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在前言开篇提出的这一问题,多年来也一直困扰着我。而此书所介绍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确很实用,不失为解决前述困扰的好办法。 在此,不赘述书中关于如何写读书笔记的内容,只说本人在阅读此书过程对于"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的几点感悟。 一、写读书笔记可帮助我们实现更扎实丰厚的阅读收获 说实话,之前我一直是信奉快乐读书的,意即享受读书过程中的快乐。读完一本,又兴致勃勃地读下一本。 而此书非常明确地指出:"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过。" 我并不完全赞成此话。我觉得"一味读书"但没记住多少的状态,就好比不断地竹篮打水,虽然篮子里最终没留下水,但篮子角角落落里的尘垢必是被洗去了。"一味读书"实则无疑是对内心的持续不断的一种涤荡。此外,即使一边读一边忘,在读书过程中的快乐也依然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但也必须承认,如果我们希望从阅读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即时的快乐和作用,而希望书中的知识或思想能更持续更深入地润泽自已的人生,希望每一次阅读都能让自已的精神库房增加更多的储备并供需要时反复使用(前述千真万确是我的希望),则必然要记住点你认为值得记的东西,比如特别经典的话,特别打动你的观点,诸如此类,而不是边读边忘。 如此,"一味读下去"显然就无法满足需求了。而写读书笔记无疑是帮助我们加深阅读记忆和增加储备的首先方法。正如书中反复提到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此外,书中还提到:"坐缆车和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只有付出了精力与时间,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段话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坚持不懈写读书笔记的读书法与"一味读下去"的快乐读书法带给我们的不同收获。 二、写读书笔记可及时捕捉自已"闪现"的感想并装入"保鲜袋" 大家都知道不能死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所谓"学而不思则惘"。 事实上,大部分人在读书过程或多或少会不时冒出一些想法,比如"这句话好有道理啊"、"我其实有不一样的看法"、"或者,我们也可以那样做"之类。这些突然冒出的想法其实就是思考的源泉。 书中对此的描述是:"此时此刻想到的新点子,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如果不好好记录,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经闪现的想法了。但只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保存在纸上,就等于把迷雾装进塑料袋紧紧扎好。将这些新鲜的想法打包以一,再过多久都不会轻易遗忘。" 说的真是太形象太生动了。阅读中的各种想法,真的就是灵光"闪现"的状态,你不知道它啥时会来,可遇不可求。而一旦出现如果不马上记下来,转瞬又没了,一点痕迹也没有,就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重读以前的日记时常会惊叹,呀,我当时还有过这样的想法啊。可见当初如果没有写日记,那些即时的想法早就没影了。) 把这些"闪现"的想法写在笔记里,等于把它们装进了保鲜袋,只要笔记不丢,就会一直"保鲜"。它们或将会为后续更系统思考提供最新鲜原创的素材。 三、写读书笔记是对每一本所阅读书籍的珍爱 或许,与书的相遇,亦和与人的相遇一样,相遇本身是一场缘,而相遇之后终有一别。 一来因空间有限,为了给新书腾出位置,书架里总有一部分书会被清理弃置。二来因时间有限,即使那些始终留在书架上的书,除了极少数会陪伴我们终生,对大部分书来说,也终究会从某一天某一刻起,永远不再被打开。从此,人与书,即使咫尺,已是天涯。 而这些被弃置亦或不再被打开的书,亦曾陪伴我们人生的某段时光,曾在某个阶段慰藉和滋养过我们的内心。以我个人的体会,那些在当时真切呈现的收获和感悟,如果不拿起笔把它们记下来,其中的很大部分很往往会再无法忆起。真的太遗憾。就好像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故人,如果连记忆也没有了,实在是对曾经相遇的一种辜负。 相反,那些当年做过摘抄或写过书评(都是某种形式的读书笔记)的书,其中的内容和当时的阅读感受则会一直记忆深刻。即使再不会重读,这本书曾给予的东西会一直留在生命里。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相伴终生。也是作为读者对每一本所阅读书籍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