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阿里京东嘴仗是不是炒作这篇文章让你懂


  Managershare:作者认为,跟产品无关的炒作不是好公关。
  从后台发来私信问我,"黑哥,怎么判断一个事件是公关炒作还是有料的信息?怎么才能不被骗啊?"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但是要想解释清楚其原理却很复杂。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大约就是:但凡是提及企业的文章都是公关稿。
  有些人可能就不懂了,那些爆负面的也是公关稿么?
  公关的本质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是得从公关的本质说起。
  公关,全称是公共关系管理。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局限于企业,机构或是组织。对于个体其实也同样适用。对于所有人,除了那些隐居山林孤独一生的选手,公共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每个人都在塑造自己的对外形象,有的人人缘好,有的人人缘差。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公共关系在人类个体身上最直观的体现。
  每个人表露在行为语言上的特征都和自身有关系,但绝对不会完全展示于公众。因此,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已经通过公关思维美化过的公关稿。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会说:"everybody lies"。
  说假话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合作需要所进化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两个人见面打招呼,一个人问:"最近怎么样?"
  另一个人回答:"还行,挺好的。"
  你看,谎言来了。
  你真的挺好的么?你房贷还清了么?你Q4的结案报告做完了么?你年终奖还有戏么?你找到女朋友了么?你被偷的手机找回来了么?
  当然你不会说卧槽最近简直是一坨屎房贷压力大Q4报告没写完年终奖估计够呛了还是没有妞攒了半年多的公司买的肾6被偷了。
  因为你知道没人想听这些。你知道如果说了这些,对方会觉得你是个神经病,打个招呼都一顿诉苦。
  这就是公关思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不自知。
  公关无所谓好坏
  公关无所谓好坏,它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的定义也仅此而已。
  那么我们把这个概念从人类个体身上扩大到一个企业的范畴上,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企业都在说谎。你所看到的信息也不过就是"某些人"想让你知道的信息。
  So called "you know because you need toknow".
  "NEED TO KNOW"原则在人类个体交往中其实很容易把控。除非有人天天盯着,不然很少人有人愿意主动去拆穿你的谎言。比如为了体现你的大男子主义,你可以声称你在啪啪啪时最喜欢背后位,但实际上,也许你喜欢的是女上位。这事儿除了和你真正啪过的妹子之外没人知道。
  然而企业或是组织并非一个个体,很难统一机构内所有人的公关口径,完整的把握好NEED TO KNOW的度。这就好像你和妹子啪啪啪的时候旁边总是有个人看着,于是尽管你一直坚持对外面说你喜欢背后位,你没法确定那个在旁边看着的人会说点啥。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内部公关的问题。
  你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那个总是看着你和妹子啪啪啪的人也对外宣称你是个喜欢背后位的人?
  最近出现的很多企业内部爆料或是负面事件,其实就是这个原理。只不过信息投放者的目的和立场不同罢了。
  随着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逐渐发展,我发现了一个很怪异的现象。那就是本来应该处于后台的"公关"被一点一点推到了前台来。甚至无论企业做了什么,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公众关注的焦点便从事件本身变成了"看公关怎么应对"。
  这特么的真是莫名其妙。就好像公关是一个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一样。
  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公关圈也确实是把事件炒作当成了盈利的法宝。似乎不搞个事儿,公关公司就赚不到钱一样。
  这种low逼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乙方公关公司,那些企业公关部里的负责人似乎也从事件炒作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认为自己也有能力一夜成名,成为下一个尽人皆知的品牌。
  于是公众看到的事件炒作便越来越多,博眼球搏出位的手段越来越下作。公众看得多了,多少也会明白过一点味道来,心里暗想,这帮孙子怎么总是忽悠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跟产品无关的炒作不是好公关
  如果从结果出发,把公众口碑作为衡量公关水平的唯一标准,我们其实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那些公司的公关水平到底如何了。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识别一个公司的名气属于炒作还是有料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看这个公司的名气是否是基于产品的。
  你可以打开百度,随便输入一个企业名称,然后看搜索结果中有多少信息是关于该企业的产品的。
  如果你发现一个公司的搜索结果多数都是关于产品的,那就说明这是一家真正靠产品赢得用户口碑的公司。
  比如苹果。
  如果你发现一个公司的搜索结果更多的是关于创始人讲话或是盈利模式,行业评论,企业行为的。那么多半这家企业是靠吹牛逼过活的。
  比如超级课程表,马佳佳,黄太吉神马的。
  作为一个围观群众,判断网上的某个事件是否属于炒作,同样也是看这件事儿是不是相关于产品的。
  就拿前两天优酷被控侵权的事儿,就不是炒作。因为企业公关再屌,也不应该拿自家产品开涮。但是如果你看看超期课程表或是马佳佳,你就知道这些公司其实没啥干货,全靠吹牛逼度日。
  说到底,任何人在公众环境下投放任何信息都是有目的的。
  对于企业来说,他的目的就更为简单和纯粹:赚钱。
  所以一个企业主动进行的任何企业行为,发布的任何信息,其实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因此,在进行企业公关活动时,如果投放的信息和产品没什么关联,那十有八九是因为产品没啥可说的。只能通过装逼的手段来获取公众眼球,骗一骗那些智商略低的围观群众。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再去看看最近京东和阿里的嘴仗,再看看凡客陈年的总结发言,再看看那些科技博客和微信朋友圈里的那些所谓的干货。
  你要是再不懂,那我也实在挽救不了你感人的智商了。
  本文首发于iDONEWS社区,转自公众号真相。
网站目录投稿: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