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这是大多数小伙伴都关心的问题,然而答案呢?恐怕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但是,无论你的答案有多么不同,相信其中一定有一部分,和今天我们要推荐的这本书中提到的 9 个秘诀是重叠的。这本书就是: 这本书的作者是尼尔·帕斯查理,哈佛大学的 MBA 、沃尔玛高管、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他翻阅了三百多个积极心理学实验结果,总结了他自己、他与成功人士相处的经验,形成了九个幸福秘诀,供大家更加容易与未来幸福美好的自己相见。 这 9 个秘诀是: 接下来,我把自己阅读到的印象深刻的部分,简单解读一下。 1. 幸福至上 这是第一条秘诀:幸福之前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 在这部分,第一节——获取幸福的正确顺序——深深打动了我。 我们习惯性地以为,幸福的来源就在于: 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但实际上,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这是因为,"世间万物本无好坏,乃思想使然",塑造我们的,是大脑审视世界时的那副镜片。 所以,幸福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幸福,要做到幸福至上。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不能通过调整态度,来改变生活呢?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我们都生活在恐惧(野兽的威胁、食物的匮乏等等)中,被恐惧驱动,形成了一个特别的行为模式,往往对好的一面不是特别在意,而是专注于: 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我们习惯了紧紧盯住问题不放。有时候,这种印象,就成了我们对世界感知的全部,久而久之,我们对"平常的、好的但没什么问题的事物"就失去了感知。 但实际上,我们感知到的东西,才属于我们的世界。而你感知到什么,和态度有关。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 这是因为,现实只占了人生的 10% ,而另外 90% 的时间都是在回应现实中度过的。 这就是说,我们是否幸福,只有 10% 是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我们是否幸福,有 90% 都跟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无关!而是基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意识到这点,自我的转变和重塑才有可能。 这部分还给出了让你得到长久喜悦的七件事: 散步 写日志 做点好事 放空 达到心流 冥想 感恩 这 7 个妙招来自积极心理学,任选其一,只要能连续不断地坚持两个星期,你一定可以比从前快乐。 这部分的第六节,给幸福的人下了一个定义: 幸福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好的一切的人;而是把一切都变成最好的人。 我超级喜欢这个定义。 看了这部分,我很想把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翻出来读读啦。 2. 从我出发 这是第二条秘诀:不为批评所动的秘密。 我们总是被批评左右,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很在意外部目标,一直都在渴望外部激励。 尼尔在"如何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是美梦成真的日子"这篇文章里回顾了写博客、追逐点击量、出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参加各种节目、声名鹊起的历程,然后写道: 无论我实现了多少外部目标……我都不会停止设立更高的目标。 我渐渐开始明白,外部目标并不能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人。 可以做到这一点唯有内部目标。 要想把别人的批评抵挡在你的生活之外,只有一个秘诀:做你自己。 要做自己,做事情时就要明白你的动机来自哪里。动机共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动机,一种是外在动机。 所谓内在动机,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是由心而发;所谓外在动机,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在另有所图。 外在的动机往往不易持久,因为人一旦在乎起做事的回报,就会从内心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 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追求梁璐,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梁璐,而是看重了梁璐父亲的影响力,所以当梁璐父亲退休、祁同伟当了公安厅长后,立马找了山水庄园的高小琴做西宫,并且警告梁璐做好东宫娘娘不要多事。 再比如,很多从其他行业转型做开发的小伙伴,是奔着软件开发薪水高来的。那一旦他习惯了某个薪资水平和生活水平之后,就会对编码这件事丧失兴趣,不愿意继续深入;而如果社会趋势发生变化,开发者成了薪水相对低的群体,那他立马就会觉得做开发是一种煎熬。 但喜欢软件开发这件事本身的开发者,则不会这样。 所以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能找到一个从个人出发的点,让自己发自内心想要去做,那就容易提高效率,也容易做出成绩。 接下来这部分,给出了一个成功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自己想要哪种成功。 销售成功,是关于销售的。比如我的新书《程序员的成长课》,卖出 2 万册,我就觉得取得了销售成功。 社会成功,指的是在同行中位列翘楚,并深谙为人之道。比如 Linux 内核的作者 Linus Torvalds ,就取得了社会成功。 自我成功之的就是达成了你所希望达成的目标,不忘初心。它是看不见、莫不着的!有没有,只有你个人知道。 比如,我觉得《程序员的成长课》写出了我现在认识到的对程序员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获得了自我成功。 没有自我成功,前两种成功没有任何意义。 但吊诡的是:不可能同时拥有三种成功。但有可能,你可以先获得一种成功,等时间久了,再去追求第二种成功,然后,待时机成熟,再去谋求第三种成功。 不过,通常而言,成功三角形上的任意两角都会阻止第三个角的形成。 所以,我们要先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哪种成功。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如何防止外界的批评影响我们的内心,他认为根本问题在于:缺乏自信。 尼尔提供了一个评价四象限(我起的名字)来帮助我们定位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自信的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有比较高的评价。 要成为自信的人,可以参考尼尔建立自信的三个步骤:掩饰、道歉、接纳。具体的过程请看书啦。 一旦你接纳了自我,建立了自信,就能放下别人对你的批评,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而是在竞技场上角逐的勇者。所以,你从我出发,只管去做即可。 3. 莫忘变数 这是第三个秘诀:甩掉难熬日子里的坏心情。 在这个部分,作者先提了常常带给我们坏心情的两种缘由: 我们被问题扫描模式控制,总是在警惕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贪婪和攀比 然后教我们知足常乐,要多关注你拥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还告诉我们多未必是好,要多关注你需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 接下来作者提醒我们,不要忘了,生活充满变数。这一刻你可能是万达网科年薪 50 万的员工,下一刻可能就被扫地出门。 世间一切无不在变化之中,你的身体,你的工作,你的妻儿,你的父母,你的朋友,都是"无常"。接受无常,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你不忘变数,就会慢慢学会知足常乐,就会慢慢学会多未必是好,就会慢慢接受并合理的面对无常,然后呢,就没那么多坏心情了。 4. 拒绝退休 这是第四个秘诀:退休是完全错误的梦想。 阿德勒说过,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意义感。很少有人会觉得无所事事、混吃等死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你终究是要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存在的意义,比如你可以写一张意义卡片,放在床头,每天早上起来看看。尼尔的卡片上写着"时时提醒自己和别人活着是多么幸福",你的呢? 大多数人的意义,都要通过在工作(不一定是在某个组织里上班)中创造价值来体现。 而且,我们也需要工作。除了赚钱满足生活所需,工作还带给我们很多东西: 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动力。幸福需要社会性,而工作可以带给我们社会性,拼车、工作指导、开放的工作环境、团队慈善、会议、会前表扬、听众群、致谢邮件、社交晚宴、健身伙伴、午饭后的闲聊……想想看,大妈们为什么要跳广场舞大爷们为什么结伴提笼遛鸟…… 统筹性:工作能够让我们合理统筹时间,你通过工作实现了价值,也为休闲赚取了资源。如果不工作,你的生活必然会沦落得渺无目的。 新鲜感:每天,我们都能在工作中碰到成百上千极易被忽略的小快乐。这远比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地做在电视机前追剧要好得多。 使命感:使命感让人生妙不可言!在工作中,你就会成为一个组织的一分子。假如你是图书馆的志愿者,你就要向大众普及知识;假如你是大学老师,你就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假如你是所在城市里拥有最多读者的博主,你就是在创造社群。 注意啦,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带给你社会性、统筹性、新鲜感和使命感,你需要找到能带给你这些感觉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能带给你这些呢? 和你喜欢的事有关联的工作。 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我们真正的理想! 而退休,是完全错误的梦想! 5. 赋予自我更多价值 这是第五个秘诀:如何赚得比哈佛的 MBA 还多。 书里有一张图,揭露了真相: 这张图提供了算清楚你到底赚了多少的方法:计算时薪,不要看月薪、年薪。 你的单位时间更值钱,你就有更多价值。 举个例子,在西安,A 一周工作 80 个小时,一年赚 50 万,B 一周工作 40 个小时,赚 30 多万,哪个更值钱? 答案是 B ! B 的单位时间价值更高。 可是我们往往会看总数,哇, A 比 B 一年多赚 20 万啊!你是不是这种反应? 但实际上,A 的生活不见得有 B 质量高哦,A 可能每晚 11 点以后才到家,没空陪孩子玩儿,没时间和老婆互动,周末还得上班,而 B 每天晚上都可以和老婆、孩子一起共进晚餐,周末可以一家人去爬山。 当你赋予自我更多价值,你就可以尽量多做自己喜欢的事。 6. 创造空间 这是第六个秘诀:如何摆脱繁忙的生活。 相信这几年大家听说过很多职场精英突然垮掉的案例,比如: 2017 年 2 月 8 日,途牛网预定中心副总经理李波突发心梗去世,享年 44 岁 2016 年 10 月 5 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兼 CEO 张锐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 44 岁 2016 年 7 月 17 日凌晨,不到 26 岁的雷霄骅博士,猝死在学校主楼五层 2016 年 6 月 29 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于北京地铁 6 号线呼家楼站突然晕倒,不幸去世 2015 年 9 月 19 日晚间,慕和网络 CEO 吴波突发去世,整个游戏圈陷入悲痛与震惊之中 2015 年 3 月 24 日,IT 工作者张斌猝死在酒店马桶上 还有很多人因为繁重的工作而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尼尔目睹了很多类似的案例,发现这些人都是高强度工作、高强度思维,他们深知如何娴熟地思考与工作,对住院却是一无所知。 他从这些现象出发,去身边那些成功的高管、畅销书作家身上寻找解决之道,发现了一张空间图,只要你根据这张空间图,找到平衡点,就可以大概率摆脱繁忙的工作和生活。 这张图的右上角是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强度的思维。不堪重负时,我们就处在这一位置,已经达到了工作和思维的极限。比如阿里的很多研发,为筹备双 11 连轴转,京东的小伙伴,为了 6.18 彻夜奋战…… 此时的你争分夺秒、精神焕发,处于燃烧状态,感觉超好! 悠闲地躺在海滩睡椅上沐浴着阳光,聆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任由思想慢慢放空,这就是空间。 我们需要空间,但空间太大了也会出问题。比如很多老年人一退休就患上抑郁症,就是因为空间太大。 永无休止的空间或者说缺乏生存意义的空间会令人迷失方向。 左上角是思考,你一边思索,一边创造空间,脑子丝毫没有闲着。记日记、写书、和同事讨论问题…… 右下角指的是体力活动。没有大脑的事!就是体力活动。爬山、健身、跑步、有用…… 在每一种状态下,你都需要明白你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即将所处的状态。 幸福的人可以在四种状态间自由转换。 创造空间不仅仅是为了休息和无所事事,状态的转换也可能带来创造性。 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踏进浴缸时发现水可以测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有 3 个场所,常常可以让你突发奇想:床、浴缸、公交车。 要创造空间,必须做减法:减少选择、减少时间、减少入口。 减少选择 尼尔统计了一下,每天我们要做的大大小小的选择,超过 280 个。而每个选择,都会消耗你的精力和判断力。当选择过多后,你就会产生决策疲劳,就容易不做决定或者做错误的决定。 房地产销售员拖着你从早上谈到下午,汽车 4S 店的销售一会找一个人来和你谈,都是为了让你产生决策疲劳,然后好仓促做决定。 选择越多,幸福感就越低,我们就会为决策疲劳所困。 扎克伯格有 20 多件一模一样的 T 裇,这样他就不再为穿什么衣服发愁,就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去做重要的选择。 奥巴马不肯在吃穿上花心思,这样他就可以集中决策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决定越少,办事效率就越高。凡是最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即每天给他们的大脑消除数百条额外的决定负担。 牢记四点,分清主次,检视一下你每天所做的决定,然后决定哪些需要放手、哪些需要规范、哪些需要践行、哪些需要权衡。 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以在下图中找到: 照着做即可。 减少时间 有截止期限时,做事效率最高。 为自己改一个合适的期限,利用最后一分钟的恐慌。要记住,任务完成后,你就是在创造空间。还要记住:晚的最后期限不仅是痛苦的,还是一无所获的。 这点可以用在工作中,让你的工作超越老板的预期。比如老板让你在 1 月 30 日交付软件,你把自己的截止日期设定为 1 月 20 号,就可以为自己赢得上线前的时间、空间和主动权。 减少入口 我们都喜欢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好像这样很有效率,感觉很好。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大脑,是单核 CPU ,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件事。 如果你在同一时间要处理多个任务,就需要额外多做很多事情: 整理信息 分清主次 保存先前的任务状态 切换到新任务 适应新任务 两个任务来回切换,会有超过 20% 的效率损耗。10 个任务来回切换,你一天的时间基本上就都用在任务切换上了…… 串行工作可以避免任务切换的开销,提升效率。 所以你要排除干扰,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心无旁骛的工作,一个接一个的串行完成任务。这样你的效率会激增,你就可以更加惬意地享受闲暇的时光。 有本书《单核工作法图解》,推荐给大家。 7. 只管去做 这是第七个秘诀:如何将最大的恐惧转化为最大的成功。 当我们遇到最不乐意做、最害怕做的事情的时候,会给自己设下两条障碍: 我不会! 我不想! 这两个障碍,源自我们大脑的习惯性思维模式:要做一件事,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自己会做;其实,我们还得想做;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去做这件事。就像下图所示: 会做-->想做-->做 对尼尔来讲,一谈到游泳,他就怎么都跨不过会做(我不会游泳)或者想做(我不想游泳)这两到门槛,所以他永远也不可能去做(我不会去有用)。 但后来尼尔学会了游泳,因为他改变了思维方式,把"会做-->想做-->做",变成了: 先开始做,做着做着你会了,然后就有了自信和动机,就还想做,就进入了正向的循环! 不是说必做容易,而是做比说容易,这就是从恐惧走向成功的关键思维转变。 将做作为起点,把会做和想做摆到次要位置,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 而且,一旦你开始做一件事,就很容易继续下去。因为,不是动机引发动机,而是行动引发动机。 尽管放手去做,任何微不足道的胜利都会转化为继续尝试的信心与渴望,直至取得巨大的成功。 8. 做自己 这是第八个秘诀:做自己可以让你轻松掌控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 做自己。 为自己。 世间之大快莫过于因真实的自己被爱过;世间之大哀莫过于因伪装的自己被爱过。 与自己的关系才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接纳你的好与不好;接纳你的恐惧与热情;同时还要接纳你的爱人与仇人。 知然后行,行然后爱。 幸福是所思、所言、所为的完美结合。 做自己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要做自己,就要先找到真我。 尼尔提供了三种找到真我的测试方法: 星期六上午测试法:周六上午无所事事时,你会干些什么呢? 椅子测试法:将自我放在新的环境里待一段时间,以测试环境与自我的契合度。 五人测试法:你就是你身边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然后又给我们展示了临终病人的 5 个遗憾: 没有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是活在别人期望的生活中。 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 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没有和朋友时常保持联系。 没有让自己活得更加快乐。 刺激我们来做自己。 做自己可以使生活不留任何遗憾。 本真可以使生活不留任何遗憾。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自己忠诚,一定要将内心深处的自己展现得一览无余。奇怪就是奇怪,随性就是随性。总之,做自己并欣然接受这一点吧。 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出自己,别人也才可能爱上真实的你,而不是那个你精心扮演的披着华丽伪装的家伙。 所以,勇敢地做自己吧。 9. 不要采纳任何建议 这是第九个秘诀:千万不要采纳任何建议。 几乎所有的建议都是相互矛盾的! 任何建议所反映的都是提议者的想法,而非你自己的想法。 深思熟虑,自己拿主意,奋勇向前,幸福地生活! 最后 请永远牢记这三个目标: 无欲无求,就是满足。 竭尽所能,就是自由。 坐拥一切,就是幸福。 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九条秘诀就是: 幸福至上 从我出发 莫忘变数 拒绝退休 赋予自我更多的价值 创造空间 只管去做 做自己 不要采纳任何建议 最后的最后,奉上我绘制的《重塑自我》一书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