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王阳明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


  他早早的就告诉了世人最好的人生答案——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修好自己这颗心,你可以百病不侵。
  只可惜,明白的人很多,做的人很少。
  好了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来看看他。
  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
  王家经济条件不错,属于那种家里有矿的那种,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中国状元很多,在近乎1300年的岁月里一共诞生了592位状元。
  能混到历史留名的并不多。
  王华恰好是其中之一。
  他知识渊博,为人正直,还写了一手好字,如果这些官场最大的硬件,那么他还有一个别人没有的软件,他是明孝宗皇帝的老师。
  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他都吃香喝辣的很自在。
  在王华的经营下,王家积攒的矿也越来越多,差不多可以排上当年余姚十大富豪榜的前三位。
  这样的家世,自然需要一个天才的继承人。
  作为王家上下都期盼的继承人,王阳明还是对得起继承人三个字,就连出生都带着主角光环踏梦而来。
  据说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尽管长到五岁没能开口说话,但沉默的背后却养成了一样过目不忘的本领。
  他记住祖父读过了的所有书目。
  这样的本领吸引了王家上下的注意,就是来王家打秋风的高僧也一脸羡慕的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这待遇,你说他不是主角,谁信。
  反正我是不信。
  如果说这种小打小闹还不能体现王阳明的主角光环,那么十二岁那年足够说明的这一切。
  公元1483年,12岁的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这天,心血来潮他拉着老师问:"天下可做的事诸多,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这个为有点深奥,根本不是一个12岁的孩子能问出来的,所以老师先是吃了一惊,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苦思冥想了一会儿,才给出了一个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符合当下价值观的答案。
  老师本以为,这个孩子必然会心满意足,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世家子弟,读书考科举是第一要务。
  但他错了,读书做大官的确是个好理想,但不是唯一的理想。
  至少在王阳明看来,这个答案并不是唯一。
  史书记载,王阳明当场就对这个答案表示了不满,他对老师摇了摇头,然后一字一字的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这个答案让老师久久不语。
  "这孩子疯了。"
  和所有现代的老师一样,老师第一时间找家长。
  得知儿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王华表现的很有风度,既没有打,也没有骂,而是将王阳明带到了居庸关。
  为什么要这么做?王华盯着儿子问。
  "我只是说了实话而已,没做什么出格的事。"王阳明反驳的说。
  "那是理想么,圣人你当是吃饭,人人都能当的。"王华语带怒色。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一直低着头的王阳明念出了这四句诗,这是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四句诗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老爹,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变换角度,多维度地去认识事物。不能以一时一地一人的认识为真理。否则就会变成井底之蛙。
  你做了状元,未必人人都喜欢做状元。
  至少,我不想。
  我只想做圣人,让世代学习、敬仰。
  只要心中有梦,未必没有实现的可能。
  和老师一样,王华许久没说话。
  儿子的四句诗似乎给了他一种别具生面的看法,他虽不敢苟同,却找不到理由来反驳。
  难道我错了么?
  这个疑惑一直藏在王华的心头久久不去。
  随着时光的溜走,某种不安的心思在他一直心头挥之不去,他很清楚,这孩子如果再不加以引导。
  自己的一世英名要毁了。
  基于这个认知,也是为了彻底掐死王阳明心头的那股不安分的理想,王华迅速做出了决策——成亲。
  经过多番考察与商量,王华选中了江西南昌的一个官家小姐,便催促他离开的京城。
  你喜欢闹,就去江西闹吧。
  天高皇帝远,我权当看不见。
  此时的王阳明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自然没有反驳家长制的能力,胳膊在没有长成大腿之前,终究是拗不过大腿的。
  七十岁的王阳明只能去江西成亲。
  这次结婚经历不亚于王老虎抢亲,过程精彩无比。
  正因为过于难忘,王阳明除了完成了男人的蜕变之外,还意外打通了自己的任通二脉。
  一直困惑在心头的问题,在结婚的某一天忽然开朗起来。
  做圣人,什么是圣人,如何做圣人。
  这个终极命题在这之前一直困扰着他,但他现在明白了。
  一切的答案就在于——"格物致知。"
  而要弄明白这一切之前,他需要用心去感受。
  这是一条追求理想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坚毅的道路,没有强大的毅力,没有天才一般的感悟,根本走不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十七岁的王阳明埋头走了下去。
  多少个夜晚他都坐在灯火下苦思冥想,多少次在梦里,他苦苦挣扎。
  终于,他感悟到了,那个自己苦思冥想的答案就在书本里。
  在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早晨,王阳明返回了北京。
  这天和往常一样,王华第一时间就去了儿子的房间抽查儿子的家庭作业,但这天儿子不见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华很焦急。
  他很清楚一个不足眼前这个二十岁的青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爆炸。
  一直压在他心头的那股不安突如其来地涌在了他的心头。
  他发动了府上所有人的去寻找。
  天快黑的时候,王家上下才在自家后院的一片竹林里找到了他。
  王阳明正盯着竹子看,一动不动,宛如一尊木雕。
  "你又在干什么?"王华问。
  王阳明没有看走过来的父亲,他依旧盯着竹子,许久才对父亲说:"我在领悟圣人之道!"
  完了,完了,我王家竟出了这等疯癫之人。
  王华大怒而去。
  王阳明浑然不觉,依旧盯着竹子。
  " 格物致知",方才是大道。
  我要看看圣人的大道。
  这一刻王阳明想的是道,为此,他格了七天七夜。
  结果,他失败了。
  失败的结果给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肯定的答案——原来圣人的话也未必正确,圣人的道,也未必都是通天大道。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就在王阳明准备进一步研究的时候,王华却一把扼杀了他的进一步走下去的念头,并且给出了通杀令——考科考。
  事实证明,科举制度在经过唐宋元明的层层发展与完善,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考试内容。
  王阳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毕竟是行不通,一连考了两次都没考上。
  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应该说,老天爷还是照顾了这位中国天才。
  他高中了,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浑浑噩噩了二十余年,头一次有了正经工作——做官。
  对此,王阳明没在意。
  先前一直被他放下的疑问,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无数的夜晚他在扪心自问,既然圣人的大道都不是正确答案,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呢?
  这是一个磨人的哲学问题。
  即便是天才一时也未必能找到答案。
  但老天爷对王阳明终究是厚爱的,给了他答案。
  公元(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乌烟瘴气的朝政让王阳明很苦恼,他上书了。
  书中他大骂刘谨。
  事实证明,冲动是要受到惩罚的。
  王阳明的奏章差点没让刘公公气得吐血,出于报复,刘公公特别照顾了他。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光是这样还不足以解气,刘公公还特意安排了两个杀手一路进行特别照顾。
  面对着苦难,王阳明笑了。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在那儿不是做事,在哪儿丢失家,怕什么。
  贵州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给了更多的空间来思考。
  无数个日日夜夜,除了吃饭剩下的就是思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脑海里忽然有了一道光。
  他醒悟了。
  原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得知答案,他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场。
  如果说三十岁之前,他正经的干过一件事,除了科举,就剩下这一件。
  比起科举的被动,这次是举动的。
  事实证明,世间一切的成就都是来自课外。
  王阳明也不例外。
  经过这次悟道,王阳明开始尝试的教学,通过学生,他告诉世人,所谓的天道其实就是人心。
  任何人,只要通过人心的"良知"开导,就可以"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
  你想要的,只要你肯做,就一定能得到。
  这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力量。
  在诞生的那一刻就预示着会走向辉煌,顺带飘洋过海到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后面的事,用不着多说,其实大家都知道。
  王阳明从贵州回来了。
  公元四年(1509年),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
  就在当年的夏天,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此远去。
  生活开始变得美好。
  他被调任南京刑部主事,两年后,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
  他的过人才能终于取得了世人的认可。
  兵部的主要负责人王琼看上了他,推荐他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并且给了一个终极任务——剿匪。
  每次看到这儿,我总是忍不住对王琼的这个决定说声好,如果,如果没有这次英明的决定,也许历史就要改写。
  因为正是这次英明的决定,挽救了大明。
  一直悬而未解的匪患,在王阳明的手中,不过半年的功夫就荡平了,就连一直蠢蠢欲动的宁王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对象。
  宁王在江西20余年,凭着心头的那股不甘,决心造反。
  20年的经营在碰上了王阳明的那一刻彻底的土崩瓦解。
  只用了35天的战斗,万余人的杂牌军队,王阳明终结了宁王。
  那种声东击西,挖坑、造假、虚张声势,不按常理出牌的兵法套路,让整个世界都为之疯狂。
  然而,这次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这位荒唐的皇帝,竟荒唐到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由自己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皇帝荒唐的举动让王阳明心头一疼,他呢喃了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原来打败山里的贼寇非常容易,但是想要击败心理的阴暗面就非常困难了。
  作为大明数一数二的天才,他敏锐的小心脏告诉他,急流勇退才是王道。
  他脱下了官服,换上了便装,一身轻松的去了九华山,一路走一路看,九华山沿途秀丽的景色无不让他欢喜。
  也许世间在没有比遵从自己的内心更让人欢悦的事。
  只可惜,朝廷没这个意思。
  一纸诏书,硬生生地将他从九华山拉了回来。
  "修道,没门。"
  为了彰显朝廷的恩宠,刚刚登基的皇帝对他还算够意思,加封他为新建伯,世袭。
  官越做越大,王阳明却越来越不开心。
  心头的那个呼唤不住地在叫唤:"退了啊, 这个不适合你,真正的大事正等着你来实现呢?"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离任回家守孝,想起父亲昔日的容颜,不由得悲从心头来。
  由于过于悲痛,他病倒了。
  迷糊之间,他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劝告:"孩子,做你喜欢做的事吧,这个世道,需要你的人还很多?"
  那一刻,他用力地点了头,世间万物,还有比修好自己这颗心更重要,也许修好了它,这个世界可以变得百毒不侵。
  三天后,王阳明彻底放下了所有的一切。
  往日的种种宛如天上云朵一般从他心头一一闪过,最终能留下的不过拿那颗救世的心。
  他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开始了。
  此后的王阳明彻底放下了架子,四处游历讲学,无论是贫是富,只要愿意学,他都用心教。
  很快,他有了第一批学生。
  跟着是第二批。
  第三批。
  ……
  学生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过硬的教学方法,实用的教学手段,以及先进的理论知识,迅速打破了当年理学所垄断的市场。
  又过了几年,他的弟子开始名扬天下。
  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徐阶、张居正都开始展露头角。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王阳明满意地点了点头:"无憾了。"
  这天,他喊来了自己两个学生,对他说道:"我时候到了,我毕生所学还有四句没有传给你?今日就一并传给了你们。"
  学生心头悲伤,却不得不打起精神来聆听,生怕错过了老师的教诲。
  此时天地一片宁静,唯有风吹过空旷的田野,充满了美感。
  王阳明深吸了一口气,忽地大声念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凡夫俗子,只要有良知,皆可为圣贤,这是人的本性。
  这四句教诲,如同田野的风迅速传遍了天下。
  公元1528年的一个夜晚,刚刚从战场回来的王阳明从一场梦境醒来。
  他仰起头看了看四周,忽然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道:"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这次怕是来不及了!"王阳明轻叹了口气,看了看天,然后让人替他更换了衣冠,从床上坐了起来,目视前方。
  如此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让人把学生周积叫了过来,对他说道:"我要走了。"
  周积哭了一阵,方才想起什么,忙问:"老师有何遗言?"
  黎明的天空一片宁静,尚未落下去的月光皎洁如学。
  王阳明吸了一口气,用生平最后的气力对周积微微一笑,然后缓缓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网站目录投稿: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