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俞平伯冬夜自序原文欣赏


  《冬夜》自序
  《冬夜》出版了。三年来的诗,除掉几首被删以外,大致都汇在这本小书里。
  我所以要印行这本诗集:一则因为诗坛空气太岑寂了,想借《冬夜》在实际上做"秋蝉底辨解";(这是我答周作人先生的一篇小文,去年在北京《晨报》上登载)。二则愿意把我三年来在诗田里的收获,公开于民众之前。至于收获的是稻和麦,或者只是些野草,我却不便问了,只敬盼着读者底严正评判罢。
  如果是个小小的成功,我不消说是喜悦的;即使是失败,也可以在消极方面留下一些暗示。只要《冬夜》在世间,不引着人们向着老衰的途路,就可以慰安我底心。至于成功与否,成功到了什么程度,这些却非我所介意的事。
  关于诗底我见,不便在这篇小序里赘说;现在只把我所经验到的,且真切相信的略叙一点,作为本集底引论。我怀抱着两个做诗的信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真实。做诗原是件具体的事情,很难用什么抽象概念来说明它。但若不如此,又很不容易有概括的说明,只要不十分拘执着,我想也或无碍的。
  我不愿顾念一切做诗底律令,我不愿受一切主义底拘牵,我不愿去摹仿,或者有意去创造哪一诗派。我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出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至于表现出的,是有韵的、或无韵的诗,是因袭的或创造的诗,即至于是诗不是诗;这都和我底本意无关,我以为如要顾念到这些问题,就可根本上无意于做诗,且亦无所谓诗了。即使社会上公认是不朽的诗;但依我底愚见,或者竟是谬见,总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我们不妨先问一下:"人为什么要做诗?"
  真实和自由这两个信念,是连带而生的。因为真实便不能不自由了,惟其自由才能够有真正的真实。我宁说些老实话,不论是诗与否,而不愿做虚伪的诗;一个只占有诗底形貌,一个却占有了内心啊。什么是诗?本不易有满意的回答。若说非谨守老师、太老师底格律,非装点出夸张炫耀的空气,便不算是诗;那么,我严正声明我做的不是诗,我们做的不是诗,并且愿意将来的人们,都不会,亦不屑去做诗。
  诗是为诗而存在的,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这话我一向怀疑。我们不去讨论、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反而晓晓争辩怎样做诗的问题,真是再傻不过的事。因为如真要彻底解决怎样做诗,我们就先得明白怎样做人。诗以人生底圆满而始圆满,诗以人生底缺陷而终于缺陷。人生譬之是波浪,诗便是那船儿。诗底心正是人底心,诗底声音正是人底声音。"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不死不朽的诗人。即使他没有诗篇留着,或者竟没有做诗,依然是个无名的诗人:因为他占领了诗人底心。我反对诗人底僭号,什么人间底天使,先知先觉者……;我只承认他是小孩子的成人。在《冬夜》所有的诗,说起来是很惭愧啊。第一辑里的,大都是些幼稚的作品,本没有留稿的价值;只因可以存我最初学做诗底真相,所以姑存而不删。第二辑里的,作风似太烦琐而枯燥了,且不免有些晦涩之处。这一辑里长诗最多。三四两辑都是去年做的。三辑底前半尚存二辑底作风;后半似乎稍变化一点,像《凄然》、《小劫》等篇,都和二辑所有的不同。四辑从《打铁》起,这正当我做《诗底进化的还原论》这个时候,所以有几首诗,如《打铁》《挽歌》、《一勺水啊》、《最后的洪炉》,稍有平民的风格,但是亦不能纯粹如此,这是我最遗憾的!
  我虽主张努力创造民众化的诗(见《诗》第一期),在实际上做诗,还不免沾染贵族的习气;这使我惭愧而不安的。只有一个牵强辨解,或者可以如此说的,就是正因为我太忠实守着自由和真实这两个信念。所以在《冬夜》里,这一首和那一首,所表现的心灵,不免常有矛盾的地方;但我却把它们一齐收了进去。自我不是整个儿的,也不是绝对调和的。有多方面的我,就得有多方面的诗,这是平常而正当的。"在不相识不相妨的路上,自然涌现出香色遍满的花儿底部!"
  小小的集子,装满了平庸无杂的作品,将占据了读者们底可贵的光阴,真是我底罪过了!但我以为我底尝试底失败,在于我根性上底无力,而不专在于诗底不佳。我始终以为这种做诗底态度极为正当。我总想很自由的,把真的我在作品中间充分表现出来。虽说未能如意,但心总常向着这条路上去。这或者可以请求读者们底宽恕,减少我冒昧出版《冬夜》底罪过了。
  在付印以前,承他底敦促;在付印之中,帮了我许多的忙,且为《冬夜》做了一篇序。这使我借现在这个机会,谨致最诚挚的感谢于朱佩弦先生。我又承蒙长环君为我抄集原稿至于两次,这也是我应该致谢的。
  一九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于杭州城头巷
  作者简介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以字行,字平伯,德清东郊南埭村(今城关镇金星村)人。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亦擅词学,曾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等。在散文方面,先后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两年后,亚东图书馆出版专著《红楼梦辨》。1952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研究》。1954年3月,复于《新建设》杂志发表《红楼梦简论》。同年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1987年,应邀赴香港,发表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论著合集。还著有《论诗词曲杂著》、《红楼梦八十回校本》,有《俞平伯散文选集》等。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网站目录投稿:巧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