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韩寒总需要有人对我们的生活露出一脸坏笑


  这可能是我们所有人物专题里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难做的一个,同时还是最绕不开的一个。许多年后,当你提起这个时代的人物,我们之前专题里的那些人都可能会被遗忘,但这个人不会。这个人,拥有明星一样的粉丝团,"领袖"一样的影响力,作家一样的文采,律师一般的利嘴,商人一般的财富……这个人只有29岁。
  这个人,叫韩寒。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经不起回想的。仿佛昨天还在一边顶着父母老师的责骂,一边读着《像少年啦飞驰》。今天,那个少年已经有了女儿,并需要你去仰望。无需去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当年那个来自上海郊区的年轻男孩决绝的从学校退出,扬言要"写书挣钱"时,不一定想得到自己会有今天的"辉煌",但一定想得到自己跟其他人比会有多独特。他勇敢的做出了选择,并坚定的走了这么多年,无论他在这条路上得到了多少美好,那都是他应得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十年前的那个时代,真的是需要韩寒这样一个人的。韩寒之前的二十年三十年,人们已经被压抑的太久了。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中规中矩,每个人都是那么的谨小慎微,每个人都不敢对压在身上的一切吼一声"不"然后毅然走开,那几代人是焦虑、愤懑和忧伤的,海子他们写诗,许知远他们学着思考,但哪怕去死,也不敢有人"离经叛道"。于是,韩寒出现了。
  这个少年对我们说,让那些束缚你的狗屁滚蛋吧,做你自己。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上场,用这近十年的时间给我们做了示范。他从那个注定要变革的节点出来,在急速变革的十年里,找准了每一个立足点,告诉我们这也是一条路,他能成为今天的韩寒,有此足矣。
  这些年,叛逆少年过的很好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能给予他的力量只有保持关注的目光,尽管这目光里仍有不少不信任和等着看笑话的意味。直至今日,我们大多数也只是钦佩和赞赏其勇气可嘉,但并不敢去走他走的那条路,又或者,那本就不是条能走太多人的路。
  今天,这个曾经的叛逆少年有了如此众多的称号:作家、赛车手、公共知识分子、最具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青年领袖等等等等,他走了另一条路,但他活的很风光。原因有两个:
  第一,他代表了很多人的"另个一自己",尤其是80后群体。我们中的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不敢或不愿去做韩寒,但我们愿意买韩寒的账:他替我们说我们不敢说的话,他替我们骂我们不敢骂的人,他替我们活我们不敢活的人生(事实上他也的确比我们会说会骂,既解气又不惹事儿。)——他身上投射着我们自己的影子,你会不买自己的账吗?
  第二:他是个"非成功"商人。伴随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来的,必然是各种来路不明的利益。韩寒一直在很审慎的选择着,尽管他一直声称要与商业划清界限,但维持这份庞大的名声,哪能少了金钱,况且他还想赛车出书做杂志。韩寒当然有理由做一个商人,尽管出于种种考虑他做的很隐蔽,这既让他饱受诟病,也让他成功的与郭敬明等商业写手区别开来。个中况味,有兴趣者当可细品。
  他真的不适合做"领袖"
  2010年的《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人名单中,韩寒的名字赫然在列,与他并列在一起的人有: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不论韩寒的粉丝有多少,文章写得有多犀利,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跟这些人并列在一起,让韩寒看起来像个笑话。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在一次讲演时认为,"现在的中国大学教授加起来对公众的影响力,赶不上一个韩寒"。张教授如此负气的话语,如果反过来想,也许更有意思。这么多教授,可能随便一个人的学识、认知都在韩寒之上,为什么活的如此默默无闻?一方面,他们可能自重身份,不屑于韩寒的那些话,认为做些实事更重要;另一方面,只能说这个时代病了。人们喜欢调皮的骂人话,喜欢独一无二的东西而忘记了去恪守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我们不同意"一万个韩寒也顶不上半个任正非",我们也不同意说"韩寒只是个挑落皇帝新衣的孩子",韩寒就是韩寒,但如果非要在韩寒和任正非之间选个人做领袖,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公共知识分子,他还需要做的更多
  一个思想类的知识分子同人网站"共识网"推出了一项在线调查,评选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公共知识分子"。在秦晖、贺卫方、于建嵘等一长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界人物中间,韩寒的名字再度赫然在列,并且在长达数十天的投票过程中一度高居榜首。最后,韩寒以仅落后第一名贺卫方6票的1310票屈居第二。这是继2008年韩寒当选"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之后的又一次获奖。
  "知识分子"或者"公共知识分子"这一舶来词汇,在近十余年来中国的媒体、网络空间中占据了相当的位置。且不论这个词背后的原始色彩,它在中国的流行至少具有着启蒙和守护良知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第二,发言的主题是公众关心的事件或问题;第三,其立场要超越自己的职业属性或阶层属性。
  无论是从写作成果、思想深度甚至哪怕是语言表达能力而言,韩寒在这里都显得有些单薄。在韩寒的大部分网络写作中,呈现出来的风格更多地是一种调侃和消解。正如崔卫平所说:"(韩寒)那种文章不好写,因为某个事件大家都有感受,要把那种感受描摹出一个框架来并带来阅读的新鲜感,是很不容易的。"韩寒确实有水平,这点谁也否认不了,但这种水品还不足以支撑他站到如此的高度上,事实上除了赛车,韩寒不具备任何专业性的知识储备和思想研究,公众给他带上"公共知识分子"这顶大帽,更多的还是粉丝们的一厢情愿,韩寒本人未必见得愿意带上这顶高帽。而这顶帽子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的被安到韩寒头上,足可看出公众对当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极度不满甚至失望,他们希望他们能像韩寒一样勇敢,像韩寒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惜他们大多数都是缩头乌龟。
  爱韩寒,就让韩寒做韩寒吧
  巨大的个人影响力固然为韩寒带来了很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恐怕伴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对其期许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韩寒不想要的东西会促使他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协——他已经不是《三重门》里的那个少年了,他已经不能随便说"不"了,他必须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如何在这些艰难的角色中维持一份平衡并在平衡中彰显独特的自己,这是个巨大的难题——这会把韩寒难住吗?今后的韩寒还能像之前的韩寒一样从容的走下去吗?
  作为公众人物,韩寒是我们的;但作为基本的自然人,韩寒是韩寒自己的。无论韩寒做什么、说什么,只要不违法,任何人没有横加干涉的权利。当年,我们喜欢那个叫做韩寒少年,因为他叛逆潇洒;今天,我们喜欢那个叫做韩寒的男人,因为他只做他自己。去他的作家、明星、赛车手、公共知识分子、"领袖"……,爱韩寒,就让韩寒做韩寒吧!
  来自:雅虎资讯
网站目录投稿: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