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故事里的人生妈妈我早知道我不是个省心的孩子


  这是一位年轻妈妈的故事。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把儿子送进幼儿园后,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说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儿子表现最差;老师唯有对她的儿子不满并对她表现出不屑。但她忍住了这一切,她告诉儿子:"孩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一大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她去参加家长会。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迈进家门,却满脸堆笑,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儿子,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你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听了她的话,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早上,儿子早早起床,吃了饭高兴上学去了,而且比平时早许多。
  孩子上了初中,她照例去参加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正在校门口等她。她走上前去,抱住儿子,轻抚着儿子的肩头,心中充满甜蜜。回家的路上,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高中毕业了。在第一批次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来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可能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的时候,她鼓励儿子报考清华。
  儿子从学校回来。当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时,儿子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放声大哭起来。儿子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早就知道我不是个省心的孩子,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听着儿子的哭诉,她悲喜交加,十几年凝聚在心中的泪水按捺不住地喷涌出来,打湿了手中的信封。
  鲁钝生感言:面对老师的"告状",许多家长都会直面孩子,轻者规劝、抱怨、批评,重者谴责、训斥、打骂,其结果往往造成孩子与老师、与家长的对立,更不利于孩子毛病的克服和错误的改正。故事里的妈妈则卓尔不群,她没有把老师的批评和不满直接告诉孩子,也没有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做,而是巧妙地将老师的批评转换成表扬,将孩子的弱点转换成激励孩子上进的起点,在没有隐瞒孩子弱点的前提下,化消极为积极,化批评为鼓励,维护了孩子的人格尊严,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一个多动而又智商平平的孩子,最终能考上清华大学,是这种肯定性、激励性教育结出的硕果。
  这个小故事启示我们,作为父母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或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一味抱怨、一味谴责,甚至简单粗暴地打骂,而要从孩子或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找激励因素,帮助他确立目标,树立信心,用正能量鼓励他上进。故事里的妈妈,在儿子上小学时,为学业成绩全班排名第49(倒数第二)的儿子,确立了"超过排名第21的同桌"的目标;在儿子上中学时,为儿子确立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目标。这是一种目标激励法。孩子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
  当代社会,十分重视人权和凸显个性;当代教育,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棍棒之下出孝子、出人才"的教育观念早已失效,而"孩子都是夸大的"和"人多是在肯定和激励中成长才"的思想,则切中时用。再则,当代心理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在被肯定和受到赞美时,情绪比常态下更振奋,思维更活跃敏捷,自信心更强。因此,不管是做父母还是做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孩子或学生的闪光点,从鼓励和积极引导入手,激励其上进。
网站目录投稿:若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