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间为什么就不能和平共处呢?当皇帝的和做丞相的总是不能够做到完全信任,我们不否认当臣子的权力太大的时候,皇帝的权力受到的约束就会增加;反之,皇帝太过专制,导致臣子没有权力,政策就不能很好的执行,国家就极易发生动乱。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和执政大夫赵盾就是这样的关系,晋灵公年幼又不管政事,赵盾就成为了"摄政王",是晋国真正的当家做主的人,权力极大、地位极高。但赵盾不是鳌拜这样的奸臣,他对晋灵公尽到了人臣的责任。晋灵公可不管这么多,他看不惯赵盾总是约束着自己,还管这管那的,就到处找赵盾的茬。 最形象的就是,赵盾让晋灵公往东,晋灵公一定会往西,赵盾让晋灵公做明君,晋灵公就是不听。年轻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冲动了,晋灵公也不例外,他见赵盾如此碍事,就决定暗中解决了赵盾。 鉏麑是晋国的一位名气很大的大力士,晋灵公听说过他的大名,所以第一个就想起了他来。鉏麑武功高强,受到了晋灵公的召见。晋灵公指派了一个任务给他,就是刺杀赵盾。鉏麑是知道赵盾的,他知道赵盾是晋国朝中除了国君以外,地位最高的大臣,位列晋国正卿,和他是云泥之别。鉏麑不知道晋灵公派自己去刺杀赵盾的原因,他只能选择接受命令。 于是,在一个黎明前夕的时间,鉏麑悄悄翻进了赵盾家的院子,还顺着早已得到的地图找到了赵盾的卧房。令他奇怪的是,天色还是漆黑如墨的,赵盾的房门却是打开的。从门外的暗处能够清楚的看见屋内的景色,鉏麑见到找到正坐在屋子里的椅子上,闭目养神。见到如此勤政的赵盾,鉏麑迟疑了起来,手中的利刃也放了下来。他听到了赵盾喃喃念叨着上朝的时候要说的那些劝谏晋灵公的话,却再也提不起手中的凶器了。鉏麑认为赵盾是一位忠君为国的良臣,若自己就此将他杀害,自己就是晋国的罪人;可如果不能完成晋灵公布置给他的任务,鉏麑自己也无法交代。陷入两难的抉择中的鉏麑犹豫不决,最终他的正义感战胜了恐惧,他离开了赵盾的家,并一头撞死在赵盾家大门外的槐树下,向晋灵公、赵盾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一击未成,晋灵公还不放弃,又假意邀请赵盾赴宴,埋伏了杀手要杀赵盾。酒过几巡,赵盾已经几杯酒下肚了,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暗中的刺客,立即冲上前去向晋灵公请示说:"当臣子的不能陪着国君喝这么长时间的酒,这是不合乎礼仪的。臣先带赵大夫回去了。"晋灵公如何肯放赵盾走,示意手下的侍从将他养的恶犬放出来。恶犬们一下子就朝着赵盾扑去,暗中埋伏的刺客们也现身步步逼近了赵盾。提弥明的责任就是保卫赵盾,但双拳难敌四手,提弥明最后为赵盾战死了。这批刺客中有一个叫做灵辄的人,他曾经被赵盾所救,所以在关键时刻,将刀刃伸向了自己的同伴来保护赵盾。此时赵盾才回想起从前自己救过灵辄的事情,在灵辄的帮助下,赵盾很快就脱离了险境,找到一匹马就飞快地骑走了。 这是晋灵公和赵盾的最后一次相见,赵穿得知赵盾被刺杀,就趁着晋灵公在桃园玩乐的时候,给晋灵公来了个复制版的刺杀。晋灵公被赵穿杀死了,赵盾也回国继续做他的大臣了,只不过换了一位国君来侍奉而已。 晋灵公毫无明君的修养,对臣下无德,对子民无道,所以史书上才评价他为"灵公无道"四字。赵盾的权力是大过了他,但是赵盾根本没有谋反之心和谋逆之罪,他就要杀掉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良臣,就连鉏麑都知道不能杀掉赵盾,他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他死后,晋国人立即就将他忘记了。只有暴君、昏君死后,人们才会给他们取"灵"或者"厉"这种字样的谥号,可见晋灵公在人们心中是有多么不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