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根据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制定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方案(试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是首批五个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中级工和高级工的一体化课程各包含五大模块,"简单电子线路装接与维修"是中级工五大模块之一。
  一、存在问题和困难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中级维修电工的要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简单电子线路装接与维修"模块要求掌握十个知识点和六个技能点。根据部颁教材,该模块要求学生完成六项学习任务,分别是:直流电源的安装与调试、双电源固定型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单电源可调型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变音门铃的安装与调试、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晶闸管调速器的安装与调试。
  对学生来说,这样的任务显得有些"大",做起来有难度。
  一方面,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专业知识储备少。以我院为例,进入该模块学习之前,学生只学过《电工基础》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组成电路的晶体管等元器件、电路的工作原理、调试电路所需的仪器仪表、装接电路所需的焊接技术等,都没接触过。如果单纯按照一体化教材组织教学,教与学的难度都比较大。
  另一方面,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是"够用"即可,完成任务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就教什么,这导致学生对学科和课程没有全局的认识,不利于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提升。而经过对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少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他们来讲尤为重要。
  二、应对策略和建议
  在该模块的一体化教学中,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从教学组织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吃透模块要求,合理分解和
  细化学习任务
  我院"简单电子线路装接与维修"一体化(以下简称"电子一体化")教学工作由三位老师组成的教学组承担。接到任务后,教学组老师多次集中商讨,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1.强化任务驱动,合理分解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展开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完成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既然任务偏"大",就把它化"小"——对每项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完成小任务的愉悦感,而且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每项小任务都是大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完成大任务为目标。小任务的数量不限,但要符合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和专业基础,难易要有一定梯度,让大部分学生能自主或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可以适当拓展和提升。
  比如,我们把"直流电源的安装与调试"这项大任务分解成七项小任务:用万用表检测晶体管和电容、整流电路仿真、用示波器测量整流电路波形、直流电源电路仿真、直流电源电路装接、直流电源电路调试、直流电源电路故障排除。每项小任务都自成体系,分别考核。其中,最后一项小任务并不是大任务要求完成的,学生可以不做。之所以增设这项小任务,是为了给学得较好的学生"开小灶",让他们"吃得更饱一些"。
  2.梳理知识体系,细化教学组织流程
  首先,对十个知识点和六个技能点进行反复分析,疏理完成该模块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我们梳理出的主要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电子基本操作技能、电子测量与仪器。经过沟通,教务部门向学生发放了涵盖上述专业知识的三本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课程的全貌,我们约定,老师不要急于进入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而要先做一件事:对整本教材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和介绍,挑出本课程要详细讲解的章节,鼓励学生自学其他内容。
  其次,根据教学组老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实践经验,明确各自的教学侧重点。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学组老师组成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彼此的密切配合极为重要,相对的分工也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商讨,我们确定了每项学习任务的主要负责人。
  再次,高度重视集体备课。集备内容聚焦于两点:一是分析完成每项学习任务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细化教学组织流程。集备时,教学组老师分别提出每项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所需课时数,再据此安排上课顺序、上课地点和组织形式,把每项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流程进行细化。最后列出所需元器件、仪器仪表、实训工具、实训设备清单。
  之后,每位老师分头备课。
  (二)实施分组教学,在团队协作中提高学做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活动中,将学生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有活力的学习和工作组,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施分组教学非常必要,因此将其贯穿于整个一体化教学的始终。
  1.优差搭配合理分组,鼓励小组成员
  互学互助
  在每个新班级的教学开始之前,可以先通过班主任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粗略的分组。分组的原则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合理搭配,尽量使每组的整体水平接近。然后,选出整体素质和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
  再优秀的学生都有缺点,再一般的学生都有优点。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优差搭配有利于发挥每个个体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而通过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助,可以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和做的能力,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避免个别学生因跟不上而"掉队"。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努力把每个学习小组培育成配合默契、运转高效的团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时时注意提醒和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让学生意识到:从每一项任务开始的分析讨论、查找资料,到任务执行中的材料分配、操作分工,再到作品的相互评价、经验交流,都是在团队中完成的,个人也是在团队协作中学到知识、不断进步的。
  2.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为了让教学小组在学习中互相促进、良性互动,就要采取措施,发展小组间相互交流和竞争的关系。
  比如,我们规定:完成小任务的成绩排名靠前的小组,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外,还对小组成员的该项成绩进行加分。这一举措既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又在小组之间"挑起"竞争,有利于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持积极的求学劲头。
  我们还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请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操作经验,供其他同学分享,促进交流与学习。最后,老师对作品做适当的点评。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形象剖析知识点和技能点
  工科专业的课程是枯燥的,特别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展示它,以期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了以下教学手段。
  1.PPT
  毋庸置疑,PPT的教学容量和效率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对于学习任务中的知识准备部分,我们全部采用PPT教学。在PPT的制作方面,我们摒弃大段文字,用大量表格和图片取而代之,还插入操作视频。在教学场所的选择方面,虽然教学楼有多间多媒体教室,但不适宜用于一体化教学,因为那里没有所需的工具、仪器仪表和交直流电源。
  2.电子仿真软件
  电子一体化教学的难点大多集中在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和分析上,突破它最有效的手段是仿真。采用Multisim电子仿真软件建立电路,可以方便地进行调试和监测,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故障,并通过监测各种电量排除故障。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仿真练习,对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就会有感性的认识,对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也就能得到内化。
  例如,在用PPT完成"门铃电路的安装和调试"的第一个环节教学之后,我们把学生带到机房,让他们利用仿真软件建立电路,然后用虚拟万用表测量测试点电压,用虚拟示波器观察测试点波形,再根据测量的电压值和波形,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我们还鼓励他们自行设置故障,尝试进行排故练习。这样既节约了电子元器件和耗材,又加深了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化解了教学难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现场示范和视频演示
  在操作技能教学中采用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边示范边讲解,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如果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后排的学生往往看不清示范操作的细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时,我们采取分组逐次示范的方法,效率虽然不高,但至少能保证所有学生看得清楚。
  弥补现场示范不足的有效方法是用视频演示。利用摄像、录像、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将现场示范的过程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可以使所有学生清楚地看到示范操作的每个细节。当然,老师也可以在课外事先录制示范过程,但还是建议在摄像头下现场示范一遍。当然,视频演示对实训场所的要求较高,必须配备摄像、投影等多媒体设备。
  4."搭积木"
  所谓"积木",其实是实训设备生产厂家在元器件外面套上一个塑料壳,塑料壳上标有元器件符号。使用时,只需将这些"积木"按照电路原理图插在工作台上,接上引线,即可通电测试。"积木"表面标注的元器件符号和引脚使电路看起来非常直观,跟电路原理图基本一致,方便操作,易于理解。在电子一体化教学中,我们把实训楼这些准备报废的"积木"变废为宝,让它们发挥了大作用。
  (四)自评互评老师评,构建立体
  评价体系
  重视学生自检环节,及时提供个别指导,教学效果很不错。每焊接完一个电路,我们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检。危险性较大的电路,还要经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测试。学生在自检过程中发现问题不会影响其最终成绩,所以他们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经常会就自检发现的问题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地把问题告诉老师,以便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比上大课的效果要好。
  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审视自我、相互学习的过程,要予以重视。每个小任务完成后,学生都要对照评价标准,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小组互评,最后由老师给出评价。自评和互评结果可能不太公允,但同样不会影响最终成绩,所以不公允也没有关系。而且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情况会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
  老师评价是所有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不但对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操作过程评价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独立完成指定的操作,由老师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分。这种评价是一对一进行的,工作量极大,特别是分解和细化学习任务后,每项小任务都要进行评价,使一对一评价的任务数量成倍增加。但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对一位学生进行现场操作评价时,尚未接受评价的学生就会围过来,看看同学在哪些方面被扣分了,以便自己在操作中注意,以提高成绩。这其实是极好的教学机会。我们不但进行评价,而且会当场指出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并再次重申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这既是评价的过程,又是教学的过程。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非常认真,还经常不时提问和探讨。
  三、教学效果和不足
  开展一体化教学以来,教学组老师共同的感觉是"累"。制作课件、编写教案、开发工作页,工作量很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量同样巨大:一对一指导,一对一考核。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付出是有成果的。
  以下是我院1312电气班学生的记分册,日常成绩除理论成绩外,都是每个小任务完成后老师进行一对一评价的成绩。凡是因请假等原因错过评价事后补操作的,一律记30分。课程结束时,全班只有一名学生因缺席次数太多导致总评不及格。
  更难得的是,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上课积极性很高,经常下课铃响了还在操作,直到老师拉闸断电才离开实训室。课程即将结束时,不少学生问:下学期还能学电子一体化课程吗?
  虽然教学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上述关于电子一体化教学的观点和实践只是教学组的思考和初步探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学习任务的分解和细化还要再科学一些,教学任务多和课时数少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加以改善。
网站目录投稿: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