据需求新增加一些功能。 提升体验:根据已有功能进行优化以及交互视觉优化。 实现层面的事情只考察基本功和设计理念,多看多学多做,自然会提升。 最后 你做的每件事都要有一个本质,你不去找到它,你做工作就会处处碰壁。 做杂事,是因为你没做对事,不是事情的问题,而是自己心态和理解的问题。 每个成熟的产品经理都是从一堆"破事"中爬出来的,他能把事情从无做到有,从烂做到好,靠的不是脑子聪明,而是经验和坚持。 经验是从事情中积累出来的,可以形成工作流程,做到游刃有余。 坚持是心态,把结果做出来,自然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