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万历十五年讲述的是什么内容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当中,作者以"大历史观"充分分析了中国明朝社会的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引人深思。《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英文版推出之后就被美国很多所大学采纳为教科书,并且两次获得了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万历十五年》简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万历十五年》书评
  曾几何时,以德治国是一个很恢宏的口号。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结果如何呢?"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万历皇帝朱翊钧成为尧舜之君的梦想破灭,生前无权立储而与臣下冷战三十多年,死后无法实现与所爱的郑妃同穴的渴望;首辅张居正锐意改革,雷厉风行,果敢睿智,然而死后所做全被推翻,所提拔人物全被打倒,几度被抄家,几欲被鞭尸;而深谙中庸之道四处和稀泥,以关系来搞平衡,力图曲线治国的继任首辅申时行也难逃被罢黜的下场;御史海瑞,两袖清风,崇尚古朴,挺身而为民请命,以古稀之年改革土地之流弊,却犹如唐吉诃德跟大风车决斗,被抨击,被迫退休,在荒凉瘴疠乡村,孤苦至死;抗倭名帅戚继光,育良将,创阵法,威震四海,却须仰仗谭纶、张居正这样的靠山方能成功。张居正一倒,戚继光马上下台,遭妻弃,忍贫病,抱恨而终;哲学家李贽,以知府身分挂冠,只欲探究人性,削发为僧,著书立说,却受牢狱之灾,自杀于狱中。即便书中所记配角,也统统没有好结果。黄仁宇认为,"这种情况,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认为,道德代替法制是这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是保护落后的农村经济,以均衡维持王朝的安全,这一举措使民穷,使国弱。在精神上,以道德力量作为施政的根本,把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奉为圭臬,大搞愚民政策。官员们明为阳,暗为阴,明清廉,暗贪赃,腐败成风。而文官集团操纵实权,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私心。人人整人,人人被整。经济、军事、政治……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被神圣的仁爱笼罩,而里面乌七八糟。官员们行事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资遵循,只能用道德习惯和人事的手腕来应付一切,关系大于一切,为了安全,关系网密结。"得罪了一个人,就得罪了一批人;得罪了一批人,也就得罪了全国。"焉能不滋生腐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美国心理学家普尼克曾指出:"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王小波评此书,称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是怎样作人做事的。……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即便现在,人人皆知须"以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国人也常用道德来衡量人和事。遇到什么事情,往往不是从法律的角度运用理性来思考,而是先从道德上去评判。要命的是,人人争而表态,似乎不对其口诛笔伐,则自己必有沆韰一气之嫌。我们这个民族,重感性,重关系,轻理性,轻规则。跟大流,不思考者太多。所以,&lt;&lt;万历十五年&gt;&gt;这本书,不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长也是极有借鉴作用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近日,通过拜读此书,深受启发。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1587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小事,简单扼要的提出了"大历史观"。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一切却显得十分无序,各种潜规则盛行。张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废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连,整个文官集团出于自身考虑完全不顾国家、人民,绑架整个社会意志谋取集团利益,连戚继光这样的武将也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潜规则。可以说,大明帝国精英群体身处在这种固若金汤的传统和潜规则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飞蛾扑火,或大声疾呼,但无一幸免,全都败下阵来。其实,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何尝不是这样!清朝末期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虽聪慧过人,纵横捭阖,却也逃脱不了一样的失败命运。
  历史也向今天的我们发出了一样的拷问: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如何让身处其中的人不疲于应付?如何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我的思考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其实质就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破除各种潜规则,让政府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可以让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更有底气和自信。读后感·我认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一旦形成思维的习惯化,这种公平和透明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但是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书中张居正的改革就是最鲜明的例子。无论是改革,亦或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都必须蹄疾步稳。在此过程中,遭受反复,遭到攻击,遭遇诘难,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只要坚定信心,一定可以走出《万历十五年》中的怪圈,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从简单的、看似毫不相干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个明朝社会所遭遇的空前危机,引起人的深思。所以,必须要感谢黄仁宇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优秀的人文素养,为我们今天如何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铜镜,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确立制度的思想、树立规则观念,摆脱人为干扰是我们社会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作者:黄仁宇(来自豆瓣)
网站目录投稿: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