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审定、颁发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和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组织实施,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实现生产和安全工作的"五同时",对重要的经济技术决策,负责确定保证职工安全健康的措施。 (3)审定本单位改善安全条件的规划和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及时解决重大隐患。保证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 (4)在安排和审批生产建设计划时,将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措施纳入计划,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审定新的建设项目时,遵守安全卫生设施的"三同时"规定。 (5)组织对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按"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处理事故,并对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和统计的正确性、及时性负责。 (6)组织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坚持新工人入厂后的厂(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竞赛、评比活动,对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7)接到安全监督行政部门发出的监督指令后,要在限期内妥善解决问题。有权拒绝和停止执行上级违反安全生产法规、政策的指令,并及时提出不能执行的理由和意见。 (8)搞好女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工作,抓好职工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9)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二、生产厂长安全生产职责责任制 (1)、生产厂长是全公司安全生产的主要责任者,必须对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 (2)、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及时传达上级下达的安全指令。 (3)、健全领导及全体职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各项安全活动,按时参加安全生产会议。 (4)、主持召开全厂安全生产例会,总结安全生产工作,制订安全生产计划。 (5)、建立安全网,明确责任制,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遵章指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组织处理,确保安全生产。 (6)、经常深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零件加工及设备修理质量。 (7)、狠抓"三违",坚持原则,处理事故坚持"三不放过"原则。 (8)、优化劳动组合,定岗定责,抓好劳动工资分配,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9)、如遇安全生产发生矛盾生产必须服从安全。 (10)、组织督促业务学习,推广先进经验,推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及业务素质。 (11)、发生事故必须亲临现场,直接指挥,认真处理,及时汇报,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做好善后工作。 (12)、经常检查巡视本厂所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处理。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1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 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具体目标、指标,明确安全生产的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措施,日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工作等内容。 2 安全生产责任制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及各生产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安全生产责任制属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范畴。通常把"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列来提,主要是为了突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清晰安全管理的责任界面,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其他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重点是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各级主要负责人、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各岗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二是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级人员和各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管理,落实责任;三是责任追究的依据。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应体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要求;应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协调一致;应做到与岗位工作性质、管理职责协调一致,做到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应有明确的监督、检查标准或指标,确保责任制切实落实到位;应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变化及安全生产新的法规、政策及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完善。 3 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 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安全分析会议,定期安全学习制度,定期安全活动,定期安全检查等内容。 4 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承包与发包工程的条件、相关资质审查、各方的安全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现场的安全检查与协调等内容。 5 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安全生产费用保障;根据国家、行业新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或季节特点,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发生变化后,生产经营单位临时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费用来源等。 6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应明确: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相应的应急预案管理;上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内容及管理。 7 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物品名称、种类、危险性;使用和管理的程序、手续;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存放的条件及日常监督检查;针对各类危险物品的性质,在相应的区域设置人员紧急救护、处置的设施等。 8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原则、组织机构、日常管理、现场应急处置原则和程序;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维护保养、定期试验;定期防火检查、防火演练等。 9 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 应明确:应排查的设备、设施、场所的名称,排查周期、排查人员、排查标准;发现问题的处置程序、跟踪管理等。 10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车辆调度、检查维护保养、检验标准,驾驶员学习、培训、考核的相关内容。 11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生产经营性质,针对在防范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措施、日常工作等内容和标准。 12 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事故标准,报告程序、现场应急处置、现场保护、资料收集、相关当事人调查、技术分析、调查报告编制等。还应明确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的流程、内容等。 13 应急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管理部门,预案的制定、发布、演练、修订和培训等: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 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过程中,除考虑生产经营单位自身可能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外,还应重点考虑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的特点,针对周边环境可能给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如生产经营单位附近存在化工厂,就应调查了解可能会发生何种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可能泄漏物质的特性、防范方法,以便与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14 安全奖惩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奖惩的原则;奖励或处分的种类、额度等。 (二)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新员工三级教育培训、转岗培训;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应急培训等。还应明确各项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及考核标准等。 2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适用范围、领取程序、使用前检查标准和用品寿命周期等内容。 3 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工器具的种类、使用前检查标准、定期检验和器具寿命周期等内容。 4 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的岗位、人员,作业的一般安全措施要求等。特殊危险作业是指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应明确作业的组织程序,保障安全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的制定及执行等内容。 5 岗位安全规范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除特种作业岗位外,其他作业岗位保障人身安全、健康,预防火灾、爆炸等事故的一般安全要求。 6 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禁忌的岗位名称、职业禁忌证、定期健康检查的内容和标准、女工保护,以及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的相关内容等。 7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现场作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如工作联系单、工作票、操作票制度,以及作业现场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制度、反违章管理制度等内容。 (三)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1"三同时"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三同时"的组织审查、验收、上报、备案的执行程序等。 2 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日常检查的责任人员,检查的周期、标准、线路,发现问题的处置等内容。 3 定期维护检修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所有设备、设施的维护周期、维护范围、维护标准等内容。 4 定期检测、检验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须进行定期检测的设备种类、名称、数量;有权进行检测的部门主人员;检测的标准及检测结果管理;安全使用证、检验合格证或者安全标志的管理等。 5 安全操作规程 应明确:为保证国家、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物料性质、工艺流程、设备使用要求而制定的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操作程序。对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生产工艺流程及周围环境有较大影响的设备、装置,如电气、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内部机动车辆、建筑施工维护、机加工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四)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l 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现场安全标志的种类、名称、数量、地点和位置;安全标志的定期检查、维护等。 2 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通道、照明、通风等管理标准;人员紧急疏散方向、标志的管理等。 3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尘、毒、噪声、高低温、辐射等涉及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种类、场所;定期检查、检测及控制等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