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我只是单纯地被中文译名所吸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鸟是自由的生灵,不应该被束缚于笼中,也不应该被培养得只会婉转啼鸣供人玩赏,放归山林,让它去找寻自己的方向,找寻自己的山。 中译本 书寄到家里时父亲先看了一部分,他感慨很难相信这是非虚构,我更好奇这究竟是怎样的逆袭经历。作者流畅清新的文字和曲折跌宕的情节控制住我想要合上书休息的手,而令人震惊的家庭背景也让我密切关注着发展。 作为严格执行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孩子,很难想象一个孩子17年没有上学,知识来源只有摩门教狂热分子的父亲和助产士的母亲,憎恨政府,怀疑医院和学校。父亲的偏执和躁郁症也不断地造成了或者加重了家庭成员受到的伤害。母亲本是最清醒最有理性的人,却不退步屈服并痴迷非自然疗法。除此之外,哥哥肖恩的暴力控制欲给主人公塔拉带来的身心上的难以磨灭的伤痛,姐妹亲戚的抛弃背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噩梦。但或许是山下奶奶的提议,或许是外婆家与自己家的不同,或许是哥哥泰勒的熏陶引导,或许是当唱诗班指挥的梦想,或许是逐渐成长本身对长辈的怀疑和思索,让塔拉矛盾之中选择了学习和教育,最终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学历资本。 阅读中注意到作者更多地着墨于成长经历和自我思索,对学业有成和荣誉满满只是简单略过,我认为除了谦逊外,也更能强调教育这一关键词的重要性。另外,塔拉在福布斯采访中说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为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他不应该是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与他们的想法。"上大学之后的她,没有归属感,"永远在扮演",现实与父亲所说的事实差距太大而难以释怀,还引发了恐慌症和梦游。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她的不断挣扎,敢于拒绝,敢于对质,敢于去相信自己就是"纯金",无论是在爱荷达州的巴克峰还是剑桥大学的穹顶下。而最终也并不是批判父母的教育方式,否定摩门教的意义,而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去研究家庭责任和受到摩门教影响的史学家。 让这张脸,让这个女人与众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后面的东西,是她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让人生不再一成不变。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腰封上赫赫的"比尔盖茨年度荐书NO.1",让我很好奇盖茨盛赞此书之后与塔拉的访谈,搜索半天,奈何自己技术不行,只找到几个新闻采访。电视上的塔拉和我在书中认识的猜测的有相同,也有不同。她穿着很简练干净,几个视频中都是暗色系的上下装,薄薄的唇彩,简单的首饰。总是认真听完主持人的问题再开口,微笑浅浅却很自信。塔拉说,"教育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在她儿时认为父母是爱子女的,是不会伤害子女的,认为自己家的教育是对的,但随着学习,她逐渐了解到并不是这样。父母可能是错的,老师也可能是错的,历史书可能是错的,哲人史学家也可能是错的,去找寻真正的历史的只有自己。从"全世界都是错的,只有爸爸是对的"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一样有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我想,无论文字描述是否过分夸张,这份勇气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 前几天还看了部豆瓣高分电影《楚门的世界》,被操控人生的楚门终于夺回了命运的船舵,而塔拉最后走出了病态的家庭环境,而碌碌无为的我最终只是看客。别人的人生如何光彩夺目如何跌宕起伏,都只是别人的人生罢了,我常常这么想,却总是忍不住生出一丝希望。浏览过"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类似问题的我,很难说有多么自信,每一次升学,都会问自己能否存在于这个新世界,在被一次次批评安于一隅之后,又一次次地被接纳进了更广阔更难以想象的新世界。笑说这是运气,但或许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不甘心,谁知道呢? 我们终将理解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并且期待找寻属于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