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春节 蒙古人管正月叫白月、春节叫白节。白,就是"查干" ,据考证,查干是"查嘎 ( 奶食 ) "的意思,白月就是乳月。元朝以前,人们把草熟畜肥的九月称为春节。"蒙古新历,曾把秋九月作为岁首。因为九月奶产丰富,就把它称为白月。 "九月,冬春产的牛犊、羊羔已经长大,认了一岁;牧业生产正好完成一个周期。 也有人认为白月是始月。一年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蒙语称之为"毕图" ,意为封闭。凡是盖了口的、没有孔的、封闭了的都叫毕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转了一圈,回到原点,封闭了,就成为毕图,毕图一打破,就是新年的开始。白色,色之首也,白月,岁之首也,所以在白月过春节。据记载,蒙古族以前用颜色观年景,"蓝主兴,黄主亡,白主始,黑主收" 。正月为始,所以是白月。除夕晚上,家家要煮煺了毛的整羊头,等天明新旧交替时分,全家人换上新衣,户主把羊头的下巴颏儿掰开,嘴里填进饼子,额头涂上黄油,摆到神龛前 ( 有的地方供奉在院里的禄马神台上 ) ,说明新年之门已经打开。全家人还要在院里燃起旺火,进行烟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放一个炮仗,同时给种畜放一个炮仗。在阿拉善,还要把公驼牵来,绕着烟祭的台子顺时针走三圈,身上撒酒、脖子上拴一条白哈达后将其放回群里,祝它在新的一年多多繁育仔续。 还有人认为,白月是吉月。蒙古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主吉,含有高尚、吉瑞、圣洁、喜庆,甚至正直、坦诚等种种褒义。 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的时候,打出的旗帜就是"九斿白纛" 。从前王公把自己称为"白骨族" ,把祖先的陵寝称为"白宫" 。到了春节这天,居住在大草原的牧民都要给蒙古包盖上白顶,包里铺上白毡,入包尝鲜奶。 蒙古族在过春节时有许多有趣的风俗和习惯。虽说千里不同风,百年不同俗,但全国各地的蒙古族在过春节时,除了细节有异外,风俗基本相同,主要都是除旧布新、感恩追始。 除夕礼俗 炸馃子:阿拉善蒙古族习惯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准备炸馃子,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炸馃子日"。为春节准备的馃子有特殊的炸法。在炸馃子之前,先用面捏出青蛙或公羊的形状,头朝下固定在油锅边。据说这样可以增加馃子的色泽。 新年的馃子按形状可分为"伊尔布斯(豹子状)"、"麻叶儿(麻花状)"、"乌勒包尔斯克(牛舌状)"、"乌嘎勒吉(云纹)"等几种。这一天的馃子一定要炸得非常丰盛,要足以吃到春节结束。 除夕的准备活动及祭火仪式:大年三十这天,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时,大人们就会嘱咐:千万不要吵架生气,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口彩,希望一切顺利。 孩子们在三十这天都迫不及待起个大早,三五成群地拿着香火放炮仗。孩子们嬉戏玩闹的时候,正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爷爷和奶奶带上奶茶、烟酒和饺子等食物去祭拜已故的长者,寄托思念之情;父亲爬上高高的梯子更换代表平安吉祥的经幡和印有天马图案的彩旗,希望来年全家人安康幸福;母亲则在厨房里准备整个春节的美味佳肴。 除夕夜,待天完全黑下来后,一家人聚齐,举行祭火仪式,迎接火神从天上返回人间,祈祷来年大吉大利。除夕夜的祭火仪式非常简单,和日常祭火一样。 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除夕夜祭神的仪式较为特殊,把羊肉煮熟后,在两个盘子里先摆油炸圆饼(必须是奇数),然后摆羊尾、肩胛、四根长肋、胫骨、肥肠、饼子、糖果,最上面摆放羊头。羊头上面涂抹酥油,头首面向家中的神位,由男主人掰开下巴颏儿。如果家里没有世俗(非僧侣)男性,就从附近邻居家请(十几岁的男孩也可以)世俗男性来掰开下巴颏儿,女人是不可以做这件事的。 男主人拿起羊头说"新年来了,旧年回去了吗"等辞旧迎新的话语,并往羊嘴里放一根芨芨草,用刀割着掰下巴颏儿,之后留下下巴颏儿,将羊头置于佛龛前说"刮旧岁,迎新年,割了白草了,掰开下巴颏儿了"后,将该供品放置3天后才可以享用。 除夕夜的食物:阿拉善蒙古族称农历腊月三十的夜晚为"毕图乃素"(封闭),认为除夕晚上一切都是封闭的,所以要吃蒸饺或包子。饺子馅儿一般为大葱调牛、羊肉。除夕夜包饺子时里面要包进银戒指、铜钱、盐、红枣等物,如果谁吃到其中的某一个,就认为来年在那一方面大有收获,但谁也不想吃到包了盐的蒸饺。 蒸饺要在天完全黑下来后才吃,而且吃前要将首份敬献到火神和佛龛前,还要放炮仗。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饮酒、吃肉、吃饺子,共吃年夜饭。 除夕吃蒸饺或包子时,一定要吃饱。相传,吃完蒸饺的时候,财神降临,根据每个人的体重分发财运,最重的人来年的财运最旺。在除夕,人和家畜都不能空肚子过夜,所有的器皿也不能空底朝天。所以家家户户把牲畜赶回家喂饱后,还要在空的器皿里洒一点酸奶或酒,秤钩也要挂上一个包子,以示富裕。除夕的蒸饺一定要送去近邻家互相品尝。送饺子时,盖子上点一炷香或放火炭,目的是防止夜晚恶鬼出来"舔饺子"。除夕夜的夜色越黑越好,如狗不吠更为吉利。除夕夜忌讳串门、吵嘴、说脏话、说不吉利的话。 守岁:除夕夜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之后,全家人一起下棋,玩帕尔计(骨牌)、沙嘎(游戏名)等,有的玩到通宵。因为老人们说"深夜的时候神仙要下凡给没有睡着的人赐福",为了得到赐福大家都会等待。 守岁这一习俗蕴含着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以及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的美好希望。 正月初一礼俗 祭拜神灵:大年初一,全家人都要早起,梳洗干净后,穿上节日的盛装,熬茶,烧香点佛灯,生火,献上各种糖点、酒,烧杜松叶,向阿拉善山(贺兰山)的神灵磕头祈祷。然后牵来公驼或公羊,在其脖子正面系上哈达,脖子和头顶涂抹奶子、奶油,顺时针绕苏力德(禄马风旗)转三圈后,拴到原位。此时公驼若咆哮发狂就认为是好兆头。不能让挂神符的牲畜绕苏力德。还要在火盆里焚香后端着在羊圈里来回走动,并燃放炮仗。 待太阳升起时,长辈们带领全家人向苏力德磕三个头,将供品向四方祭献。供品主要是饼子、肉、奶油、茶等。向苏力德磕头,一方面是示意崇拜太阳,另一方面是祭祀天地山水之神,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草场茂盛。无论是祭拜阿拉善神灵还是苏力德,都体现着蒙古族古老的自然崇拜信仰和游牧民族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理念。 喝新年茶:拜完神灵和苏力德回来后,小辈要让长辈坐下,将哈达以两个长边对折,对折口要朝向对方,举到长辈哈达下面,碰一碰,躬身下拜说"阿木尔赛奴"(安康)等吉祥话,用右手互递鼻烟壶请安问好,但不能与未出嫁的姑娘互递鼻烟壶。 小辈们先问:"过年好?""贵体安康?""牲畜膘肥体壮吧?"随后长辈回答:"好,好,年过好了,孩子你过年好吗?新年炮声响吧?饺子的味道好吧?"……拜年问候之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新年的第一顿茶。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以饮为主,轻便简朴。白为奶制品,红为肉制品。在蒙古族人的生活里,茶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们视茶为贵,因此置其于礼仪之首、供奉之首、礼物之首,视其为物之精、福之兆。所以用完的茶叶残渣不能乱扔,要撒在人畜践踏不到的羊圈及灌木丛上面。扔茶叶残渣时,不能说"扔"或"倒",而称"请"。不管是主人、客人都要把用过的残渣请于图勒嘎边或其他高处。值得注意的是茶碗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裂纹被视为不吉。 初一早晨的新年茶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一个也不能少。由辈分和年龄最小的给大家斟茶、敬茶。如果年龄太小,由其父母代劳。敬茶时,要衣冠整齐,不得挽袖子,女子要戴齐头饰,要弯腰双手递茶,以示尊敬。接茶时,也要用右手接。斟茶时,千万不能把茶斟得满满的。茶斟好后,端上馃盘。馃盘里最底层要摆满新年的馃子,上面摆放奶食、糖果、干果等。然后斟茶人掌心向上张开双臂,曲身逐个说"请喝新年茶"。这时大家方可端碗喝茶。家人碗里的茶喝到一半时,斟茶人要将茶碗接过来后斟茶,切不可在他人手上的碗里斟茶。 踩福路仪式:喝过新年茶后,全家人要骑着事先准备好的骆驼和马,向各自的幸运方向行走六里左右,选择干净的高地,点火焚香,燃放爆竹,扬起象征勇气、印有天马图案的彩旗,然后顺时针转到财运旺盛的方向走回家。蒙古族人把这种仪式叫作"踩福路",蒙语称"木日嘎日呼"。大年初一出行踩福路后,这一年,无论出行到何处都会事事顺利,不会遇到任何阻碍。 拜年仪式:踩福路回来后,全家人要互敬新年酒。阿拉善蒙古族敬酒礼仪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敬两杯"的习俗。 晚辈将斟满的酒双手递给长辈,掌心向上张开双臂,以示尊敬。长辈接过酒杯,轻轻抿一下,把酒杯还给敬酒者。敬酒者用右手接过酒杯续满后,再次递给长辈。 第二杯酒必须喝干。由于敬酒者的性别不同,劝酒的手势也有所区别。男士敬酒时手心朝上,张开双手示意;女子则张开双手,掌心朝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右手稍后,身体稍许前倾示意。对方如果滴酒不沾,可以用无名指蘸酒敬天敬地后连酒带杯还给敬酒者。依次敬完新年酒后,长辈们则给孩子们分发糖果和红枣等压岁食物,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好好做人。这也是孩子们最为盼望的事,因为在牧区食物要比金钱实惠,给再多的压岁钱也未必能买到这些。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压岁食物慢慢演变成给压岁钱了。 阿拉善蒙古族遵循大年初一与父母同庆,初二与兄长、姐姐们同庆,初三开始与亲朋好友拜年贺喜的习俗。这时,每家每户轮班摆宴庆贺春节,气氛非常热烈。有寺庙的地方,人们初二上午要去寺庙祭"五汗",它能保佑全家人一年不受病痛、灾难的困扰。初三则要去寺庙祭拜阿拉善神灵,同时举行大集会,共同过大年。 正月初三礼俗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和邻居家祝贺新春,旧称拜年。向长辈叩岁称为拜年;平辈间道贺称为贺年。大年初三是蒙古族开始劳作的吉祥之日,也是与亲朋好友欢聚的好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要在劳作之余,给亲朋好友拜年、宴请客人。 宴请礼仪:阿拉善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宴请客人的习俗。宴请客人时,首先要互致鼻烟壶,然后谦虚地说明来意,并以"茶"字代替"宴会"一词。比如,请出席"我家的新年茶"、"我家的祝寿茶"、"我家的新房茶"等。不能直接用"到我家吃饭"等语言,因为这样会显得粗俗、没有礼貌。 新年礼物:赶来参加宴会的客人通常要带一瓶白酒、砖茶、哈达、糕点和大块儿冰糖作为礼物。如果宴请者家中有老人,还要加一份绸缎或衣料。忌讳空手赴宴。 迎客仪式:应邀而来的客人离主人家的拴马桩有段距离的时候就要下马或骆驼,然后牵着坐骑步行到拴马桩,以示尊重。宴请者全家要着盛装,赶到拴马桩附近迎接客人,相互献哈达拜年后,主人接过客人手中的缰绳拴到桩上。迎客到蒙古包门前时,主人要快步向前把蒙古包毡门掀开并卷起放在陶图嘎(门楣)上,右手掌心向上抬到胸前道"您请进",客人也会谦让地说"您请"。客人进包时,右手抓住蒙古包毡门的左方,再换左手掀起,右手掌心向上,置于陶图嘎之下,抬右脚跨进门槛,表达对主人的尊重。抬左脚进门者,则意味着前来的目的是讨债或打官司等不友善之意。 客人被请进屋后,向主人一家问好,再按年龄大小向一家人逐个交换鼻烟壶。互换鼻烟壶是蒙古族见面礼节之一。同辈见面时,用右手心托鼻烟壶相互交换,并倒出少许烟沫于掌心,用手指沾烟沫送鼻孔吸闻后,互还鼻烟壶。晚辈同长辈相见时,先请长辈入座,晚辈要曲身鞠躬,双手捧鼻烟壶,敬献给长辈,长辈用右手接受,闻后归还。 按年龄顺序入座后,主人上茶点,站在门边,掌心向上,张开双臂,曲身,逐一称呼客人尊称后,道"请享用我们准备的新年茶饭"。这时,屋外炮仗骤响,宣告新年宴会开始。客人们喝完茶后,把茶点递还给主人。这时主人拿出最好的酒,逐一给客人敬两杯新年酒。 主人敬完一轮酒后,客人中最年长的一位起身,将随身带来的酒斟上先出蒙古包给地方神灵等敬洒,然后进蒙古包给火鼎和图勒嘎里酹酒,尊敬火神的同时,祝福主人家的香火越来越旺,之后,给主人和其他家庭成员敬酒。敬酒后,客人将带来的礼物拿出来献给主人。如果给家中每位成员都准备了礼物,那么,除了孩子,其他人的礼物都是在"两杯酒"之后递上。随后,其他客人也要照此礼节敬酒献礼。之后主人起头唱《苍茫的阿拉善》,由此进入正式宴会阶段。主人献三首歌后,大家开始你唱我和,一首歌一杯酒,轮番唱歌,联欢数小时。期间主人上几次茶点,一次汤饺。宴会继续到较晚时,主人根据客人的多少,摆放羊乌查(也叫馐斯、羊背子)。 宴会食物及进餐礼俗:羊乌查宴是蒙古族最高级的待客之礼。羊乌查宴包括全羊乌查、一般乌查和专为女贵客准备的额布楚馐斯(羊胸叉)等几种。春节年宴,一般只摆小乌查。小乌查要根据客人的人数决定摆出的件数。这种小乌查里羊前架子和脊骨部是不能缺少的。如果客人较多,可摆三条羊腿和一个羊胸椎,而且必须是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客人中如有女贵宾,还得摆出羊胸叉。 上羊乌查时,大家要共唱有乌查内容的三首酒歌。这时,主人换大杯向客人敬酒,并曲身行礼道"请大家尽情享用"。主人敬酒期间,歌声不能停,可以重复唱或者换其他酒歌。 吃羊乌查非常讲究,而且全羊乌查和小乌查的讲究还有所不同。全羊乌查宴席上,由席中的年长者动手解肉,主人把羊乌查端上席,向客人敬酒后,长者从羊尾割下薄薄的一块脂肪放在羊头上,将羊头供到佛龛前或交给主人,然后分解其余的肉。小乌查宴席上,先由主人切下乌查尾尖,同一根肋骨装盘,供放在佛龛前,并由长者诵乌查祝颂。祝颂完毕后,客人中的一位年长者起身,将大铜盘中的荐骨肉、四条长肋骨都切一块一起敬主人。主人接过道"吃好了,谢谢",然后放回盘中。大家一起客气道"请用"或"请您坐下一起用"并行礼,主人回礼后,把荐骨肉切成几块,再次行礼,然后退到其他房间。这时客人们一边相让一边吃肉。 阿拉善摆全羊乌查时,一定要吃肩胛骨肉。因为这个部位的肉不仅味道好,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团结肉",因为它一头通过窝骨连接前臂骨,一头通过脆骨连接躯干的肌肉,独立而完整,连着身体上上下下的部位。它由客人中的年长者把上面的肉剔下,根据席中人数切成小块,分给每一个人吃,也体现了大家分享、团结一致的寓意。 长者把肩胛上的肉剃干净后,切一长条绵羊尾巴和一杯酒置于其上,献给在座的民间祝赞家并道"扎,请您祝颂肩胛"。于是祝赞家就有板有眼地把肩胛骨从里到外祝颂一番,末了还对主人道:"愿这肩胛的主人,事业有成,幸福康宁,孩子成器,牲畜成群,资产丰厚,善及乡邻……"祝颂完毕后,将那条长尾一口气吸进肚里,那杯酒也要一口喝干。之后的肩胛不可随意丢弃,要放在高处或用于占卜。 肩胛骨为何须众人分食?相传,一位老猎人打猎时总要骑一匹白马,也总是满载而归。有个财主看上了老猎人的马,便向老猎人索取,可任凭怎么要老猎人也不给,财主便起了歹意。有天晚上,财主骑上自己的黑马去老猎人家做客。老猎人摆下"肩胛宴"招待财主,财主竟把肩胛上的肉一人全吃了。半夜风雪交加,财主推说出外解手,把老猎人的马弄死了。第二天一早,财主告诉老猎人说:"不好了,刚才我看见您的马摔死了。"老猎人说:"我活了七十岁,肩胛上的肉从未独吃过,哪会出现这种事情!"跑去一看,死的竟然是财主的黑马。原来夜里雪大风紧,财主的黑马身上落了冰霜,被误认为是老猎人的白马,结果自食其果。从那以后,便形成了大家分吃肩胛骨的习俗。 用胛骨占卜,则源于一种古老的信仰和巫术。古人认为从肩胛骨上的纹理变化中能够看到自然和人文环境变化的信息,就以此作为占卜的依据,发明了肩胛骨卜。占卜时先要洗手净面,对肩胛洒奶祝福,再向神佛祈祷,使其具备灵气。占卜的肩胛,分吸羊尾儿嫁给他,否则前功尽弃。好汉没了办法,就找他们乡间的一个牧民帮忙。牧民拿出黑白两种。剃净肉以后用来占卜的,叫作白肩胛;剃净肉再烧黑后用来占卜的,叫作黑肩胛。彭大雅所谓"其占筮,则灼羊之坎子骨,验其文理之逆顺,而辨其吉凶,天弃天予,一决于此,信之甚笃,谓之烧琵琶",大概指的就是后一种。 关于胛骨占卜,民间有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好汉想娶可汗的公主,骑马、摔跤、射箭这位好汉全胜了,但是可汗把公主藏了起来,让好汉去猜,猜出来就把女一个黄山羊的肩胛骨,端详一阵,说是卦已算出,只是不敢明言,因为可汗身边有黄黑两位算卦先生,会算见谁向好汉泄露了机密,这样牧民便活不成了。好汉苦苦哀求,牧民就想了个办法:自己藏在大铁锅下面,对着茶壶嘴子,把机密告诉了好汉。好汉便当上了额驸(驸马)。可汗不相信这是好汉自己猜出来的,便让两位先生占卜。黑脸先生说:"此乃铁身之人所告。"黄脸先生说:"此乃铜口之人所告。"可汗勃然大怒:"世上哪有铁身铜口之人!"便把两位算卦先生杀了,但牧民却从此出了名。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羊拐和骶骨等趣话。 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踝骨",俗称"羊拐",蒙语称为"沙嘎"。这种骨头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所以民间谚语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底山羊走,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这是用五畜的名称给羊拐的各面命名。 草地有"玛瑙珊瑚稀世宝,牲畜之中肉是宝,肉之中拐骨是宝"一说,可见羊拐在牧民心目中的地位。他们不仅保存自家的羊拐,还要把赢取别人的羊拐也一同装在皮袋里,有的多达几百几千枚。因为蒙古族人相信"拐多之家牛羊多"。 骶骨是指羊的脊椎骨的最末一节。因为下面连着的尾骨吃不上劲,前面几节脊椎的重量全压在此骨上,出的力、受的苦较大,所以俗称"受罪骨"。尽管受罪,但上面的肉却很好吃。所谓里脊、外脊就是从骶骨上割下来的。相传,一个出门人正在自己帐篷里啃受罪骨,有个强盗来到帐外,准骶骨备抢劫。此举被出门人察觉,便灵机一动,自问自答道:"要不要把骶骨掰开?""掰开掰开吧"。强盗认为有两个人,便离开了。从此,受罪骨变成了"问答骨"。吃这块骨头时,即使是一个人,也不能默默地卸开就吃,一定要大声自问自答:"掰开吗?""掰开掰开!" 吃罢全羊后,客人把问答骨卸开啃净,置于盘中,递给主人。主人站起来将盘子接过,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把问答骨夹住,右手拿一根白草,指着问答骨向客人发问。客人如对答如流,便会被誉为"莫日根(智者)",博得宾客的赏识。比如问:这像什么?答:美人的指甲。问:何以见得?答:没有剪刀能裁布,没有顶针能缝衣,所以才成了美人的指甲。再比如问:这像什么形状?答:好马的獠牙。问:何以见得?答:没有坐鞧能追上野驴,没有肚带能追上黄羊,所以才成了好马。问答结束后,主人会将骶骨扔进火里烧掉。 吃过团结肉后,主人对大家道:"大家来吃! "大家异口同声道:"吃好了! "这时,年长者将盛肉的大铜盘顺时针转动,将正方对准门。客人中的一人起来再次谦让后,将盘子送出去。主人又将盘子端回来,按原样放到桌子上,分肉给大家,其间还要吸羊尾。吸羊尾最有讲究,先将绵羊尾巴用刀切成细长条,长度可因人而异,短的半尺,长的可达三尺多。吸食者不可咀嚼,要一口气吸入咽喉,囫囵吞咽下去,吸食成功者可得赏酒。如此助兴后,客人们再三道谢行礼,并把盘子顺时针转动,主人行礼后将盘子端走。客人们起歌,连续唱几首歌时,主人将粉汤饺子端到桌子上。进餐后,大家继续唱歌。最后上一次茶点,包括馃子、奶皮、奶酪等。主人以这次的茶点提示客人宴会将要结束。这时喝茶的客人边喝边唱:"归去的大雁啊,唱着歌儿排成行……"起身,主人回唱挽留客人的歌:"天鹅落在湖面久久不愿离去,朋友们聚在一起快乐无尽头……"客人明白已是回去的时候了,告别道"参加今天的宴会非常快乐" 、"我们该动身回家了" 、"让你们受累了"等。当客人辞行时,主人一定要为客人灌满随身所带的酒瓶。这样,挨家挨户做客的人,随身带的一瓶酒无论到哪里总是满满的。主人给客人回礼后,再为每人敬一杯上马酒,待客人们喝完酒后为客人牵来坐骑,谦让道:"今天不够尽兴,改日再次赏光。 "主人把客人们送到一定距离后,待客人们离去,新年的宴会落下帷幕。 阿拉善蒙古族在迎客、待客、送行等方面有许多规矩。比如,客人来时不得迎面带炉灰、垃圾出门,否则客人看到视为不吉;不得从门口探头窥视前来的客人;出门迎客时,不得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忌讳在客人面前争吵、打骂孩子;与客人交谈时要言行得体;等等。 饮食习俗及禁忌:阿拉善蒙古族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饮食观念和习俗,其文化内涵丰富,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传统节庆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阿拉善蒙古族推崇适度进食的健康习惯和美德。尤其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招待客人时,在客人面前十分注意自己的进食量。吃饭贪婪无度的人通常被说成"吃相如猪,行相如蛇" 。他们也小看和厌恶吝啬的人和挥霍的人。摆羊乌查、煮手抓肉招待客人时,自己拿着刀刃、刀把朝着客人递过去,勺子等也是如此递法。 阿拉善蒙古族春节忌讳 自己首先享用食物的首份,一般将首份供奉到佛龛前或酹洒到火里,然后才盛给客人,最后才是自家人。 小孩不得与客人同桌用餐,更不能随便拿盘里的食物,要由长辈为他们选取适合他们吃的食物,接受长辈给的食物,不得推辞或怠慢,而且要起身鞠躬后双手捧接;吃肉时,小孩子不能用刀子;牙缝里塞肉时,要用干净的手绢将其捏出,而不能使用牙签;不得随口评论茶饭;餐间,不能喧哗、嬉笑、打嗝、打哈欠,否则视为缺乏教养。禁止在吃饭时,衣冠不整、敲打碗碟、伸懒腰等,这样会折口福,并视为乞丐所为。筷子或刀子必须整齐地放在碗的旁边,而不能横搭在碗上,因为在超度亡灵时有此仪式。 吃饭时,要将不小心撒落的食物赶快捡起来,在额头上碰一碰,表示对食物的珍惜。 用刀吃肉时,绝对不能将刀刃向外剔肉,吃手把肉时忌讳骨头上留肉。骨头剃得干净,牲畜才会一年比一年多。吃羊头时不能吃鼻甲,如果吃了家里的马会有震鼻的毛病。 肩胛为骨中奇者,讲究颇多。因为肩胛骨是肉食中的上品,舅家人是亲戚中的尊贵者,所以外甥不得在舅家人面前动肩胛骨。游牧转场时,也不能把完整的肩胛骨丢在旧牧场上,一定要砸碎后扔掉。 除此之外,家里的独生子不能折断羊前臂骨,否则会带来灾难。 通海兴蒙乡蒙古族春节 通海兴蒙乡蒙古族在春节前要备好肉食,打扫卫生。大年三十晚上,成婚已分家的儿子均要回父母家,全家欢聚,吃团圆饭。媳妇不能回娘家,要跟丈夫到公婆家共度除夕。小辈要向长辈拜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人们慢慢喝酒,边吃边看电视节目,吹牛谈天至深夜,夜间要守岁至凌晨。人睡前都要用事先买好的两根甘蔗顶住大门,以保来年吉样平安。大年初一凌晨起,就有青壮年男性携带香、蜡、纸、烛,争相到凤山的"天子庙"‘中去上香。人们传说第一名敬香者将来有好运,故人们争上头炫香。中午,几个村的男女青年带着食品相邀到凤山对歌、"跳乐",使节日的喜庆气氛更浓。大年初二,媳妇才领着女婿回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拜年。过节几天后,人们就开始为春耕作准备工作了。这象征着"人勤春早"。 红河州蒙古族春节 本世纪50年代以前,红河州开远、蒙自、个旧一带蒙古族因受汉、壮等民族影响,春节等习俗有的与这些民族相近。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二十三日(有的为二十四日)祭灶扫尘。之后几天打扫卫生、办年货、杀猪。除夕这天,白天家中人要贴"春联"及"门神",开远伍姓蒙古族的春联字样是有规定的,如贴"发扬蒙古家深远"(左联)、"威扬四海四泽长"(右联),横批为"蒙古兴旺"。贴完春联后准备年夜饭的菜肴,。并要在年三十这天洗好第二天(即大年初一)的菜等。习惯上认为初一不能倒水、动刀,否则将会把财气带走。 在晚餐前,先要上香,献供品祭祀天地、祖宗。完毕后,全家坐在散发着松针叶清香的堂屋里吃"年饭",燃放鞭炮以增加节日的喜庆。 过去一些人家晚上还要用铁制品盛水,将烧红的铁块、木炭放人水中,待冒蒸汽后,拿到各个房间薰蒸,意为除邪免灾,保全家四季平安,这称为"打醋炭"。 初一黎明时要接天地,这天吃除夕之夜剩下的饭菜,不能动刀、扫地、泼水等。初二这天,在农村的要在凌晨到井边、河边抢挑"新水"、放鞭炮,认为最先挑到的"新水"最吉利,认为喝了此水一年中避邪驱恶,人畜不生病。 从初一到十五,神完供桌上糕点、水果、酒菜等供品不断,早晚要磕头烧香,请老祖宗回来与家人一起过年。 从初一至初三,农村停止干一切农活。通常初一不出门,初二起可拜亲访友、游春、逛文庙、耍狮子、龙灯等,同时这些民间文艺活动也在县城、小镇、农村等地开展。 一些地方的人家正月十六还要"闹元宵"(或称"过小年"),要办家宴聚餐。晚上,吃炒米糖茶,还要唱花灯、滇戏等。有的人家正月十六给祖宗献饭后,表示年已过完,要送老祖宗回去。 文山州蒙古族春节习俗 文山州蒙古族腊月二十八日家家户户为过春节做准备。人们缝衣制鞋,擦洗锅灶,洗衣晒褥,打扫房前屋后卫生。伙姓蒙古族每户还要贴上"派衍南京移居东里,恩承北网住守西铭"这幅与伙姓历史、迁徙有关的对联(此对联为伙姓专用,一般外族外姓不能使用)。农村人家还要挑选一个吉利日子杀年猪等。 大年三十晚上,每家堂屋都要烧一大盆木炭火,象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表示吉利。并要在供桌上献上酒菜等,烧香点红烛等供奉天地神灵、祖宗,表示要接祖宗回家过年。吃团圆饭时,除其他鸡、鱼等菜外,每家都要煮一锅年根菜(常年菜),以新鲜蔬菜及新鲜肉或腌肉大块煮人。菜如较长,不能切断,像茵香等,可绕成一小束人锅,表示将来好日子长长久久。守岁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彻夜不眠,人们间或向火中投人点檀香、皂角以驱邪,使室内一片清香。在拂晓前,要向神灵、祖宗敬茶,求来年风调雨顺。正月初一也多半不出门,妇女不能去串门。吃素食、熟食、着新装。初二才能吃肉,"打牙祭",敬奉财神,招财·进宝。可出门走亲戚,先拜娘家,后拜舅家。 从大年三十晚上至初十,神完前供桌上一般每天都要上香,桌上供品除酒菜等,还有几小瓷杯(小碗)染红的糯米饭。即使较困难的人家,也要烧几灶香,供点普通供品。 一般过节至正月初五,称"破五",即要收回拦门棍,送走祖先、神灵,但有的要过到正月十六日。据说,麻栗坡县城内余姓蒙古族送年为正月十四日,城内汉族为十五日,部分壮族为初十六日。送年这一天,要请老祖宗与亲人吃最后一餐饭后就要送老祖宗出门了。正月十四这天,麻栗坡县城内余姓蒙古族在晚饭前备好丰盛的饭菜,供桌上烧9住香,门左右各二支,灶头上一支,还要在大门口烧纸钱,并在放供桌的堂屋门口拌一碗浆水饭,端至大门口外泼出,意为让一些无家小鬼沾沾祖宗的光。举行完仪式后,全家人席吃年饭。 这些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是指城镇及一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而广大的,尤其是边远山区,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的蒙古族,节日期间气氛还是有的,但整体来看,物质消费水平很低。 现在沿袭的旧习俗只是一部分。人们过节主要是注重家人的团聚、节日的喜庆。一些较繁琐的习俗早已被人们扬弃。 喀左地区蒙古族春节 春节是喀左地区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开始,人们便忙于杀猪、宰羊、蒸豆包、蒸戮糕和制作奶酪等。腊月二十三(贵族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进行最后一次祭火(后改为祭灶),敬送诸神上天。除夕那天,再把诸神重新请回家中,全家团圆吃年三十的喜庆饭"布和勒玛哈"(蒙语,指全羊)。年夜祭天,接喜神、吃饺子、鸣鞭炮,通宵达旦欢庆。大年初一拜年,首先向自家老人磕头跪拜,祈求祝福。接着前往家族内长辈家中拜年,老人们用吉祥语为晚辈人祝福。新郎新娘向家族或亲属中的长辈拜年还要献哈达和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