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伟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另一面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在当下的文章中,往往强调他忠厚长者的一面,因为他确实与蒋介石、鲁迅、胡适等人均保持了终身友谊,却忽略了,蔡元培也有老于世故、工于心计的一面。
  毕竟蔡元培也是政治家,在政治场中,没有起码的技巧,是很难屹立不摇的。
  1、兼收并蓄带有其他含义
  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出长北大时,提出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这被认为划时代的贡献,但事实上,不能仅从教育本身来看这四个字,蔡元培先生这么说,还有其他含义。
  蔡元培出任前,北大由"严复帮"把持,这些人多有旧学功底。严复本人科举屡屡失败,他的文章写得不好,他的《天演论》幸得名师吴汝纶的润色,吴是桐城派大师,严复曾跟着他学古文,遂使《天演论》一炮走红。
  吴汝纶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晚年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为严复补习古文,经他润色的《天演论》传诵一时,据周作人说,他和鲁迅经常背诵其中文字,二人均能背一半以上。
  严复虽是近代启蒙第一人,但他一生对旧学充满自卑感,反而成为旧学的忠粉。
  "严复帮"主要是福建人,如林琴南、辜鸿铭等,此外还有以林损为代表的温州帮。
  蔡元培提出兼收并蓄,其实是放出明确信号:他向往新学,但不会打击"严复帮",二者可以并存。
  今人多夸张辜鸿铭之怪,辜鸿铭本在张之洞幕下,但长期未得提拔,进入北大后,成为严复的班底。此人说话夸张,自称拿了21个洋博士,会10几种外语,还是八国联军头目瓦德西的师傅,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其实均是胡说,辜鸿铭只有硕士文凭,会英、法、拉丁等语言,瓦德西比他还大,且瓦德西出身贵族,怎么可能给他当学生。蔡元培长北大后,辜鸿铭甚至给学生开小灶,生怕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差,可惜后来还是被排挤出北大,因收入锐减,晚景凄凉。
  辜鸿铭神话多是林语堂上世纪30年代才编出来的,因林与辜是老乡,且经历相似。
  2、蔡元培利用"浙派"排挤"严复帮"
  蔡元培进入北大后,重点发展"皖派"和"浙派"。
  皖派以陈独秀为代表,有胡适、刘文典等。
  浙派则有周作人、汤尔和、沈尹默、马裕藻、马叙伦、沈兼士、钱玄同、朱希祖等。
  在他们努力下,特别是在陈独秀的冲击下,"严复帮"大失方寸。需知,林琴南是支持白话文的,清末时还曾参与白话报的主编工作,在1919年前,他虽然以文言文著称,但被认为是文坛领袖。
  在陈独秀不断的挑衅下,终至林琴南方寸大乱,加上被踢出北大,故写小说恶骂蔡元培。蔡元培虽表面上未予追究,但从心理上对浙派更加倚重。
  汤尔和将蔡元培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利用谣言将陈独秀轰出北大,在日据时期,他积极参与伪北大建设,被时人视为汉奸。
  然而,蔡元培比较诚实,远不如汤尔和、沈兼士、马叙伦等人老谋深算。到后来,浙派关起门来成为一个小团体,蔡元培凡事均被其左右,遂有后来将陈独秀轰出北大事。
  严复先生曾说:"蔡孑民(即蔡元培)人格甚高,然于世事……偏喜新理,而不识其时之未至,则人虽良士,亦与汪精卫、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诸公同归于神经病一流而已,于世事不但无补,且有害也。"
  3、蔡元培并不淡薄功名
  蔡元培为人不喜细务,所以能被汤尔和等人所利用。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命,愤然辞职。
  当时蔡元培的顶头上司是傅增湘,傅是著名藏书家,时任教育部长,而鲁迅正在教育部当佥事。他在文章中曾提到傅增湘到京师图书馆看宋版书,最后还了盒子,却没有书。当时鲁迅负责,吓得够呛,忙追问,幸傅增湘尚未出图书馆门,他转头斥责自己的奴仆:让你们放回去,居然不放回去,真是混账。
  鲁迅至少两次在文章中写到这件事,只是用F来替代傅增湘。这就是著名的"盗书"典故。
  鲁迅反感傅增湘,还有一层原因,鲁迅也藏书,一度缺钱,求人收购,傅增湘看了,给了一个奇低的价钱,鲁迅大怒,以后与傅增湘的关系遂不睦。
  对于盗书,鲁迅曾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中国的东西,只要是公物,懂行的会将它偷完,不懂行的会将它毁坏完。
  傅增湘对蔡元培其实是很支持的,否则蔡不可能一再抗命。蔡辞职,固然有与学生发生殴斗、感觉受辱的一面,也有以进为退的意思。
  蔡元培离开北大时,自称"胃疴",是一句灵活性很强的话,此外,当时代理校政的蒋梦麟、英文科主任胡适等人均视蔡为校长,北大当时会计课负责人是蔡的内弟。其实是欲擒故纵。
  民国政府任命诗人蒋智由替代蔡元培,蔡元培马上给蒋写信,庆祝他上任,其实是探口风,蒋当然明白,立刻在《晨报》上发表声明,称:"校长之职,虽异仕途,亦决不投身其中,致受牵率。"
  蒋智由是非常明智的,后来民国政府让胡仁源当北大校长,结果被驱除出校,北大学生拒绝承认他,北大教职员也声明"除蔡元培外,绝不承认第二人"。
  4、为杀回北大,与李石曾交恶
  国民党有所谓四大元老,即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
  他们在国民党成立、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较大贡献,他们非商即文,不太介入政治,时人视之为新"商山四皓"。
  曾留学法国的李石曾因拿到了法国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主导权,和胡适一样(胡适在英国退还庚款委员会中任职),成为当时财力雄厚、足以号令文教界的关键人物。
  国民党北伐成功后,李石曾和蔡元培都主张采取法国的大学区制,就是将全国分成几个大学区,分别设一所大学,一些中学和小学,中学和小学归属大学校长统领。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大大节省办公经费,后来中法大学即采取了此法。
  可这就涉及要取消北京当时许多大学,并为中国大学,这让拥有历史的北京大学极为不满。
  蔡、李力推大学区制,因为蔡想回北京当中国大学校长,他没想到,李石曾也有此意,但李一直隐瞒了自己的想法,到关键时刻才摊牌,蔡、李多年友谊因此崩溃。
  在关键时刻,吴稚晖耍滑头,突然转向支持李石曾,蔡元培被迫退出。李石曾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大学筹备处。没想到,北大学生冲击至,将筹备处捣毁,还殴打了相关工作人员。李石曾侥幸逃脱,此议遂罢。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他文章极为犀利,以骂著称,远比鲁迅文笔要激烈得多,但营养却较少。吴稚晖后来曾为偏向李石曾而向蔡元培道歉,借口说:我是希望四人之间不出现分裂。但事实上,蔡元培此后与李石曾来往甚少,胡适对李石曾也非常反感,在信中称李是"肤浅之人",并力主蔡元培当中国大学校长。
  从此番波折中,颇可见蔡元培先生也并不是毫无主见的木头人。
  5、蔡元培晚年淡出政治
  在四一二大屠杀前,蒋介石请四大元老提出意见,蔡元培积极支持蒋,其中原因,至今难明,或有回归政坛之意。
  但四一二大屠杀后,蔡元培又淡薄功名,因他在政界、学界、教育界广有人脉,所以后期行事以人为善。
  胡适整理北大,将浙派一一排挤出校时,蔡元培未再干预。
  鲁迅困窘时,蔡元培给鲁迅找了个撰述员的闲差,不需上班,也没有工作任务,每月干拿100大洋,这笔钱鲁迅领了很多年。鲁迅后来与宋庆龄等建立联系,也是蔡元培帮的忙。鲁迅在私人信件中曾说:我对我那位老乡,其实不以为然,他糊涂得可以。
  萧伯纳访华时,在蔡元培的介绍下,鲁迅和萧见了一面,当时媒体称鲁迅是"中国的萧伯纳",后来记者问萧怎么看,萧说接触时间很短,可能鲁迅也是个幽默的人吧。鲁迅对这次见面也不是太兴奋。
  然而,在表面上,鲁迅从不曾说蔡元培的坏话,蔡元培帮助很多左派作家脱难,柔石被捕时,鲁迅找过蔡元培,后来丁玲被捕,也是托蔡元培帮忙,蔡最终救下了丁玲的命。
  蔡元培中晚年只做善事,不求功名,特别是从来不拿民主之类概念压蒋,这让蒋介石也很感动,蔡去世时,蒋说,像蔡元培这样忠厚的读书人,以后再也没有了。此话包含了对胡适的不满。
  毫无疑问,蔡元培先生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也存在性格短板,也做过一些糊涂事,提出这些无损于蔡先生的伟大。
网站目录投稿: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