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商领袖:光荣与梦想》 作者:钱鹏飞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开本:16开 页码:278 页 定价:39.80元 推荐理由: 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缩影,曾经的苏南模式,是改革开放30年中具有历史价值的一种经济形式。如今新苏的崛起,则是苏南模式裂变下的成果,苏商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商帮。 作者钱鹏飞,现任人民日报《大地》周刊时政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者长期从事时政报道,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尤为关注,并对江苏民营经济的成长史多有涉猎和研究,长期坚持记录当代苏商成长历程,坚持对话、合作、研究并行,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财经观察视角,其新闻作品《红豆模式——新集体经济》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期间,曾作为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样本案例。 提到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说到江苏。江苏,尤其是苏南,是改革开放进程中"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在我国近代商业史上更是占据重要地位。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苏南地区的青铜器冶炼和锻造技术就已经很高超了。隋唐之际,更是"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赋之所出,江淮居多",一条大运河贯通南北,扬州城成了当时东南财赋、漕运、盐铁转运的中心。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这里更是商贾云集,家家都做小生意,经商观念深入人心。 作为地域性商帮,"苏商"基本形成于清朝中后期。与擅长金融票号的晋商和专注商品贸易的徽商不同,他们更加崇尚实业报国。《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这对当时爱国人士的冲击很大,很多人提出"兵战不如商战"、"实业救国"的口号,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商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刘国钧,张謇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依托上海,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建起了现代化的工厂,兴办纺织、冶金、航运、食品、成衣等加工制造业。有关材料记载,截至1919年,全国工商注册的工厂共有375家,而江苏一省就多达155家,占了全国工厂数的40%多,位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苏商的整体形象也日渐明晰。他们注重实业,以商贸为副,重视产品质量,注重商业信誉,讲究诚信为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做大,在获得了财富之后,能够不断谋求发展,很多都成为当地甚至全行业的龙头,他们大都怀有满腔的报国热情和爱国之心。因为出身良好,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十分重视人才和管理,也注重个人修养,讲究仁和谦让、诚实守信、不断学习。他们作风低调,不贪求个人享受,即使拥有巨额财富,也依旧平实俭朴,但又十分热衷慈善,重视地方教育,极力回馈社会、造福百姓。作为苏商的杰出代表,荣氏家族和张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依然很受重视,毛泽东曾经说过:"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民族工商业在世界上能够称得上财团的,只有荣家。" 改革开放之后,苏南地区以上海为依托,大办乡镇企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再加上深厚的工商文化传统使他们很快发展了起来。"苏南模式"红极一时,带领群众集体致富的吴仁宝更是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典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苏南模式"的热潮。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苏南模式"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两大弊端日益显现。很多企业开始踏上了改制的道路。与此同时,在红豆集团的引领下,一些企业也开始了对"新苏南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到了新世纪之交,旧的"苏南模式"被时代所超越,新的"苏南模式"茁壮成长起来。这时候,以周耀庭、张近东、高德康、华若中、蒋锡培等人为代表的真正的新苏商群体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 责任编辑:赵晶华 Zhaojinghua_79@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