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鲁迅小说全集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鲁迅,对于许多人已是再熟悉不过。从初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到高中的《阿Q正传》、《祝福》,鲁迅,已然成了中学语文的代名词。而想到他,想到他的课文,是独特的文字、是篇幅很长却要细讲的文章…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到别的什么感觉,至于对文章的喜欢,更是无从谈起。可说也奇怪,第一本认真去读的书,竟是鲁迅全集,虽然看不太懂,但鲁迅的文字风格,已在那时开始,一点一点渗透到我的思想中。
  自以为再熟悉不过的鲁迅,其实并不了解。
  从中学的学背景、背选段到大学的文章分析、背名词解释,一直以为的对鲁迅足够了解,当再次完整看他的文章,才恍然发现,想要读懂鲁迅,并不容易。
  先来说说为什么又想起读鲁迅。
  十一月的实习,坐在初三教室后,以另一种视角,听着指导老师将《故乡》,与其它自己已讲过的文章一样,放多年后再度回望曾经初中时作为负担的课文,多了许多曾经未能有过的感受,并会为之打动。原来闰土,变得那般枯朽,原来故乡,是那样冷的肃寂。
  假期在家,去了新开的樊登书店,扫了整片书架,感兴趣的只有鲁迅的杂文集,拿来翻看,很是喜欢,于是终于确定了要再读鲁迅的计划。
  想来也巧,去年年后的正月里,读的是同样表现国民性,与鲁迅有着许多相似处的老舍。
  当打开第一篇,"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突然有了一种熟悉感,不是故事的熟悉,而是他的文字,找到了长久来我使用的某些文字的根,也许从初中那读不太懂的鲁迅集就已开始影响,直至今日。此后,我又在朋友圈中,看到朋友所发的"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同样如此。我不知道许多的语言用法是中国人的固有,还是鲁迅对国人的影响,总之在全本中,能够找到许多的相似痕迹。
  对于小说作品,我在试着去结合每篇的背景,去理解那个时代,努力想要明晰鲁迅的表达,但无奈,都需要读完后的查阅才可明白,所以这次阅读,只能算是读懂了一部分。
  《呐喊》中,名篇不少,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教孩子识字的《孔乙己》以及阴冷毫无生机的《故乡》、停留在儿时美好回忆的《社戏》。名篇固然有其名篇的价值,但由于我无法读的那么透彻,只是在大段的故事中寻求共鸣。喜欢的文章,是《阿Q正传》,我在阿Q身上,看到了当今国人仍挥之不散的影子:不敢正视各方面(尤其是错误与缺点),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并自以为是正路,一天天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被强者欺凌似乎顺理成章,欺负弱者也似乎理所应当。引用鲁迅的话说:"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显凶兽样",遇见高贵之人,便敬仰有加,并以与其相见为光荣,且宣传不断(一次酒局,学校的一个领导,因陪了一位领导喝酒,自以为光荣,不断重复此事,直至酒局结束),而遇见卑微无名之人,便露出他那羊凶样,放肆无礼(假期去了一栋廉价小区,走进超市一名取快递的人,理应在快递堆中自行寻找自己的快递,却只是翻了一下,便高喊快递不见了,要投诉,本自己就是无名之辈,却仰仗着被快递员服务的这点权利,大显威风,被压制的精神于是在这里赢得了补偿)。在这样一个疫情肆虐的当下,在远方、在身边、在自己,这样的顽劣,随处可见。
  激烈的《呐喊》后,是苦闷徘徊的《彷徨》,因为与生活有着许多的共通性,所以格外喜欢。
  最喜欢的,为初始时激情澎湃一心为着"理想的中国"而努力,却随着革命的失败而变得"随随便便""敷敷衍衍"的吕纬甫。虽然一直认同社会的不完美,但前几天的"红十字会"事件,一下子打碎了我所认同的这个看起来过于"理想化"社会的泡影,我为此事愤怒,流泪,却是无能为力的无力感充斥整夜,网上铺天盖地的声讨,最终也没能换的来一声"问心无愧"。于是,到了随后发生的"李文亮事件",在又一次的全网愤怒中,我再无法掀起任何波澜,既已无法改变,除了坦然接受,并无再好出路。
  与放弃理想,消沉的吕纬甫不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似乎"没有在失败中荒废生命,为了生存,选择了曾经厌恶的生活,成为了那个厌恶的人,如此在物质的饱和与精神的亏空中,走向死亡。
  私以为,鲁迅最温柔的文字,在"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伤逝》。生存的艰难,使曾经满足物质之上的"精神恋爱"已然崩塌,走出爱情理想的涓生,需要为着生活寻求新工作,在拥有火炉的图书馆躲避家的寒冷;而自由追逐恋爱的子君,在日日操劳中,已再没了精力谈什么爱情自由、易卜生与学莱。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试图挽回破裂的感情,试着引起往事,提到文艺,引初文学、文人,得到的是"自己的嘴传入自己耳中"的沉默与虚空。无法满足活着的爱情,何谈向往。
  真正体现鲁迅想象力与文字创造力的,是《故事新编》,尤推侠士风的《铸剑》与充满戏谑的《起死》。
  愈发觉得,生活中每一时段接触的电影、书,都在与那一段的生活紧密相连。鲁迅,在此刻这样一个背景下读完,再适合不过。
网站目录投稿:又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