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支教者,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目的,怀着"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志向,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贫困山区的福利现状发展不足,师资力量、硬件设置配备欠缺等,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进一步加大"三下乡"力度,让更多人关注贫困儿童,为精准扶贫做出贡献。 【关键词】湘中农村;贫困山区;儿童福利 一、湘中农村某镇贫困山区儿童的福利需求现状 二零零七年联合国大会给儿童贫困的定义是"贫困儿童缺乏营养、水、卫生设施等,不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不能受到平等教育,得不到保护。"针对湘中农村某镇的贫困山区儿童,笔者进行了一个贫困山区儿童福利缺失的调查,由于笔者在该山区进行支教,主要专注于初中儿童,因此,对湘中农村某镇选取10到14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表格1)。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贫困山区对儿童的性格影响 贫困山区的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该地区教育的现状给了我两个"意外",第一个"意外",是贫困山区的教师对儿童教育认知程度低。第二个"意外"是山区的孩子性格问题突出,非智力因素的性格特点一般指的是智力以外的影响个体活动的心理特征,非智力的因素包括六个方面:理想抱负、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自我意识。无论是在认知度上还是在想象力上,贫困山区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有性格的理智特征上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他们都是受到家长、教师、環境的影响,家长、环境对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容易造成了很多儿童的性格偏激,不善于和同学交流,有自卑的性格。这样的儿童就容易缺少美与丑的判断能力,也影响了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影响儿童福利需求的原因分析 (一)儿童家庭环境不能满足福利需求 家庭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家庭资源的丰盈程度决定了儿童需求满足程度,农村贫困家庭生活资料的缺乏,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上的缺失,显然满足不了儿童的需求。农村外出打工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该山区百分之六十二点八的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或者一人在外打工。父母因为经济困难,离婚情况比较普遍,其中单亲家庭占百分之七。有的儿童处于单亲家庭或者领养状态,生活难上加难,更不用说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 (二)儿童生活社区条件不能满足儿童福利需求 首先,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贫困山区儿童生活照顾、娱乐、免受伤害等,得不到满足。尽管国家实施了扶贫政策,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和城镇的差距太大,除了主干道得到了硬化,其他道路还是以泥土为主,雨雪天气对于儿童和老人出行十分不利。很多村民喝干净水问题困难,去遥远的地方挑水也十分不方便。文化娱乐设施少之又少。 其次,农村社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学生距离学校的距离较远,初中儿童虽然能够照顾自己,但是安全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很多卫生室只有基本药品,看病程序比较复杂,甚至有的儿童直接拖着病不看。贫困山区财物薄弱,设施投入有限,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儿童在教育和健康方面福利得不到满足。 (三)现有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不能满足儿童福利需求 从生活上看,有的贫困家庭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基本处于无收入或者衣食不保状态。一个儿童要保证2000元每年的水平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发展,地方政府的政策补贴,无法保证贫困山区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 中国是一个存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大国,全国100多万个乡村,如果都可以办好教育,那么"天下国家,将受益无穷"。陶行知认为,中国最需要幼儿园的地方是工厂和农村。 四、结论和建议 湘中山区贫困儿童在生活上需要照料,在教育上需要保障,在健康和安全上需要保证,在家庭生活上需要良好条件。美国心理学家说过,儿童发展从社会生态理论上讲,身心处于一个发展中的状态,他和周围环境存在相互性作用。儿童福利是解决贫困儿童问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笔者建议:首先,采取对贫困家庭的补充性质的儿童福利措施,并建立综合性贫困儿童保护机制。其次,对贫困儿童的家庭提供福利服务,建立一支服务于农村社区和农村家庭的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再次,从多维视角对贫困儿童进行科学定义,建立贫困儿童信息监测体系。最后,多实施"教师下乡支教"等政策,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疏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荻金.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石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安徽大学,2016. [3]李建霞.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资本建设的行动研究[D].兰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