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 高大上的小知识 什么是pac理论? pac分别为三个英文单词 的字头,p是parents,即父母之意;a是adult,即成年人之意;c是child,即儿童之意。因此pac理论可以称为父母—成人—儿童理论。这个理论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该理论是由一位加拿大的心理医生伯恩创立的。伯恩认为,人的人格是由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和"儿童状态"。这三种状态的人格中按一定的比例组织、结合起来,因不同的比例显示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来。 "父母状态" P 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权威式的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状态成分占优势时,他的主要表现就是:独断专行,使用权威,凭主观印象办事。 "成人状态" A 即表现出客观和理智。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状态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表现就是,慎思善断,冷静沉着,尊重他人。 "儿童状态" C 颇似一个婴儿的行为,冲动任性,变幻无常,任人摆布。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状态成分占优势时,他会表现为感情用事、冲动激烈、做事无主见、畏缩不前。 怎样的人格结构才是理想的呢? 伯恩认为,理想的人格结构是以成人状态a占主要成分的人格结构。即以客观和理智的心理状态为主,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能沉着冷静、慎思善断、宽以待人。但仅仅是成人状态还不够,还要适当的有一些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的成分。这些成分使他的人格中增加权威性和新鲜活泼的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理想的相互作用应该是"成人刺激"和相应的"成人反应"。就是说,人与人交往中,都以成人状态处之,这样,人际关系就会有好和简单的多了。相反,如果采取"父母刺激"和"父母反应"的交往方式,由于双方都很幼稚而冲动,这样的人际交往不仅不易融洽和协调,合作的效率也很低。此外,其它的方式如"父母——成人"型,"儿童——父母"型、"儿童——成人"型等,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也很常见,但都不是理想的方式。 我们可以从下述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交往方式的后果 在一家航空公司的售票口,一位女售票员正在接待二位男顾客,她很热心的为他们安排旅行日程计划,多用了一些时间。此时,后面的一位女顾客等的有些不耐烦了,就破口大骂起来,说:"你是在和他们谈恋爱么?还有完没完了!"显然,这位女顾客采取了一种不讲道理的"儿童状态"和命令式的"父母状态"。那么,女售票员应当如何反应呢?显然,她也有三种选择: 1、"父母状态":这是我的权利,我愿意和他们多说,你爱听不听,爱等不等。实在不耐烦,去别的窗口买吧!这种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态度显然不会有好结果的。 2、"儿童状态":什么?你还想管我么?我就要和他们多说!气死你!很明显,这种感情用事、冲动的反唇相讥,会更加激怒那位本来已是"儿童状态"的女顾客,看来一场唇枪舌战不可避免了。 3、"成人状态":哦,非常抱歉,让您久等了,我马上就处理您的事情,请问您需要什么?这种成人态度使本来可能发生的争吵平息下来,事情顺利的解决了。 因此,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更应该以"成人状态"来处理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是一个成熟的、健康的人,一个有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