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私域流量容易踩到的误区


  很多公司招三四千块钱的运营或实习生就开始疯狂养号。是把人当成了流水上的工人了吧?说好的互联网下半场,用户思维要替代流量思维呢?
  前不久,"运营圈子计划"两周年,我分享"私域流量+个人IP=自由"的话题,讲了私域流量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历,以及我们怎么去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但我看到下一位分享嘉宾京东社交电商西南地区负责人,也是我们运营圈子计划群内的优秀成员黄姐,有一页ppt赫然写着:
  "私域流量有时是个伪命题"
  本来挺担心我们讲的会不会冲突,让听者迷糊,与黄姐沟通后发现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
  说它是伪命题的意思是——不是所有行业去做私域流量的投入产出比都算得过来,只有当用户在生命周期内带来的利润和传播价值值得提前预支维护成本时,这件事才成立。
  何况有的公司基本功太差,连公域流量里(如淘宝)搜索、猜你喜欢而来的、较为精准的流量都因为产品本身或详情页兜不住,导致转化太差,自己养一些需求并不明确的用户又会好到哪去呢?
  跟消费者越近,越容易暴露自己运营上的不足,人设上的空虚。社交端会放大美,也会放大丑陋。
  有的店家呀,不如赚个距离美的钱,隔近了,还真没啥可欣赏的、可留住人的,这时候,硬要去把流量圈起来,就是在自己砸自己脚。
  由于"私域流量"这个词过于火了,我在这里就不讲它的好话了;说说物极必反后,可能会踩的坑、可能会误入歧途的地方吧。
  一、加在个人号上的就是私域流量吗?
  加在个人微信号上的就是私域流量吗?
  错!
  私域流量≈人脉。你认识多少人不重要,多少人认为你有价值才重要。
  严格来说,能反复触达,唤得起、撩得动,有情感铺垫的,才是私域流量。
  这里也引入一个我常说的"湿流量"的概念。就是被你的思想浸润过,容易达成信任和共识,比如听过你的演讲、看过你的文章、在你这儿买过东西给了好评、听别人口碑推荐你家等等,这些方式带来的就是"湿流量"。
  湿流量落在个人微信号上,并且当你微信号已经做了耕耘,头像、名称、头像、个性签名、朋友圈呈现出统一协调、有品质的感觉,这些湿流量就像种子一样,落上去才能生根发芽,才不会删掉你,才有机会持续触达。
  所以在寻找第一个1000量级的私域流量时,就像寻找种子用户一样, 不要急,味道要对。
  他们不一定是第一批为你埋单的人,是第一批关注你、挺你、认同你的人,使劲儿对他们好!
  他们奠定了你这个场域的氛围,通过朋友圈和社群呈现出来,之后你会持续吸引到同频的人,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推荐、被动引流,形成自循环。
  而当你自己都是面目全非时,你不知道去哪里吸粉,你不知道怎么迭代,你会一直在原地打转,找不到PMF(产品与市场契合点),也就带来不了高速增长。
  二、私域流量一定要加在个人号上吗?
  有人肯定会抢答说,不是的,在app上的也是。
  但实际上这几年没有多少人再有能力去做运营一个app了。那可能放在私域流量池非常大了之后再去导会更合适。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低成本的承载私域流量的地方就是微信个人号了。所以一度有人认为私域流量池的大小=有多少小号以及小号上有多少人。
  然而,你真的搅得转吗?
  就我个人而言,管理两个号真的就是极限了,而且明显主号互动更多,小号更偏单方面的发布。情感链接是比较少的。
  微信设置5000人上限是有道理的。之前我还在想,如果这个限额变成10000,我的收入能翻番。其实不一定呢。
  你加了她但是真的能影响到她吗?
  用户不会说你朋友圈怎么发就怎么相信,她会综合地通过群、一对一聊、朋友圈、公众号去判断你。如果你只是自顾自的发圈,没有生意就加倍发圈打扰的话,我建议你鼓足勇气去使用下清粉工具,看看所谓的5000人加满的号有多少没有删你,没有屏蔽你。
  所以,现在我的小号没有再主动加人了,全是被动加好友的, 每天有七八个。我知道我精力有限,搅不转了,不能让每个人感受到我的能量。有时找我说话的人多了我还会非常烦躁,我想隔着屏幕对方都会感受到我的情绪,这对我会造成负面印象。
  还是那句话,距离产生美。太近了你又维护不好还不如放远一点儿。那放哪里呢?
  聪明的读者可能发现了, 我建了一些群,有付费的已经满员的圈子计划主群,也有根据某篇文章或者某次讲座拉的主题群。他们都还活着,因为我们有一些有营养的东西去养着的,形成一个社群矩阵。
  这里面有的人是没有加我的,加了我的助理、志愿者。可能时机还不成熟,我也不会主动去加他。所以我找到了一个与个人号打配合的很好的方法,就是放到你的员工/助理/志愿者的个人号和你们共同在的多个主题社群里。
  这样,虽然潜在群体没有加你(实际上加了你也无心维护),但是通过社群里一对多的交流,助理朋友圈时不时透露出你的动态,受众是能感受到你的思想的。在无形中就在加深对你的信任。
  那么当你需要的时候,社群内、关键人的朋友圈,都是你可以撬动的私域流量,想什么时候唤起都可以。
  当然这种操作对运营基本功有较高的要求。比如你找到的这个"托管"的个人号,她不是你的傀儡,她挺你,时不时会推你;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和人设;对社群运营也有要求,怎么轻量级维护还不死,大家不舍得离开解散。
  所以到了下一个话题,之所以说私域流量有时是个伪命题是因为它对运营水平要求并不低,但很多人以为很低。
  三、建私域流量难度不低于建一个公司
  很多公司招三四千块钱的运营或实习生就开始疯狂养号。是把人当成了流水上的工人了吧?
  说好的互联网下半场,用户思维要替代流量思维呢?
  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在简单粗暴洗流量,把社交圈当流量洼地,就来不负责任的践踏。但他毕竟是社交圈呀,你在商场玩套路大家不反感;但是你在社交圈玩套路,让大家本来可以休闲放松的地方充满了警惕、怀疑和不安。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当韭菜养殖基地,一开始你就输了。
  我认为,私域流量池是用来存放VIP客户以及湿流量带来的目标用户的,你根本无须把所有消费过的人都放进来,更无须用利益刺激加到一个非常大池子的人。
  你的味道会淡,你的能量传递给每个人上时会衰减,会弱化。何不把满满的能量给那些真正对的人。维护好他们,给他们带去价值,从中获得你想要的。
  如果你是跟我一样的自由职业者,我们想要的,不应该全部是转化他们让他们掏钱。我们还要人脉、还要关系网、还要便利的信息。拿着这些,你其实可以去赚私域流量池以外的人的钱。
  举个例子,如今我的朋友圈非常的肥沃和有价值。我不仅在这里找到了我的种子用户,我还让他们成了我的后援力量,让我更有资本去赚外面人的钱。
  比如我需要招聘人,发个朋友圈就可以坐收简历到手软;
  比如我需要找个场地赞助,发个朋友圈就能得到各方赞助;
  比如我需要打听个什么信息,发个朋友圈就汇集到各方资讯;
  甚至还可以做各种调研,比如下图我在问哪个粉底液好用,直接就在用户的推荐中挑一个来买了:
  这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获得了很多用户洞察。当然这也得益于我平时对朋友圈的维护和价值输出。
  这些愿意与我互动,给我提供信息的人,并不比那些买我东西的人差。
  当你把朋友圈当成一个割韭菜的场所,你会涸泽而渔。你可以算下,5000人的朋友圈月转化率是多少,客单价是多少,每月销售额是多少,如果没有均匀的源头活水进来,销售额会怎么样。
  但是销售额都要靠拉新撑着的话,要加多少好友啊!这样的增长有意义吗?还是换了一个地方在洗流量啊。
  要寄希望靠私域流量池获得良好的收入,我认为要做的事儿还蛮多,真还不比开一家公司少。关键点还是围绕着拉新-留存-转化而来的。
  拉新这一步,很多人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太过关注私域流量池,而忽略了源头都要从公域流量去引,还是要有开拓渠道的敏感和试错精神,不能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你有源头活水来",要找到你的源头活水。
  留存这一步,适合在社群和朋友圈里去做。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找到给用户提供什么价值的,当用户不能从你这儿获得东西,你就休想收获。利他的意识太重要了。留存做得好不好,可以间接用僵尸粉的比例来看,我的是3%,算是很低了。你有勇气的话测下你的,记得用免打扰的工具。
  转化这一步,涉及到产品的选择和组合,怎么减低用户付费的门槛,怎么打消顾虑,怎么设计产品矩阵及定价,让同样的用户量产生更大的效益,等等。
  这三步,其中有很多细节,因为我曾经在大场大流量的环境下锤炼过,所以会知道在哪些地方去着力,去优化,去监测反馈,哪怕我跟你一样没有一套微信端的统计工具,我也能做数据化运营。
  说到最后,私域流量或者说微商社交圈是相对封闭的,没有那么多流量给你洗的,所以洗流量、撞大运、拼概率的运营方法一定会死。
  你想在这里尝到甜头,必须给用户创造价值,让用户自传播。这样你做私域流量才不会那么累,才能活得自如,运营理想人生~~~
  经历过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电商时代,我觉得不管流行什么,运营的基本功还是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我在一个个项目中是感受得非常清楚的。
  私域流量火、个人IP火、抖音火你以为听个专项课就行了,但其实拆下来还是要用这几个杀手锏去落地才能产生商业价值。
  比如活动运营引流、内容运营留存、用户运营转化,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如果你全面地学习了,一个人就能活成一家公司。不管明天流行什么,一点儿也不怕。
网站目录投稿: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