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具有收藏的功能,历史上许多著名制壶匠人,如供春、时大彬、董翰、陈鸿寿的作品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宝物。现代也出现许多制作紫砂茶壶的高手工艺大师,其作品更具艺术性。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香莲女史堆泥掇只壶(莲子壶)·莲子壶(掇只壶)壶形突出莲子;又似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掇)在一起,故又被称为掇只壶。(香莲女史,当时宫廷中一为"香莲"的侍奉皇后左右的女官。) 邵大亨掇只壶(莲子壶)·清道光年间的邵大亨创制了掇只壶。 邵大亨,江苏宜兴蜀山上袁村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歿于道光末年。性格孤傲,清介耿直,坚贞不屈,制壶以浑朴取胜,气韵温雅。在清代,他的作品已被嗜壶者视为珍宝,"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摩,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的选泥的精炼,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术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陈鸣远制紫砂壶·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详见紫砂书籍《壶魂》、《壶论》) 陈鸣远款紫砂壶·陈鸣远对紫砂的贡献1.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如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2.陈鸣远不仅把自然形体作为茶壶的重要创作思路,还从日常生活着眼,创制出紫砂半桃,核桃,落发生,板栗,石榴等像生作品,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些创作,极大的丰富了紫砂陶除日用品外的纯艺术欣赏门类。3.扩大了紫砂陶造型艺术的外延,把青铜器皿,文房雅玩也包括进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并使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陈鸣远款紫砂壶·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砂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陈鸣远制紫砂三足圆壶·陈鸣远制紫砂三足圆壶拍卖 成交价246万 陈鸣远款紫砂器·传世鸣远作品除仿古诸器外,著名的有:甜瓜壶,原名南瓜壶,是鸣远的一件代表作,壶身镌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孔香"诗句,刻款楷书"鸣远",钤"陈鸣远"阳文篆书方印,今藏南京博物院。四足壶,壶身铭"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今藏上海博物馆。旋涡纹瓜形壶,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莲子壶,壶身铭"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以永朝夕。"今藏苏州市文物商店。松段壶,今藏宜兴陶瓷陈列馆。调砂蚕桑壶,今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还有笋型水盂,也是鸣远的代表作品,今藏南京博物院。其他还有一批清供雅玩,由国内外文搏机构及私家收藏。陈鸣远南瓜壶拍卖 成交价 842万港元 陈鸣远款紫砂器·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这些壶式不仅是他的杰出创造,而且成为砂壶工艺上的历史性造型,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鹚菇、栗子、藕片作品作品、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陈鸿寿(1768~182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画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其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行书峭拔隽雅、分书开张纵横,独步有清一代。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壶·陈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由他或是他的朋友题铭,这种富于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知名于时,尤为后世宝爱。上海博物馆藏有三幅陈鸿寿的册页,构图相近,均以紫砂壶和菊花入画,画面简洁,清秀可爱,足见曼生嗜壶之癖。三幅画有相同的题识:"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而此幅多附一段题识,强调杨彭年制壶之精妙,以及自己有制壶之癖,尤为难得。 李茂林即李养心。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宜兴制壶高手。号茂林。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后制壶名工,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朴实中具妍丽之态。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制壶不加署款,仅朱书号记而已。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沾有缸坛釉泪。自养心始,壶另作瓦囊,闭入陶穴,防止砂壶沾染釉泪,砂壶烧造质量大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当时制壶名手。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明.陈贞慧《秋园杂佩》称:养心之壶艺在时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传世作品极少。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创始》:"自正德以递万历,所制多大壶,李茂林始制小圆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李养心"菊花八瓣壶"一具,底刻款"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 时大彬款紫砂壶·时大彬(1573--1648)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时大彬款紫砂壶·时大彬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时大彬款紫砂壶·时大彬所制紫砂壶,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为近些年考古发掘所获,皆处于明人墓葬。其余均为传世品,壶式多样,有园壶、六方壶、三足壶、开光方壶、提梁壶、书扁壶、僧帽壶、印包壶、菱花壶、半瓜水盂等,分藏于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机构及藏家之手。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代·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 明代·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 明代·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 民国·陈鼎和·六头刻字套壶(1932年制) 明晚期·蒋伯荂·掇只壶(1610年制)蒋伯荂:明代万历时(约1600-1644)宜兴制壶高手。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名士陈继儒将"敷"改为"荂"。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后客于苏州。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蒋时英所制砂壶,坚致高雅,深得士人赞赏。伯荂制壶,眉公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相传项元汴定其式样,呼为"天籁阁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蒋伯荂,名时英,四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继儒,历嘉靖至崇祯之世,与董其昌齐名。工诗善文,行书出入苏米,兼长绘事)为改其字之敷为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坚致不俗也。"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初名伯敷,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字伯荂。……其壶样,相传为项子京墨林定式,呼为"天籁阁壶"。" 清早期·朱砂贴花荷叶大盖罐(1670年制) 清早期·潘富鼎·加彩掇钟壶(1677年制) 清早期·董行芳·汲直加彩壶(1725年制) ,明晚期·惠孟臣·柚子壶(1622年制) 清早期·四方泥绘壶(1725年制) 清早期·史维高·粉彩束腰壶(1727年制) 清中期·史维高·加彩方钟壶(1767年制) 清早期·朱泥平盖刻花莲子壶(1735年制) 清早期·陈鸣远·金蟾三友壶 清康熙·四方贴花壶 清康熙·紫泥玲珑透竹壶 清雍正·段泥桃红加彩象耳瓶 清中期·邵元祥·加彩莲子壶(1746年制) 清中期·澹然斋加彩汉方壶(1751年制) 清中期·澹然斋炉均釉大汉方壶(1785年制) 清中期·"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水扁壶(1757年制) 清中期·友兰秘制·高吉壶(1799年制) 清中期·邵大赦·权寅赦记炉子(1801年制) 清中期·申锡·四方油桶壶(1838年制) 清晚期·万历款抛光三足包铜掇只壶(1868年制) 清晚期·友泉·东坡提梁壶(1884年制) 清晚期·陈光明·炉钟加彩壶(1898年制) 清晚期·亨衡·东坡提梁壶(1900年制) 民国·冯桂林·传炉壶(1914年制) 民国·冯桂林·柿子提梁壶(1922年制) 民国·冯桂林·松鼠葡萄壶(1938年制) 民国·八头心经套壶(1915年制) 民国·吴云根·竹鼓壶(1918年制) 民国·吴云根·希菊壶(1940年制) 国·吴云根·孤菱提梁壶(1948年制) 民国·耀庭·四方温壶(1930年制) 民国·朱可心·扁竹鼓壶(1941年制) 民国·王寅春·汉君壶(1948年制) 民国·张鸿坤·四方炉套壶(1946年制) 现代·曹婉芳·大竹海提梁壶(2009年制) 现代·许四海·红灯壶(1994年制) 现代·许四海·横行一世(1983年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清代·明壶 明代制·明壶(古壶) 明代制·明壶(古壶) 明代古壶 明代古壶 明代古壶 明代古壶 明代古壶 清晚期–愙斋款提梁壶 清–荊溪陈制款扁圆壶 民国 –裴石民款壶 清中期–杨彭年款描金山水诗句壶 清中期–杨彭年款描金山水诗句壶 清中期–杨彭年款紫砂镶玉锡包壶 清中期–杨彭年款飞鸿延年壶 清中期–二泉款诗句温壶 清晚期–匋斋款小壶 清晚期–玉麟款诗句壶 清晚期–玉麟款扁圆壶 清晚期–玉麟款树瘿壶 清–特高诗句壶 民国 –大生款瓜式壶 清晚期–茶熟香温款文字壶 清–阳羡茗壶款刻字壶 清中期–子冶铭提梁壶 清中期–邵元祥款诗句提梁壶 pin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