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学生必须把写作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其实,生活处处是语文。 《新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做到这点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1.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文章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沉淀出来的。 因此,叶圣陶曾言:"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这就需要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抓住情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 在人文主义教学观看来,"孩子丰富的阅历和开阔的眼界才是其审美人格教育( 包括作文训练) 的核心要素" 。我曾经带着学生一起去观察雨后的彩虹让学生明白这是友谊之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一起去感受身边的一花一草明白生活的美好、小草的顽强; 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在呼喊中欢笑中去体会集体的凝聚力。这种师生共的情感体验, 会让学生对万物充满新奇从而有新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发现别有一番新天地。 当然,真正走入生活并不如此简单。 对于生活轨迹单一,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生来说,生活对他们来说大多是枯燥而乏味的, 因此他们的心灵会被蒙尘,变得麻木。 这时候,语文教师就该鼓励他们走出去,去体验生活。 2.思考生活点滴,积累写作素材 在我们面前生活总是以暂新的姿态出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 在生活的点滴中去思考,从而尝试写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它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营养,但是同学们总是会犯熊瞎子掰苞米的毛病, 因此,我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生活日记本,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记录在上面, 题材、内容、格式都不受限制,只要是自己对生活的思考都是宝贵的。久而久之,锻炼了孩子们的敏感感悟生活的能力。 3.专心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亲身体验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生活中,要积极地鼓励同学们不但要善于观察,还要自己动起来,去体验生活本身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体验,也可以说并不了解生活。没有亲身的体验,作文就会干瘪乏味苍白。 比如要写一次运动会,没有自己去体验,同学们只是泛泛的写出了运动场面的热闹,缺少对细节的刻画。因此,要写出蕴含真情的文章,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游览、参观、劳动、调查、访问、比赛,等等,从中体验生活的美与丑。自己参与到了活动中感受就会更深刻,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文字展现出来就会有水到渠成之感。 二、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 1.抓住课文延伸。凡是高楼必须根基牢固,方能成其高;这就好比语文学习;必须立足于语文课本才能走得更远。平时的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尽量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阅读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改革课堂教学,例如学习《春》一课,也正值校园的春天, 此时桃花盛开,我就带领同学们拿好笔本,在桃树下观察、写作。学习《紫藤萝瀑布》我就将它与《爱莲说》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托物言志这种手法的运用。 2.重视课外扩展。课外阅读欣赏是学生的爱好,鼓励学生主动热情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订阅像《作文与考试》这类的书籍,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网络视频等形式,获取素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指导学生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经常说学以致用,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学习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尝试"练兵"。 那么,如何活用呢? 我们让学生从模仿入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开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句子的仿写关键在于让学生抓住句式特点和里面的修辞方法就行仿写。 仿写时可以直接把所学课文中的名家的话作为仿写对象,例如《说和做》一文中,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这句话就很有特点,同学们积极思考后,仿写得很好。 4. 组建文学活动小组,互助互利 一枝独秀不是春,团结起来力量大。于是建立了文学活动小组,鼓励同学们踊跃投稿,并在小组内通过展示、阅读、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作品,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要想让学生会写作就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 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趣。在写作之中体现生活的点滴,做到以文传情,情在文中。 在生活和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写作的乐趣,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让文字装点生活,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参考文献: 1.《教育学》王道俊等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