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黄金时代的故事的影评大全


  《黄金时代的故事》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蒙吉 / Razvan Marculescu / C执导,Diana Cavallioti / Radu Iacoban / 弗拉德·伊凡诺夫主演的一部喜剧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时代的故事》精选点评:
  ●为蒙吉而看。不用多说,几乎每个故事里都能看到中国的影子。前三四个故事拍得尤其生动有趣,需要很努力才能不笑出声来。这和苏联冷笑话是一派的—后社会主义的回忆都是一脉的。临时爽约的考察组、反复修改的新闻图片、大费周章搜集的废品、鬼鬼祟祟用煤气毒死的野猪……凌驾于这一切日常笑料之上的力量从未现身,它至多由一根电话线传达。然而接起电话的时候,你已知道,那边的声音—无论发自于谁、关于何事,都是无上的命令。
  ●社会主义 好啊!
  ●最喜欢第一个,用旋转木马来比喻人人都受制于其中的疯狂体制。空瓶子那段拍得一般,讽刺倒是很有趣。
  ●伟大、正确、光明
  ●罗马尼亚80年代,除了"党中央的摄影师"之外,其他5个故事跟孟鸠的去政治化诉求一致。上级检查的故事,是其中血统最正的老库式的故事。
  ●肥猪炸弹笑死了……
  ●三星半。波黑电影中与这些故事有似曾相识的地方,事实上,我想许多政治相似的地方都能找到共鸣的东西。多年后的回首和当年身处其中的滋味,是全然不同的,是否是时间把平常之事变的荒谬,还是说曾经的生活让我们笑不出声。
  ●正片刚出十分钟大笑好几次,生活化的对白和荒诞,极具喜感的同时兼具感同身受。必须五星。
  ●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剧本里!!!
  ●3.5。愤青魔幻黑色喜剧era的蒙吉可看性略差(除了最后一部鸡蛋奇遇之外,爱伊凡诺夫的表演),但社会主义国家的荒诞传奇竟然是如此相似,各种强烈共鸣,看片全程一直发出"你懂的"的笑声。片头带花点的楼梯总让我想起学校大扫除跪地上擦墙围子和铲口香糖...与红歌一样令人恐惧哈哈哈哈。
  《黄金时代的故事》影评(一):黑色幽默的黄金时代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2009年《黄金时代的故事》在62界戛纳电影节上推出。期间整整20年。中国观众对于20年前的东欧电影是熟悉的,单一个罗马尼亚,观众便熟知《奔腾的生活》《多瑙河之波》。扩而大之,整个东欧的电影,曾留给中国观众莫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因为20年之前中国大体对西方的了解,只能来自这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提起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苏联、罗马尼亚诸国国名,中国人便由心底发出兄弟般的友好感,如今这帮兄弟国家早已告别"黄金时代",以大名鼎鼎的《桥》《列宁在1918》为代表的东欧电影,也鲜有人看了,"黄金时代"作为"东欧剧变"之前的时代本来早已经淡出世人眼帘,一部电影《黄金时代的故事》,又可叫人们的眼睛拉回那个时代的最后几年。
  《黄金时代的故事》由六个短片构成,讲述的是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之前的罗马尼亚。六个故事即古怪又离奇,一一看下来,仿佛导演在嘲笑那个时代的尾巴,那个时代真的那么好笑吗?第一个故事真的好笑,一个村子迎接检查官前来检查,村长与众农民早早安排,大摆筵席,歌舞表演,还租了一架游乐场里的旋转飞车,当一切就绪,却接到上级的电话:"检察官不来了。"为了安慰失落的村委会的成员们,先于检察官员而来的领导提议大家坐上旋转飞车,自娱自乐,享受一把,于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拎着酒瓶,奏着音乐,坐上了旋转飞车,半空中,大家叫着、笑着、唱着,可是不一会儿,村长因为眩晕而呕吐起来,大家慌了神,大喊着叫停,可有意思的是就连负责旋转飞车的人也坐了上来,没人去控制它了;飞车就这么转啊转啊,转了一夜,直到清晨。
  后面的几个故事就不那么好笑了,或者说近乎黑色幽默,比如,"中央政府摄影师的故事"和"贪婪警察的故事"。前一个讲中央政府供职的摄影师,负责修改中央领导的照片,一次给齐奥塞斯库加了顶帽子,好让总书记显得高大点儿,当照片通过层层审查印在报纸上,却被一个搬运工人看出了破绽,原来总书记手里已经拿了一顶帽子。而后一个故事讲述一个贪婪的警察,收到别人馈赠的一头猪,他想方设法将猪杀死,最后决定用煤气熏死它,猪死了,可他用火烧猪毛的时候,猪爆炸了。这两个小故事,一个是粗心大意的摄影师,一个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警察,这样的人物看上去夸张,却极为亲切,因为导演在每一个平淡的故事中都安插了玄机,犹如相声演员的"抖包袱",时机一到,平淡的故事一下子不平淡,黑色幽默之下,辛辣与讽刺呼之即来,叫人目瞪口呆。
  东欧诸国电影在"剧变"之后,都发生大变化,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展现南斯拉夫的"黄金时代",那是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同根同源的电影作品。新东欧电影即继承了苏联电影的传统,又借鉴了法国电影的特点。虽然南斯拉夫大变化,电影随之大变化,罗马尼亚大变化,电影也随之大变化,而东欧电影仍然在其传统上进一步发展,叫人刮目相看。《黄金时代的故事》可以说是新罗马尼亚电影的代表,对罗马尼亚那个时代怀有好感的朋友,应该一看。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人还是相同的。那个时代可笑吗?那要看看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可悲,再过20年,我们再来谈谈现在吧。
  刊于2010年6月25日《假日100天》
  《黄金时代的故事》影评(二):哪有什么黄金年代
  罗马尼亚新锐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过名片《四月三周又2天》。
  由他联合其它导演拍摄的系列电影《黄金年代狂想曲》(2009),蕴含一种现实的反讽意味,深度的冷幽默,每部短电影都凸现了所谓"黄金年代"的荒诞与离奇。
  《黄金年代狂想曲之瓶装爱情传奇》,18岁的克雷娜去学校露营,她父母却不让她参加,因为家里得把钱省下来买一台国产车。这时英俊的男生布奇,按响了她家的门铃。好事自然来。原来他想出了一个赚钱的好方法:假扮卫生官员,到各家各户卖装水的瓶子,就可赚上一大笔钱。这对女孩来说,钱已不是重点。她好奇于他的异想天开,遂立马决定加入,跟他一起恣意地挥洒青春。如此,两人开始的恋情迅速升温。只是爱情不能像瓶子那样出售,结局黯淡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黄金时代狂想曲之鸡蛋外遇传奇》,则把着重点放在食物和爱情上,借此说明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葛是一各养鸡场的卡车司机,他的职责就是把载满母鸡的卡车,每天运往南部的康斯坦丁。直到有一天,他的车被偷了,他不得不在途中的旅馆住上一晚。
  第二天早上,当他第一次打开密封的货柜时,竟发现美丽的旅馆老板娘,改变了他原本枯燥的人生。意外收获惊喜,这就是难以揣度的人生。但坏事变好事,犹如刹那间的美丽烟花,闪亮之后总会熄灭。人生哪有那么多惊喜,更多的是困局中找出口,只是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这部系列短电影充满看似浅显的道理,以及不可知的奇诡想象。尤其是第一部,初级的坑蒙拐骗(借口入户贩卖瓶子),形同出卖自己的灵魂,担风险又倍受良知谴责,却非得硬着头皮做下去,实在替他俩捏一把汗。
  哪有什么黄金时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或被现实的重重迷雾遮蔽双眼罢了。
  2011、9、7
  《黄金时代的故事》影评(三):转载:困困《对罗马尼亚的想象》
  这辈子我只见过一个罗马尼亚人,那是我在英国的大学同学。
  他身材健硕,留一络腮胡子,传说中又是个银行家之子,在女同学眼中很有魅力。其实他蛮平常,跟其他欧洲同学没什么不同,他们都长了那样一张脸——没有被人欺负过,也不想欺负任何人。有一天上课,不知怎么的讲起"粮食配给制",英国老师一指我们一小撮人:"中国来的同学深有体会,请你们介绍一下吧。"这下大家觉得受到了侮辱。你知道,海外游子都有颗赤子之心,格外有民族自豪感,谁要敢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祖国人民都不答应!当然,加上英语也说得不利索,我们没一个自告奋勇,扭捏地互相瞅瞅,冷场了。罗马尼亚小伙子站起来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我父亲经历过罗马尼亚的‘黄金时代’。有一年圣诞节,没有肉也没有蛋,我父亲整天在家哭闹,我爷爷就安慰他:别担心,你二伯在农村养猪,他会给我们送来猪头肉。圣诞节前两天,二伯来了,带着猪头肉!我父亲乐颠乐颠打开车后备箱,傻眼了——一头活猪,还嗷傲直叫。我爷爷奶奶花了一晚上商量,怎么能在自家厨房把这头猪杀死,既不要污染了地毯,也不会动静太大遭邻居举报,后来商量的结果是,用煤气把猪熏死……"
  我从没想过去罗马尼亚旅游,我所知的有关这个国家的一星半点却总是发出召唤——去看看吧,那将是奇妙的时间之旅,瞬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
  我老记得一个罗马尼亚流亡作家诺曼·马内阿写的段子:他费劲心机写了本晦涩难懂的书,自以为知己难寻,但是文字审查委员会的那小伙子全看懂了,他羞涩而又伶俐地与作家交流着读后感,宛如知己,不过把办公室门一关,他还是一位文字审查委员会官员,大刀阔斧把那些隐喻全给删了。每逢读到这个段子,我就笑而不语。
  最近有个电影叫《黄金时代的故事》,以1965年-1989年的罗马尼亚为背景,分6个生活小品。我最喜欢第一个:国外代表团要到村里视察,村宣传干事忙得上窜下跳,老村长的心脏病都犯了,可先遣官员还是能挑出不是——蔬菜瓜果摆得不够丰饶;怎么能有牛?外国代表团里有印度代表;这个小孩儿是干吗的?"他将在代表团通过时大声朗诵‘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祖国的花朵欣欣向荣’",宣传干事抢答。"不需要!""可是,他是村长的孙子啊!""村长的孙子怎么了?就不能找个长得机灵点的小孩?"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爷爷是村支书,每逢有人视察,我也被乔装打扮,戴着大红花,脸上抹两坨腮红,作为村小学的领队,朗诵"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完事儿还要进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歌舞表演。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跟电影里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啊!不要再说了,往事不堪回首。
  我也喜欢第四个故事,你看了就知道。
  如果纯怀旧,何不去朝鲜?我的朋友们这样建议。可是那种五十步笑百步的优越感不是很可笑吗?我猜我会更喜欢罗马尼亚,当历史果然成为历史,它就从神坛下被拽下来,供人调侃和打趣,那股子轻松劲儿和幽默感真感人啊。最后我要抄一段特别知识分子的语录,来自《知识分子的背叛》:"民主是建立在一种非常关心美感的观念之上,这就是平衡的观念。比起秩序观念,它不知要复杂多少,它只能感动最文明的人。"这一段我也读得似懂非懂,想必我还没有从庸众中脱颖而出。可是,咱们能都先当上文明人再说吗?我的政治观幼稚,不关心政治,万一政治关心起我来就消极抵抗一小下,但我希望不要丧失追求美的本能——那种美来自微小的,崇尚个性的花园,飘荡着谐趣的音乐,而不是出自假摸假式紧张兮兮高奏进行曲的庙堂。
  《黄金时代的故事》影评(四):如出一辙的荒唐
  黄金时代是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时期,对于齐奥塞斯库当政的那些年的一个称谓。当年可是相当的认真,觉得那真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现在来看就很有些黑色幽默的成分。由几名导演合拍的短片集《黄金时代的故事》,就描写了那个黄金时代的几件典型故事,凡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看此片时恐怕会有更多的触动,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尤甚。罗马尼亚已经走出了黄金时代,他们可以以幽默的手法来表现那样的时代,而我们则仍然在以更加荒唐方式,重复着电影里的生活。
  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呢?就比较复杂了。有人说是文革前的十多年,说那个时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在那个时代里,曾经饿死过不少人,政治运动不断,哪算得上黄金时代?有人说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我们都成了全世界第二了,还不算黄金时代?亦有人会质问,这样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社会,怎能称为黄金时代?当然,我们不像罗马尼亚那样,可以尘埃落地盖棺论定,我们的黄金时代还在延续。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总认为那样荒唐的事出于导演的想像,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对于经历过的人,却会发出感慨,为何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制度中,生活都会如此的相似,连荒唐都如出一辙?影片中的六个小故事,离罗马尼亚如此之远的中国,我们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听到过这样的故事。第一个《飞天椅传奇》中上级到村庄检查的故事,我们现在还能遇到,我们要么是配合检查的村民,要么就是那些检查者。也许没有坐上不停旋转的飞天椅,但这个故事中的一切情境我们都很熟悉;最后一个《鸡蛋外遇传奇》的故事,让人很是心酸。这种事现在可能很少见了,但在以前物资匮乏时期,却是屡见不鲜,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而《零文盲传奇》与《瓶装爱情传奇》,一个写狂热积极分子下乡支教的故事,一个写两个骗子的故事,稍显平淡,但也真实地发生于那个黄金时代。而我最感兴趣的则是《高帽子传奇》与《肥猪炸弹传奇》,一个我亲身经历过,即使现在中国,其实也在每个地方发生着,而另一个则拍得相当的有趣,将当时的生活窘境拍得很真实。
  先说《高帽子传奇》吧。这篇描写报纸里摄影师生活的短片,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这种为领导人的光辉形象PS的行为,只要是在传统媒体呆过的,可能都了解。中国在此方面虽非始作俑者,但绝对可算得上是集大成者。在那些年代里,政治运动比较多,党内自己人也经常中枪,今天还在台上慷慨激昂,明天就成阶下囚;昨天还只是个不显山露水的小不点儿,而今天就一步登天呼风唤雨。而照片就如历史,留下了痕迹,自然难消掉,也不能重新来过。因此,对照片行使挪头大法,就成为各家媒体的拿手好戏。一会抠掉某人的丑恶嘴脸,一会再加上某人的光辉形象,一张照片就会出现很多个版本。如果有编辑眼不快,竟然在发表的照片中出现不该出现的人,那可就错大了。
  电影中的报社想突出齐奥塞斯库的高大形象,可惜当时照的照片让上级很不满意:齐奥塞斯库同志不够高大,而且没戴帽子,而法国总统却戴了帽子。于是,就开始折腾摄影师,一遍一遍地,当地的书记也亲自出马审片。等在齐奥塞斯库同志头上加了顶帽子,形象骤然变得比法国总统高大,书记总编皆已满意,报纸已经印,放火车上准备发往首都之时,才发现齐氏手中原来还拿了顶帽子。有人评价此片说太像小品了,其实那是非常真实的情况,几乎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都有现实的依据。因为这些事在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要有重大活动,有领导人出镜,那么中国的媒体都会忙乱一阵了,有时比电影中更甚。而且我们可以依据现实推想剧中人物的命运,这绝对属于媒体中的重大政治事故,那两个倒霉的摄影师被开除算幸运的了,总编肯定是被撤职,也许还会影响到书记的仕途。当然如果是搁在中国的文革时期,那么这些人进监狱也是可以料想到的。
  实际上在中国,不仅是高级领导人,甚至每个地方的领导都是如此,只有自己属下有媒体,他们都会很在乎自己的光辉形象。在某市,某书记因为一面脸上有些斑,摄影记者就不能拍他这面脸,否则就只能给他"洗脸";书记与市长不合,两人在需要共同出席的场合,总是离得远远的,而且脸各向一边,这时就得靠PS大法了,将两人强行拉在一起,然后再将头扭过来;某次两位长官去慰问群众,结果二号首长走到了一号的前面,加上一号比较瘦小,而二号比较魁梧,这样在照片上更是对比强烈,于是就将二号首长往后拉,强行将其变得比一号首长更小。……这样的事情在媒体那是多了去了,只要有领导活动,就有这种PS的可能性,好在现在是电脑,比电影中的胶片可是先进多了,也方便多了。前些日子网上曝政府的PS照片,那手法真是很低劣,其实真正的PS高手是在媒体,几十年了,有谁在媒体上看出我们领导人不光辉?像电影中那样的事,那就算惊天大案了。
  《肥猪炸弹传奇》拍得很是精彩,故事很丰满,让人忍俊不禁而又辛酸不已,这个故事其实完全可以独立出来拍成一部剧情片。这样的事情我没有经历过,但类似的事情也听说过不少。这个短片与《鸡蛋外遇传奇》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由食品匮乏没有市场供应,而人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去弄惹出来的事。只不过前者让人辛酸地笑,而后者给人的就只有伤感了。《鸡蛋外遇传奇》里农场运鸡的司机,在黄金时代里都属于有些能耐能走后门搞到紧缺商品的人,他们与屠夫、售货员等一样,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不过也蛮受人追捧。他总能弄到别人弄不到的东西,并通过地下黑市换到更多的商品。但这种人也极易出事,一时把持不住,占了点公家的小便宜,如被发现那就罪大了,当时贴出来的法院公告中,其中许多都是这类人。看到远在东欧的罗马尼亚也有这样的小人物,挺让人惊讶的,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容易产生这样的人物。
  后者倒真是传奇了,倒不是因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而在于剧中的警察弄出的动静太大,一头活竟搞成了炸弹。作为警察,在那样的社会中应该属于比较有权势者,地位远比运鸡司机高得多,而且能搞到的东西也多,毕竟有更多的人有事求他。但与中国一样,罗马尼亚也是肉类紧缺之国,特别是临近过节,更是如此。当时此方面抓得也很紧,所以即使搞到东西也得偷偷地弄,一般黑夜里才是最佳时机,否则就会影响不好。当时所谓的过年送礼,也不过是送点农产品而已,如猪头猪脚的,最受欢迎。送头活猪是夸张了些,但扛上半扇猪羊的,倒真是不少见。被送的人家每到此时,都会门窗紧闭,说话小声,只是家里的火炉熊熊燃烧,屋里不停地飘出肉香味来。家里人出来,也是使劲抹干净嘴,异常的低调,就像做贼一样。所以像电影中那家人为如何处理那头活猪而大费周章,现在的人想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当时的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在七八十年代曾经很让中国人羡慕,觉得他们那里生活得很不错,不像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即使社会主义多年,还是一副贫穷样。当时中国人都认为,变修了的东欧日子更为好过,没想到他们也一样,食品也紧缺,后门也得走,下乡搞检查,办报靠挪头。呵呵,一根贫瘠的滕蔓,不管生长在哪种土地上,长出的果子都一样。可见社会主义模式的强大及可复制性。
网站目录投稿:盼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