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回回县的百年之祭一


  回回县的百年之祭
  内容简介
  《回回县的百年之祭》就像一幅声图并茂的历史画卷,将一百多年以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一一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清朝末年皖北的回回县,穆民马正忠从圣地麦加朝觐归来,在西域库车之地娶了漂亮的维族姑娘热沙,夫妻两人欢欢喜喜的回到家乡后,热沙却在摸秋节之夜极其诡异的失踪了,这个事件历经数年的坎坷,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施虐的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书中还讲诉了趙德诚、李秀才等两位狷介之士婚事之中所经历的波折;土匪活阎王从乡村豪杰蜕变成为杀人魔王的那种极具吊诡的一生;朱大麻子与七厘鬼之间为了土地的归属而进行的纷争;以及哈萨克族的孩子哈萨木丁在回回县所经历的那些趣闻轶事。另外对于回族宰牲的习俗,以及游坟、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都做了一定的介绍。书中讲述了那个时代清真寺里对于酗酒者实施鞭刑的惩罚措施,以及那个年代妇女们难以免俗的裹脚习俗,还有县衙大牢之中每年六月六的晒贼之刑;特别介绍了县城衙门里那位专司其职的刽子手——屠户张,他在屠戮刑犯之时那种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刀法等等。
  书中塑造了哈阿訇、李阿訇、赵德诚、李秀才、撒里哈、哈木宰、李择和等等一批信道行善诚实守信的弘毅之士,而回回县清真小学阚金雷和丰语嫣两位年轻的教书先生,他们的故事更是波澜叠起令人悲怆感慨,虽然他们夫妻俩双双惨死在中华民国即将成立的前夕,但是他们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当社会殉道者的精神,却唤醒了无数沉溺于混沌之中的中华志士。正是这些不怕牺牲的志士仁人用这种大无畏无私杀身成仁的精神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埋葬了腐朽的大清王朝,迎来了中华民国的诞生。
  前言
  比斯闵俩,安拉乎艾克白尔,卧林俩西勒哈目勒。
  (奉真主之尊名,真主至大,感赞真主。)
  《回回县的百年之祭》是一部描写清朝末期,中国皖北的一个小县城所发生的故事。重点叙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乡亲平凡而又跌宕的生活,弘扬伊斯兰教信道行善,团结平等、和平共生的宗旨。
  回族乡亲在晚清时期的一些民间风俗以及生活习惯不同于现时。比如回族民众一般都具有正直、守信、勤俭、隐忍的精神,以及他们那种有冤必伸有仇必报、爱憎分明的情感;而穆斯林的葬礼更是体现出伊斯兰教团结互助,平等节约的原则。文章之中讲述了那个时代平民百姓们的生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习俗。在那个封建专制物力维艰的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就是这样默默无闻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着。"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也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这是唐朝开元进士李华先生的著作《吊古战场文》之中的章节,李华先生以那种悲天悯人的朴素情感,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中国民众由于长期处在封建皇权极其专制的奴役下,在思想意识深处早已自然而然形成了"世间非有明君,国家何以安康"的错误概念。我们可以窥见这其中隐含着的愚钝和无知,还有那种安于现状始终沉溺在逆来顺受之中无可奈何的悲凉。千百年以来,正如李华先生所阐述的那样,无论是哪一位英明的帝王将相,也无论是一些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平凡的草民,平凡的生活,千千万万的百姓们忍受着像大山一样的苦难,极其卑微的生活着,供养着那些居庙堂之高的大人们,而对于自己的施予却一无所知,故去的先人们默默无闻的湮灭在黄土之中……。
  作为华夏炎黄子孙的后裔,读到这里,或许会产生那种悲凉凄怆的感受。芸芸众生之中每一个家族的历史,都是一段微缩了的人类史实。大家或许会从这部小说中找到自己家族曾经留下的身影,并且看到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波澜,发现我们人类生存的真谛。
  这部书稿虽然描述的是一些百余年以前的故事,但是其中却蕴含着人性和道义的人文精神,它对于穆斯林来说,年纪大的人会因此而想起从前的往事,青年人则会从中学习到本民族宗教文化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就是其他民族的同胞们阅读了本书之后,也会从中了解到伊斯兰教信道行善、热爱和平的本质,从而对伊斯兰教不再感到陌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随着老一辈人们不断的故去,这些昔日的故事即将湮灭在黄土之中。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部小说,让现代的年青人能够了解到清朝末年时期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礼俗和生活习惯,了解伊斯兰教文化之中热爱和平的本质,了解那些曾经发生在祖国大地上民间草民的故事,并籍此来祭祀我们共同的祖先。
  本小说故事情节属于虚构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引子
  公元1885年春,中国皖北。河水消融,乳燕入巢,鸣鸭戏水,桃李芬芳,真是一派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古风犹存的回回县城坐落在淮北的大地上,青砖垒砌的城墙高约三丈有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楼子虽然雕栏画栋、飞檐走壁,然而却是年久失修、漆色斑驳,它就像一位年迈古稀的老人,犹显历尽沧桑的艰辛。源远流长的塞拉河顺着护城河环绕而过,虽然县城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庭前后院栽种树木,但是唯有县城中心附近空地上的一棵枝繁叶茂的白果树最为高大,年代最为久远,它同县城外面那条千年流淌的塞拉河一起,默默无声的见证着这个小县城从无到有,由简到繁自然兴衰的历史。但看白果树敦实的枝桠上悬挂着一只合抱粗的大铜钟,从钟锤中间悬挂下来一根粗实的绳子则固定在大树的一侧。县城里的人们既喜爱这只铜钟又非常敬畏这只铜钟,因为一旦这只铜钟被奏响,那就意味着将有大队的土匪来袭扰县城了。首先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声而关闭,居民们在低沉浑厚的钟声中尽皆拿起棍棒或刀枪,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防守地段迅速爬上城墙时刻警惕的守卫着,随时准备着与来犯的劫匪搏斗以保卫自己的家园。
  清真寺高大的圆形穹顶在回回县青堂瓦舍的建筑群中鹤立鸡群,而其穹顶上兀立的星月标志,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俯视着回回县的大地。一曲犹显西域羌胡之风的笛声突兀而起,这笛声宛转悠扬飘扬回荡在空中,仿佛是在向人们述说着这个小县城悠久的历史。贯穿县城的东西大街是用青石板铺砌而成,大街两侧的店铺密集而林立,木质的门板和柜台古色古香。虽然各家各户做的买卖和招牌不尽相同,但是悬挂在店堂正中的杜阿却是家家皆有。(注:杜阿就是古兰经文,也可称之为清真言。)回回县的居民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他们之中多数人是以做生意和做小买卖来维持生计。
  坐落在清真寺旁边的经学堂特别引人注目,但见青砖瓦面、窗明几净,这可是回回县民居之中最好的房子了。这个经学堂是专门为孩子们的启蒙教育而开设的,从学堂里面传出孩子们朗朗有序的诵经声,象是在告诉人们这个小县城的居民们所拥有的精神寄托。笃信伊斯兰教的人们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凡是到经学班学习的儿童全部都是免费的。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伊斯兰教的知识,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文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在这里教学的阿訇们不但要培养孩子们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还要培养他们虔诚和敬畏的心理,同时向他们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志士仁人的故事。但见学堂里面整齐干净、桌面明亮,蓬头稚子们循规蹈矩的端庄坐立。此时他们在阿訇的带领下正在齐声朗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凡是从学堂外面经过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驻足观看,聆听着这种乳音未尽稚嫩无邪的天籁之声。
  教学的阿訇们站在宗教的角度来审视那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们,就不是简单的以功过成败来评判英雄了。他们只讲述那些经过了时间和道义的检验,民垂青史的圣贤们高尚情操和个人品格。比如上古时期的尧舜禅位,是以君子之德,传贤而不传子;伯夷、叔齐丑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这就是忠贞不二的经典;季次、原宪甘贫守志,誓不苟合世俗,终身不为官爵所惑之德;以及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姿蚊饱血、弃官寻母,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许多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典故,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们学习这些朴素的人文精神,学习圣贤们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立世做人的道理。
  回族穆斯林们遵循《古兰经》的教诲,尊重人而不崇拜人。因此,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在于,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不会迷信于任何人。回族乡亲们在伊斯兰教信道行善,团结平等,和平博爱精神的感化下,世世代代的与其他各民族和睦相处,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不干涉信仰的自由,他们共同在回回县的大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老百姓们各安其俗乐其业,不论自己的生活怎样清苦,按章交粮纳税,敬畏朝廷的律法,却是乡里之间的百姓们一贯遵循而恪守成宪的。
  回回县的乡亲们多数是以做生意做小买卖为生,秉着对真主"安拉"的真诚,乡亲们在生意的往来中追求的是诚实和信誉。先知穆罕黙德说:"双方都说实话,说明缺点,其交易必有福。双方都说谎、隐匿毛病,其交易必倒霉。"因此,做生意的穆斯林们都把顾客们的口碑看的像自己生命一样重要。
  比如说回回县有名的小吃——洪家牛肉包子,里面的馅是选用上乘的牛肉,配以小葱、香油和洪家自制的香调料和酱油等加以调制。包子蒸好之后香气四溢,咬上一口,充盈在口中那种迷人的味感会让你舍不得下咽,由此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使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真是人生有此等美食,更欲待何之焉求?然而就是这样深受人们喜爱的牛肉包子只要一日卖不出去,洪家人的生活就会立刻陷入无法周转的困境中。因为这种真材实料的美食,其价格极为低廉,所以从中赚取的利润极其微薄,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天,仅仅能够换回自家当天的口粮——几斤价格便宜的杂粮面而已。因此,家里面制作的美味可口的牛肉包子,自家人是万万也舍不得吃的。
  2、西门口的牛羊肉
  回回县城生意做的最红火,最受乡亲们交口称颂的,当属西门口李择和家的牛羊肉生意。要说起来在回回县做牛羊肉生意的足足有几十几家店铺,为什么单单李择和家的生意最受欢迎?那是因为乡亲们都认为李择和家牛羊肉的刀口好。也正是因为刀口好,这才保证了牛羊肉上乘的质量。当你走进李择和家的店铺,迎面就能看到一幅装裱考究,龙飞凤舞的杜阿悬挂在店堂上方正中的位置。店堂内打理的整洁明亮井然有序,一盘直径两尺有余足足有一尺多厚的柳木墩板稳稳当当的坐落在店堂一角。古语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李择和在平日里非常注意维护保养那些经常使用的刀具,但见几柄参差不齐,但都是磨得雪亮飞快的刀具摆放在墩板上面特别显眼。紧挨在旁边的位置竖立着一个敦实的木头架子,上面悬挂着一排排的牛羊肉。但见各个部位分割的整齐有序,粉红色的牛羊肉分别镶嵌着金黄色的牛油和白如凝膏般的羊脂油,色彩分明外观鲜亮。你再看那木架子下面的地上,绝无血水淋漓不时滴落的现象。
  在回族地区所注重的刀口好,其实是包含着深重的宗教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是诵真主安拉之名而宰的牛或羊,即要求操刀者必须具有崇高的伊玛尼和五时拜功;(注:伊玛尼就是崇高的信仰,即归信真主安拉,内信外敬、表里如一。)其次讲究的是必须一刀致被宰牲畜的性命。因为这些牲畜只有一刀之罪,所以在屠宰时特别讲究入刀部位一定要准确无误,由此方可确保这些牲畜在毙命之时减少痛苦免受折磨,并且这些被宰牲畜的血液自然会流的迅速,放的彻底,由此就保证了牛羊肉的质量。
  由于李择和的爷爷当年曾经当过阿訇,因此幼年时期的李择和便沉浸在长辈们的熏陶中笃信伊斯兰教,小小年纪就能全文念诵《古兰经》,还会背诵其中的十八个索赖。(注:索赖就是古兰经之中的文章。)可是当李择和成年之后,他的父亲和爷爷却相继归真。李择和继承了先辈们善良与正直的秉性,成长为一个自尊心极强、诚实守信,性情倔强又极富仁爱之心的汉子。因为生活所迫,他就以家传的屠宰手艺谋生。李择和谨守拜功,每天五时拜之前的大净小净从不含糊。每当宰牲的时候,只见李择和头戴礼拜帽手持锋利的牛耳尖刀,神情严肃的站在被宰动物的前面,使其面向"基卜赖"的方向,然后开始念"台克比尔"赞词,下刀的时候他一边口诵"太斯米",一边持刀果断迅速的断其脖颈上的四根管子,(两根脉管和气管、食管)整个过程是在瞬间一气呵成的。这其中充满着虔诚的伊玛尼,具有那种体力充沛的自信,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宰牲行业这种专业的技能。
  李择和在生意的往来中遵循圣训,从不以次充好或短斤少两,对待顾客则是童叟无欺少赚不贪,货真价实让利招客。因此李择和在生意的往来中特别注重价格公道,买进卖出中由他提议的定价往往就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价位。久而久之,李择和在生意往来之中就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那就是他从来不喜欢与别人争斤论两的讨价还价,一般都是推心置腹的一口定价,然后盈亏自负,至于最终生意成与不成则是两相情愿,从不强人所难;再就是李择和从来不喜欢向他人借贷,他一直笨拙的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即:自己有多大本钱就办多大事的理念,并且对那些以欺骗的手段去谋取利益的行为嗤之以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种朴实淡定的理念一直充实在他的言行之中。因此李择和铺子里经营的牛羊肉一直是以货真价实、价廉物美而取信于民,在乡亲们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李择和的妻子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回族,她最擅长炖制红烧牛肉,这可是她从老家带过来的绝活。每天下午当红烧牛肉出锅之时,其香味从她家店铺所在地的西门口,一直飘到了县城的东门口,引得众食客不知不觉的闻香而至。你看那刚刚出锅红彤彤的牛肉,一块块衬托着近似透明的牛筋颤颤巍巍,再加上那扑鼻的牛肉香味,使人们口中顿生津涎,迫不及待的要买上一碗。许多人即使是身上没带什么钱财,也会情不自禁的浑身上下摸索一番,就算是倾其身上所有,也一定要买上几块来好好的品尝一番。这红烧牛肉的味道可真是鲜美绝伦名不虚传,味香肉烂入口即化。因此,即便是耄耋之年的老者或者是一些牙齿不得劲的食客,也可以尽情的大快朵颐以享口福。回回县县城之外的那些远远近近的食客也时常会慕名前来购买品尝。每当有外乡人站在当街打听如此奇香出自何方之时,回回县的乡亲们就会非常自豪又极其热心的告诉他们:"你就闻着香味走,五里香的红烧牛肉就在西门口。"
  红烧牛肉固然好吃,当属回回县地方风味的一绝。然而有一部分穆民们却从来不敢问津。原来,他们是因为家境贫穷而消费不起。但是你可以看见他们隔三差五的提着个小瓦罐去李择和家的后院。原来,李择和家的牛肉汤对于这些家境贫困的穆民是免费赠送的。这牛肉汤一旦到了穷人家里就成了上好的佳肴佐餐,乡亲们用它拌面条,煮青菜时用它作调料,甚至还可以掺和在青菜或野菜馅里面做成包子,这可都是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
  回回县的穆民在做生意之时,通常是把诚信放在首位,而把获取的利润放在其次。由于这种诚信的理念是源自于宗教信仰层面上的,所以虔诚的穆斯林为了心中的伊玛尼,为了取信于民,哪怕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也同样会在所不惜。李择和家的牛羊肉铺在多年之后,就是因为讲诚信而导致生意濒临破产的困境,不过这是后话。
  3、完美夫妻
  回回县城里的那些祖辈相传的百年老店在做生意的时候是不用吆喝的,良好的质量、诚信无欺的口碑已经铭刻在乡亲们的心中。在回回县的街头就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哈伦家的蒸馍马之斋的茶,沙斐格的百货你不用夸!
  李老蔫的吗糊子黄豆撒,洪家的包子你吃没吃过?
  五里香的红烧牛肉在西门口,马裁缝的女人美如花。
  这顺口溜说出了回回县街上的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品牌和人们信得过的有名气的商品和美食,但是这顺口溜之中最后一句是街上的好事之徒后来硬添上去的,虽然多少有些调侃和戏谑的味道,但也确实是真话,因为但凡见过马裁缝妻子的人,都会惊叹她的美貌。
  马裁缝的名字叫马正忠。他体态修长而瘦弱,天生一副白净秀气的脸面,慈眉善目之中透露着祥和与宽容,尤其是那宽大光洁的前额更是特别引人注目,冒然一看,俨然就是一位文弱书生的模样;一双纤长细嫩的大手看似弱不禁风,却是做丝棉活时应该具备的先决条件。马正忠的妻子名字叫热沙,但看这位女子个子高挑身段窈窕,身体各个部位凸凹有致曲线分明,圆圆的脸蛋白里透红,一双微凹的杏眼更是秋水四溢妩媚动人,随便瞅人一眼就能让人经久不忘。由于热沙成年累月的在裁缝铺里面做针线活,她的皮肤更是越来越雪白细腻,尤其是那一双纤纤玉手,简直就像葱白一样玲珑剔透。热沙说话的声音也是那么独具特色与众不同,使聆听的人们感觉到清脆悦耳赏心悦目,就如同置身于山涧之中聆听那叮咚作响的泉水声,足以产生那种耳目一新非比寻常的快乐感觉。热沙不但貌美出众,她同时还是一位热心肠的女子,平日里总是想方设法的帮助他人,对街坊邻居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管见到什么人还未开口先自微笑。因此,热沙在街坊邻里之间是人人都想与之相处的可人的女子。
  那个时代做衣服全凭手工缝制,热沙的针线活在当时的回回县堪称一绝。你看那针头线脚的细密、匀称,还有那自制的彩带花边图案新颖别具一格,大大的盘扣美观秀气,从中透露着西域民族的那种古朴自然的气质。曾经有些大姑娘小媳妇在热沙的帮助下照着模仿,却老是不得门道,做好的物件总会感觉缺少了一些什么韵味,就是不能如其所愿。马正忠则有翻丝绵、缝制皮草的绝活,而家传的裁剪手艺却是自成一体。为顾客们裁剪衣服量尺寸之时,从来没有见过马正忠使用过量尺,只见他都是凭着目测或用手比划几下即可知晓。在使用布料上马正忠则千方百计的为顾客着想,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甚至连最后剩下的边角布头,马正忠也都一一收集起来一并交给顾客,因此取得了许多顾客的信赖。
  当人们走进马家的裁缝铺,就能感受到店铺的里里外外收拾的特别整齐干净,与此同时似乎就能闻到一股隐隐的异香,使人们顿觉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但见悬挂在店堂正中的杜阿做工细腻显得与众不同,原来它是选用色彩斑斓的各色羊毛编织而成,这是热沙千里迢迢的从家乡库车带回来的特产,却没成想在回回县却成了稀罕之物。大家来店里做衣服的时候,不但能够得到热情周到和质量可靠的服务,同时还可以亲眼目睹老板娘那美丽的风采。只见热沙穿着非常得体的连衣长裙,头发上则别具一格的束着一袭素色方巾,显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但看热沙端庄典雅的坐在一旁,那一双玉手就像蝴蝶一样在衣料上面上下飞舞,人们便会联想到那衣服也会由此而粘上美丽的灵气。有些男人垂涎于热沙的美色,往往借故做衣服之机赖在店里就是不走,那一双眼睛象是粘在了热沙的身上,热沙小两口子对此却也不恼。但是如果有谁真想乘机动手动脚的话,热沙马上就会毫不客气的冷面以对,让他知难而退。因此就有一些好事之徒把热沙之美与回回县名吃并列,编成了顺口溜,竟然在回回县流行一时。而马正忠的裁缝铺也因此在回回县的远远近近更加闻名,生意愈发红红火火。
  热沙非常爱他的丈夫,厨房里的活儿从来不让马正忠插手。身为妻子的热沙做的面食品类繁多,每天都会有所不同。经常吃的有连锅面、揪面片、干捞面、臊子面等等,其口感和风味让马正忠每一次都能意犹未尽。每次饭后,热沙都会热情的给马正忠泡上回回县特有的——价廉物美的罐罐茶,这种罐罐茶色如红玉醇香浓厚,入口之后先苦后甘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马正忠在劳作之余唯一的嗜好。而做为丈夫的马正忠也是非常心疼妻子的,家里的脏话累活从来不让热沙伸手。当初热沙来到回回县以后吃不惯当地的调味品荆芥的味道,马正忠顾及到热沙的感受,自己从此也就不再品尝这一口了。热沙念念不忘家乡库车烤馕饼那种色味俱全香脆可口的味道,马正忠就想方设法在院子里砌了一个馕坑,烤出来的馕饼还真的具有当年库车的风味。对于马正忠如此这般良苦用心,热沙也是心有所动情之所钟。自古以来回族民众一般都具有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家境再贫穷的穆斯林,自己屋里也会备有一套简单的沐浴或冲洗设施。这种喜好清洁的习惯是和伊斯兰教的教义相辅相成的,因为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每天做礼拜之前的大净小净是必须坚持做到的。马正忠家后院的那一套沐浴设施在当时的回回县来说,其装璜考究的程度是屈指可数的。你看头顶上方盛放热水的吊壶结实可靠,四周墙壁和地上都是用上好的杂木条子装潢起来,其中的一面还砌有火墙,污水则通过一个水漏子流到室外。
  马正忠每天自己冲洗之后,都会热情的为妻子重新调好热水,把吊壶安装可靠之后才去招呼热沙。热沙虽然在外人面前说话就脸红,但是在自己丈夫面前却不那么羞涩。她当着丈夫的面手脚利索地褪下自己的衣服,曲线分明白玉一般的胴体顿时就袒现出来。只见热沙的脖子上悬挂着一块长方形的玉佩在其胸前特别显眼,这块玉是当年热沙的父母所赠。但见白如凝脂般的肌肤烘衬着胸前那一对红红的乳头,更显现出中间那块碧玉的青翠欲滴、玲珑剔透。细看上面隐隐约约的还刻有字迹,其正面是用阿文书写的清真言,背面则是一行维文,这正是热沙自己的名字。佳人配美玉,馨香更袭人。热沙嗲声嗲气的地向丈夫撒娇:"哎呀!你还在那儿磨蹭什么哪?赶紧过来吗,快一点呀!"想当初马正忠为她搓澡,她脸红心跳羞涩的不敢睁眼,浑身的肌肤发红发烫,那种即颤栗难忍又幸福快乐的感觉永生难忘。而现在的热沙早已习惯了让丈夫为自己搓澡,并且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享受。每当马正忠面对着热沙裸露的胴体之时,便会在心中升腾起对热沙无穷无尽的爱意,情不自禁的就会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一辈子对热沙好,绝不辜负她。他认真的为妻子清洗每一寸肌肤,虽然自己常常累的满头大汗,但是马正忠感觉这也是一种享受,是丈夫对妻子表达爱意最直接最体贴的一种方式。
  马正忠和热沙夫妻两人同心协力经营着这幢祖辈传承下来的裁缝铺,他们一直遵循圣训,秉承着先辈们与人为善的准则,在生意往来中从不使用欺骗的手段,重视诚信,待人热情厚道,因此他们这个裁缝铺在回回县很受乡亲们的欢迎,可谓远近皆知名声遐迩。
  马正忠与热沙这一对小夫妻在回回县堪称是郎才女貌,夫唱妇随,是那些年龄相仿的小两口子们为之欣赏为之羡慕的完美夫妻。乡亲们不会忘记,当年马正忠带着妻子热沙是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回回县的。数年前的那一日,两个神采奕奕英俊潇洒的年轻人走在回回县的大街上,真是风华正茂英姿飒爽,再加上骏马骙骙鞍具新颖,马蹄声更是叮咚次第震响街市,音声回响之间就像大珠小珠错落有致的尽落玉盘。这些场景曾经轰动了回回县,乡亲们蜂拥而至争相观看,一时尽皆为之啧啧称奇交口称赞。不过要说起马正忠与热沙由相识到相爱,却经历着一段非同寻常的轶事。
  4、朝觐
  《古兰经》说:"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注:朝觐是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内的"开尔白",即天房,一年举行一次的重大活动。)因此朝觐活动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的五大天命之一,每年朝觐的时间是教历十二月九日至十二日,朝觐活动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表白虔诚和敬畏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悔过自新的一种途径。
  马正忠的父亲叫马德愚,他曾经是回回县街上颇有名望的裁缝。多年前马德愚正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一辈子的夙愿,他带上了自己近乎一生的积蓄,伙同回回县几位举意朝觐的朵斯悌,一同去圣地麦加朝觐。当时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去麦加朝觐的道路只有西域这一条道。由于圣地麦加远隔千山万水,因此历次去朝觐的穆民往往需要提前半年出发。然而旅途中的自然条件十分艰险,再加上旅途之中时常有匪患袭扰,从而致使西行之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当年有诗为证:
  荒原大漠沙似海,长风吹尘万里飘。
  高山冰冻雪粒舞,西域烈日过火风。
  异国他乡语不同,礼拜方知本同教。
  心无杂念向真主,万民心聚克尔白。
  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世界上凡是拥护真理的人都是兄弟和朋友,因而信仰的力量是如此伟大。穆斯林们明知西行之路千难万险,这一去往往是生死难卜归期无定,可他们还是要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一心一意的去履行自己心中的夙愿,这就是真诚的伊玛尼。由此而导致音信断绝埋骨他乡的穆民几乎每年皆有发生。马正忠那年刚刚满二十岁,由于母亲早亡,家中又没有什么近亲,里里外外只剩下他们父子俩相依为命,所以他也想随着父亲一同去麦加朝觐。再者就是马正忠不太放心老父亲的身体,所以才执意要跟随父亲一同西行,也好在路上陪伴左右,以期有个照应。
  马正忠的父亲去圣地朝觐的信念是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对于旅途之中将会呈现的困难也早有思想准备。然而越往西行,越是地广人稀,路途之中的自然环境越是险恶。然而怀着相同目的朝圣的人们,面对重重困难反而越来越坚强,天下的穆斯林见面三分亲,因此路途之中时常会有好心的人们热心的给他们指路。因为沿途的百姓们每年都会遇到这些似曾相识、虔诚又敬畏的朝觐者。在这些朝觐的小集体中,志同道合的穆斯林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对付旅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时常有一些粗犷剽悍的响马出没,更有一些随时准备伺机掠财而虎视眈眈的强人,但是他们之中许多人也同样敬畏这些不惜舍弃了家园,不怕千难万险而一心朝圣的穆斯林,竟然对这些勇敢无畏的朝圣者们网开一面,鲜有人会去打这些朝觐者的主意。因此马正忠他们这一行人在旅途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强盗土匪,也没有什么强人去为难这些虔诚的穆斯林。可见信仰的力量是极具感染力的,即便是心怀不轨的人,心中的善念也会在这种真诚信仰的感召下汩汩而出。
  马正忠的父亲在西行的路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待到达天房克尔白以后,其精神状态更是达到了巅峰。在天房克尔白,上至贵族和国王,下至黎民百姓,男子皆是身披两块白布,女子则是身着素服,在这种庄严的时刻是绝然分辨不出贫富贵贱的。这些虔诚的穆斯林一同进驻"阿尔法特";露宿"米那"山谷;转游天房"克尔白";奔走于"萨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射石驱邪;然后,宰牲;开斋。因为穆斯林在朝觐期间禁止杀生,戒除淫秽作恶,终止一切流血冲突和暴力纷争,所以在这个神圣的时刻,就真正的实现了弃恶扬善、和平博爱的那种人间天园的景象。信仰的力量使众穆斯林如醉如痴,人们完全抛弃了人世间的私心杂念,宛如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洁无邪,一天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来自天南海北的穆斯林虽然互不相识、语言也各不相通,但是他们却彼此谦让、互相帮助,体现了伊斯兰教人人平等、团结友爱的精神。
  经过这样的朝觐活动,致使每一个穆斯林的身心都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洗礼,人们的心灵由此得到洗涤和净化,修养得到升华,精神也得到了磨练,其财产也会由此而变得洁净。而且这种收益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在今后的生命活动中将会一直受到他的滋养。
  然而马正忠的父亲在回乡的路上身体却每况愈下,精力也日渐衰竭,生命之烛好似已经耗尽了燃料。每日只听见马德愚的口中或是在喃喃自语的感念主恩,或是在追忆从前的往事,或是在思念昔日的故人。待走到西域库车之地时,马德愚的体力已经虚弱到不能再自己行走了。这一天,马正忠背着他的父亲步履维艰的行走在异乡的道上,眼看着父亲疾病缠身,同行的人也是又渴又累狼狈不堪,正在辗转踌躇欲行不行之际,一个令马正忠这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时刻到来了。但见红日野照旷远渺茫的草原上天蓝蓝草青青,温暖如春般的劲风吹拂之中,一位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骑着高头大马从绿茵茵的山坡上飞驰而来。这位姑娘穿着一身镶着花边的民族服装,高昂挺拔的帽子下面一张俊俏的脸蛋粉面含春略显羞涩,微凹的杏眼顾盼生姿,英姿飒爽貌若天仙,真是具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而座下的那匹青骊马更是让人称奇道绝,但见它不但具有高傲矫健的身姿,而且浑身皮毛墨黑油亮,直让你无法搜寻到一根杂毛,真乃骏马骙骙如同旋风,靓女窈窕犹如仙女下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马正忠在此时此刻忽然之间就明白了,这位佳丽不正是那位时常在自己梦境中出现的姑娘?他立时就被姑娘这种摄人心魄的美貌给惊呆了,竟然忘记了回答这位姑娘的问话。而这位姑娘见到了马正忠仪表堂堂的相貌也是为之一振,不自觉的就产生了那种似曾相识相亲相近的感觉。姑娘看到马正忠他们一行人现在所处的窘境,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而当姑娘得知马正忠他们一行人是从圣地麦加朝觐归来的穆斯林时,与之亲近的情感更加融洽,她马上毫不犹豫的和马正忠打着手势,邀请他们这些人一起去自己的家里做客。于是马正忠的父亲得到了这位维族姑娘和家人们的救助,马正忠这才得以结识了这位美丽的维族姑娘。原来,这位姑娘的名字叫热沙。热沙的家人正直善良乐于待客,他们都是乐于助人又热心肠的穆斯林。热沙一家人帮助马正忠请郎中,照看病人,并且热情的做饭来招待这些从圣地归来的朵斯悌,令马正忠他们十分感动。正是在这个时期,马正忠与这位美丽的维族姑娘朝夕相处,互相学习日常用语,彼此沟通相逢恨晚,共同建立了深厚的难解难分的情谊。
  然而那位前来为马德愚治病的郎中却实事求是的告诉马正忠他们,马德愚此时已经病入膏肓时日不多了。由于同行的朵斯悌加上热沙和她的家人,以及众多维族穆斯林兄弟的鼎力相助,马德愚最后的日子过的非常满足。马德愚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和维族姑娘热沙相知相爱,热沙的家人也十分乐意的看到这对年轻人是如此这般郎才女貌十分的般配,于是大家尽皆心知肚明的为之赞叹。马德愚的心中自然是万分欢喜,他也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了,便趁着还清醒,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马德愚把身上剩下的银子留出一些给儿子作为回去的盘缠,余下的尽数交给了热沙的家人用作儿子娶亲的聘礼,并且嘱咐儿子一定要带着热沙回到回回县祖居的老宅子,继承那幢祖辈传承下来的裁缝铺,一起好好的过日子。不出几日,正如那位郎中所料,马德愚果然油枯灯尽撒手归真了。马正忠他们一行人和热沙的家人,还有近邻的维族乡亲,按照当地的礼俗将马德愚隆重的安葬在草原上。这一段时间由于马正忠心里的丧父之痛尚未平息,还需要在库车呆上一些日子,于是那些和马正忠同行的朵斯悌们这才先行返回了家乡。
  马正忠就此踯躅在库车附近的草原,热沙姑娘则在生活上给予马正忠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此马正忠和热沙姑娘朝夕相处相亲相爱,时日不多,语言已经构不成他们彼此交流的障碍了,热沙姑娘学会了许多回回县的地方语言,他们在一起剪羊毛做家务,一起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热沙姑娘非常热心的传教马正忠驾驭之术,马正忠也真诚的将自己缝纫裁剪的手艺尽数的传予给热沙。由于他们两个人都是那种喜欢帮助他人的热心肠,于是两个人便互相协调一同努力,为远远近近的乡亲做了好多美观得体的衣裳,得到了维族乡邻们的一致称赞。两个年轻人经常双双骑马奔驰在草原上,热沙的家人看到两个年轻人彼此相亲相爱,女儿终于找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郎君,那心里面自然也是颇感欣慰。不知不觉马正忠的父亲归真已经四个月了,终于到了返回故乡的日子。热沙姑娘跨上那匹朝夕相伴的青骊马,马正忠也骑上一匹美轮美奂的白骥马,这匹骏马正是热沙的父母所馈赠的。他们俩带着热沙的嫁妆和行装,告别了热沙的家人和众多维族乡亲,依依不舍的踏上了返回故乡回回县的行程。
  回到家乡回回县以后,由于马正忠他们家原先就是做裁缝生意的,夫妻两人就一起继承了祖业,所以由库车带回来的两匹骏马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正好回回县街上马正忠家的远房亲戚——马一愚,即马之斋茶庄的大掌柜,他对马正忠从西域带来的两匹骏马非常喜欢,再说,他们茶庄里面进出货物也正好需要这样的脚力。于是马正忠和热沙商量一番,就把这两匹骏马以极低的价钱转让给了马一愚。一则,是因为他们夫妻俩与这两匹马朝夕相处,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实在不忍心把它们卖往异域他乡;二则,他们也是为了日后可以经常的去看望这两匹骏马,以解心中的思念之情。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马正忠和热沙回到回回县以后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三年,虽然他们暂时还没有孩子,但是可以看的出他们夫妻俩之间依旧是柔情蜜语恩爱如初,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谁能料想马正忠夫妻俩平淡温馨的生活竟然会在平静中掀起波澜,夫唱妇随恩恩爱爱的生活会在一个晚上毫无预兆的戛然而止。
网站目录投稿:傲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