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自《韩非子》。故事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都城里的人都纷纷效仿,"一国尽紫服"。这样一来,紫色的布料、衣服价格暴涨,几批没染色的素布都抵不过一匹紫色布料,五件素服或其他颜色的服装也抵不上一件紫服。对此,齐桓公十分忧虑,叫来国相管仲问道:"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都城里的人乃至全国的人都争着穿紫色的衣服,现在紫色的布料、衣服这样贵,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诗经》里说,‘不躬不亲,庶民不信’,意义说,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所以,大王要想纠正这种风气,何不从您自己做起,试着不穿紫服呢?同时,你还可以对周围的人说,你非常讨厌紫色衣服。"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率先不穿紫服。左右侍从或前来觐见的官员,凡穿紫服的,桓公都对他们说:"离我稍远一点,我讨厌紫色服装的气味。"当天,侍卫近臣都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二天,都城里的人都不穿紫服了,第三天,几乎全齐国都不穿紫服了。紫色布料、衣服价格很快回落如初。 作者感言:桓公好紫服,"一国尽紫服";桓公厌紫服,"境内莫衣紫"。 齐国"紫服"之风的兴盛与衰落,与国君桓公的好恶息息相关。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的旧事。但世上无新事,这种模仿"公众人物"服饰、言行的现象,古今中外屡屡上演,至今不衰。2015年,彭丽媛随丈夫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穿的大衣、拎的手包,本来就是广州本地厂家生产的普通品牌,根本不是什么名牌,可一夜之间,人们争相购买,销售量大增;韩国第十八任总统朴槿惠在候选期间拎的一款来自韩国一家小企业的价格低廉的皮包,在韩国很快引起关注,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公众人物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 我们说"齐桓公好紫服"这则小故事,是想借此提两点建议: 建议一:建议"公众人物"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努力为社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向上、正义、美好、善良的仪态仪表和言行范式。所谓公众人物,就当下而言,就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政治领袖人物、社会各政党的领袖人物、著名的企业家、社会学家、科学家、知名学者、演艺界的明星大腕、媒体著名主持人等社会知名度很高的人士。这些人大都是社会精英,是世人争相模仿、学习的楷模。因此,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有两点清醒意识: 清醒意识一:自己的身份、地位、名望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自己的一言一行,具有引领社会风气和舆论走向的重要作用。自己的嘉言懿行,会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而自己的不良行为,则会酿成社会公害。在"上行下效""追星族日炽""粉丝遍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世俗社会中,公众人物牢记标杆作用,崇德向善、身体力行,自珍自重、守住清名,十分重要。 清醒意识二:自己的地位和知名度与自身的自由度是成反比的。权力越大、知名度越高、业绩越显赫,自身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就越要谨慎,就越要遵循社会规范,不该穿戴的想穿戴也不能穿戴,不该去的场合想去也不能去,话不能随口乱说,言行举止不能无拘无束,凡是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否则,就是有失公众人物的身份,就会受到社会谴责。一位平民,进迪厅里狂舞、狂饮并拿着麦克放声狂唱,没人理会,可如果是一个知名人士做了,问题可就大了,不仅沸沸扬扬地被舆论谴责,可能还会演绎出许多绯闻,让你无地自容。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西方某一小国总统,深感整日束缚在国事中,无一点自由,一日,心血来潮,起早偷偷起床,驾私家车去了郊外,畅游了一天,做了一天自由的平民。但这一天,因总统失踪,不仅国事停摆,而且全国戒严,查找总统下落。总统归来后,国会决定,总统必须在电视上向全国国民做出检讨并罚款20万美元。这就是一个总统擅自做一天自由平民的代价。 建议二:建议世人在关注和学习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学习公众人物最本质、最有意义的东西,而不要简单模仿其表层的衣食住行。世界上各级各类公众人物,大都是当时当地的人精,大都有过不平凡的奋斗经历和骄人业绩。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执着、舍生忘死的拼搏、心怀天下的担当、舍己为人的奉献、慷慨大度的胸怀、艰苦卓绝的经历、广博深厚的学养、机智敏锐的智慧、怜悯关爱的情愫等,才是世人要学习的、要仿效的。至于他们穿着什么衣服,戴着什么首饰,以及言谈举止的形态等,根本没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无须效仿。骑着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许是《西游记》里愚氓的唐僧;带着翅膀的不一定都是天使,也许是我们想象中装上翅膀想飞上蓝天的"鸟人"。学习和追求公众人物的做人品位,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