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是怎样导入新课的让我们学学于漪
⇨⇦
过去自己上学那会儿,老师上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比如语文课,老师一上来就板书课题,接着就是生字生词、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样几个常规的板块和套路。
近些年来各地大搞课改,学校和教师似乎都掌握了不少教学的新理念。于是课堂的面孔也就更为鲜活亮丽起来了。
课堂改革的亮点之一是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做文章。
毋庸讳言,课堂导入犹如,精彩的课堂导入,教师善于以自身的风度、清晰的声音、新奇的内容、精彩的语言三言两语控制全场,抓住学生心理,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确定课堂基调,让学生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起跑线上,从而发挥开场白威慑全局的特有魅力。
教师的课堂导入方法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人概括出了常见的导入方法:开门见山,揭示新课;联系旧知,提示新课;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创设情境,引起共鸣;故事吸引,启迪思考;直观演示,提供形象;设凝问难、制造悬念……
多媒体普及之后,课堂导入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又成了语文课的一个格外博人眼球的亮点。键盘一敲,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有动画,教师宠爱,学生喜欢,课上得皆大欢喜。
且看几个例子。
仍以语文课为例。
有位老师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导入的时候就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接着让学生齐唱。美其名曰"设置情景,激趣导入"。
还有一位老师教学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导入活动:假如陶渊明要开一个主题酒店,每间客房都要布置一些风景照片,你准备从诗中选择哪些画面提供给他?
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位老师在教学《项羽本纪》相关文段时,导入可谓独辟蹊径:投影出六张项羽的各种造型、不同风格的头像,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个头像,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更有甚者,某地一所相当有名气的学校组织了一次观摩教学,因为该校的教学模式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导",一位语文备课组长执教一节试卷讲评公开课,为了展示"导入"环节,他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待孩子们纷纷发言之后,他这样总结导入:"当然,我们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考出一个好成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这次考试中自己的优劣得失,以便查缺补漏,迎头赶上,力争下次考试考出好成绩。"咄咄,这样的导入,有价值吗?
当前,一些课堂教学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表面看起来和课文、和语文教学有联系,细细品味却并不恰当,毫无益处。有的是故弄玄虚,有的是装腔作势,有的是花里胡哨,有的是无病呻吟,有的是画蛇添足。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让我们来看看于漪老师执教《晋祠》时是怎样导入的:
上课伊始,于漪老师让学生口头介绍一处名胜古迹(要求:要说清楚,要有速度),之后出示《中国名胜词典》,慢读词条,并强调或板书容易写错的字词,学生听写词条并朗读校对。
这样的课堂导入,既与课文内容相关联,有为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做了不留痕迹的铺垫和蓄势。不做作,不花哨,自自然然,天衣无缝。
再来看看陈钟梁老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的案例。
陈老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默写词语。自己讲词语的大概意思和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学生默写词语:灾祸一个接着一个(祸不单行);赶回家去办理丧事(奔丧)……第二个环节是连词成句,学生根据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将默写出的词语连贯起来说一段话……
于漪老师和陈钟梁老师的课堂导入你找不出博人眼球、光彩夺目的某某教学模式,但你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种"善行,无辙迹""大道无形""大音希声"的自然、和谐、有机、科学、智慧、艺术、高效的追求与境界;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语文学习规律、学生认知规律、课堂基本规律的尊重、把握与创造。
据此,笔者以为,课堂的板块环节,就如同自行车链条一样,前一个带动后一个,前后相连,环环相扣。导入是起始环节,尤为重要,尤为关键。因此,老师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有足够的智慧,要有艺术性,能够做到大匠运斤,浑然天成,适宜有用,锦上添花。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导入的:一连串播放了春草、春花、春雨的几个视频镜头,让学生欣赏了一番,就进入授课环节。
这样子导入未尝不可。但是语文课是语言文字的课,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和语言文字的教学有多大的关联?
我给出的建议是: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不妨同步背诵课文相关段落,完毕后让学生试用一两个短语概括出画面的特点。这样导入的话,既有了语言文字的相关活动,又和课文教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一石三鸟,益处多多。
课堂导入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式,都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老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学情,找准"支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导入新课。
第二,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导入要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服务,前后相连,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巧设契机,浑然天成,有机统一。
第三,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导入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变化。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动脑,艺术智慧,精心设计,定会使每节课的导入都能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孔之见,欢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