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地球一小时仅仅是一场作秀吗


  "地球一小时",还没打动民心
  这些年来,"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都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仪式。在这个神圣的一小时,全球的人们仰望星空、共同思考。思考环保,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就在"一小时热"传遍地球的时候,在中国却越来越被冷落。报道称,从2009年起,南京每年这一小时全城用电量一般减少15万千瓦时~20万千瓦时,今年却"V型反转",用电量还多出5万千瓦时。如此尴尬也出现在其他城市。
  当然上升的电量微乎其微,不足以说明市民没有环保意识。可是与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时"内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比,还是说明了国人参与意识不高。说来"地球一小时"本来就是一场秀,的价值就体现在共同参与,台下观众无人喝彩,台上的演员自然也没精打采。本来1小时走完的一场大秀,10分钟草草收场,剩下了50分钟反而要如饥似渴把前10分钟的亏欠补回来。之所以前几年还有人熄熄灯应应景,因为不少人有点新鲜感,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一纸律令多订了些"团体票"。单靠自觉,真实的票房还是存疑的。
  "地球一小时"这些年还是停留在面子工程上,并没有真正地打动民心。参与者往往是一些职能部门,停留于个别厂矿企业和景观灯的"熄灯一小时",是从上而下的一场"面子一小时"。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各国经验表明,没有公众参与,任何环保的美景都是海市蜃楼。
  真正的公众参与,不只是"我为祖国测空气"或者"我为上海捞死猪",以及"从我做起"等等,还包括有权参与相关法律规章规划的制定,有权查询各种环保文件、档案、资料,甚至监督相关部门在环保上的不作为、无作为、乱作为等等。
  这些年,客观地说,公众环保意识成长了,但参与的权利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如果公众只是作秀时的道具,需要时拿出来秀一小时,一小时之外只能做个旁观者,时间长了审美疲劳是难免的。让公众参与"地球一小时"其实不难,让公众真正全面深入参与环保的决策、监督和维权才难。保持"地球一小时"的热度,在于这一小时之外对公众参与热情的保护。23个小时都在精心浇水培土孕育,才会有1小时的繁华盛开。
网站目录投稿: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