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镜的铭文是对历史的记录,是金石书法发展演变的例证,是铸工工艺高超的体现,宋、清两代是铜镜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宋代以来,金石义字成为金石家的研究重 点,作为有记载历史文献铭文的铜镜,往往受到广泛的重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故而收藏家们对铜镜的搜集,则侧重在铭文方面。 2,除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之外,传统的铜镜鉴定法,主要是从器物的铸造技术、造型、纹饰和铭文以及铜质等方面进行铜镜鉴赏的,专家们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几句话,即"抓其造型,视其花纹,识其铭文,查其地锈,找其范痕"。 3,鉴别这些改刻或增刻的纹饰,可首先比较其本身或周围的表层和地子是否与该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为若是后刻的,一定是破坏了原有表层的色泽。其次找一下每组花纹的接合处是否有范痕,因为花纹是刻在范块上拼合浇铸的,没有范线就有作伪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伪者对商周铜镜纹饰的规律把握不准,比如纹饰一般虽有地纹和主纹之分,但二者其实关系密切。如兽面纹卷角或勾尾的收头处往往是像同心圆一样与地纹的小圈连接起来的,但作伪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细微的特征。138..2336..0640 4,可以从铜器上的铭文来判断。真铭文没有刀痕,字内底大,字口小,笔力转折自然流畅,字口内外锈色一致。 5,辨别铜镜的质地与锈十分重要,在辨伪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宋代赵希鸽《洞夭清禄集》记载:"铜器入土千年,纯青如铺翠……铜器坠水千年,则纯绿色而莹如玉,未及千年绿而不莹……惟流传人间,色紫褐而有朱斑……"年代久远的先秦两汉铜镜,由于各时期各地铸造的铜器铜质不同,入土入水的地区土质不同,铜器表层的地和锈的颜色也不同。制作年代久远的真器,形成的底子一般是发亮的,而发暗的假底子则为伪作。铜器的铜锈,时间久远的真锈,锈块坚硬结实,锈已渗透到内里,而不是浮于表面;假锈浮于器面,锈块较软,弄下后易于搓成粉末状,假锈弄下后就会露出新铜。 6,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一则传说叫"蚩尤作兵"。相传蚩尤统率本部人马进攻黄帝部族,双方"战于涿鹿之野",交战之初蚩尤军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拥有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估计这些兵器就是用铜制成的。后来,黄帝制作了指南车用于战争,才扭转了战局并制服了蚩尤。春秋时期的《子华子》一书还记载:为庆贺胜利,黄帝派人采铜矿铸鼎,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 7,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