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材是美的,让语文教学展示出更有乐趣的一面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发掘语文教材的美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学情境;课程改革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内容非常的广博而丰富,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美,自然美、人情美、精神美、艺术美、语言美、风格美、结构美等等,可谓美不胜收、多姿多彩,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如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将这些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让孩子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 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教学情境设置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孩子们的感情丰富,易受感染,只要指导得法,效果会很理想的。孩子在语文的学习中领略了一处风光,品味了一个意境,认识了一位典型人物,悟出了一条生活哲理,或是明白了一点科学原理,都会感到一种愉快和满足,都好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注重诱导学生时时体验到美,我相信我们就一定会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将会更富有着生机和活力,让语文教学展示出更有乐趣的一面,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清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弄明白这里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是浅显的,但是知识技能所包含的思维、价值是什么、蕴含了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需要老师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技能来琢磨清楚。只有我们对每一节课的目标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让孩子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互动和乐趣,让孩子喜欢课堂,热爱课堂,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锁定目标打造语文学科特色 在教学时需更注重学科的特色,在教学时需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但是教学内容不能泛化,每节课都应该有中心、有重点,要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完这堂课后,对知识有了明显的理解,对知识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这就说明在这节课中,教师有效的完成了课堂的教学,达到了完成课堂有效性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不在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形式多样固然重要,不光需要利用各种多媒体形式,但在利用这些现代科技的同时也绝对不能缺乏内在的东西,一定要有深度的思维和深度的交流讨论。老师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一定要通过自身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教学,也就是针对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观点是"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学走在学习的前面",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发展,带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型,这种教学必定能成为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色进行,语文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生,如果能够跟其他学科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关联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教材进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有效情境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语文也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在书本和对成绩的压力下,教师经常会把语文课上成一门枯燥乏味的知识学科,让语文仅仅成为语文,而不是可以让孩子运用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一种生活工具,这不禁让我们语文教师开始到底应该怎么上好语文课,作为一个经验并不丰富的语文教师,我想在这里浅谈几点我认为有效语文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喜爱,更加丰富孩子在生活中的语文使用机会,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新课程特别凸显教学的情境性,实际就是希望教师能够把语文回归生活、联系生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设置情境能够激发孩子的学生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孩子有一座探索知识的桥梁,让孩子能够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的沟通与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与有趣。 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在教学中多使用图片等实物,让孩子仔细观察,既能够让孩子从视觉上感知美的画面,又能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借助动作或者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亦可以达到直接的直观形象,还能进一步的与学生产生互动,让课堂更加活跃。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是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中用的最多的一种情境创设,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文字。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音频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景物描写亲切宜人,表达的情感非常细腻温馨。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与矛盾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真正乐学、会学,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语言的补充,让孩子在学习教程的同时补充与教材相关联的背景知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教程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就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就形不成教学,在如何设置问题的方面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究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