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对农人一年四季劳作的描述。然而,并非所有的农人都会那么幸运,可以得到春华秋实的馈赠,也会有徒劳无功、颗粒未收的年成。而杨杏华先生如此幸运,在企业管理和经济领域久经耕耘后,可谓硕果满枝,喜获丰收。我们可以在即将付梓的《春华秋实——企业改革与经济管理文集》里,尽享他用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浇灌与培育出的丰硕成果。 1
我认识杨杏华先生,是在2008年,缘于市委、市政府编纂一部展现惠州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大型图书《惠州改革开放30年成果博览》。这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全市范围内邀请了几位专家学者组成专门班子进行编纂工作。杏华先生就是被邀请的一位。我所负责的惠州市全民素质研究会也受邀加盟该书的编辑和版面设计工作。 杏华先生给人的感觉是平实、稳重而十分勤勉。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看法,但并不固执己见。他善于吸纳不同意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位很好合作的人。我想,他被委派到TCL集团担任监事会主席,代表政府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进行监管,其性格特质一定是在当初考量人选时所审慎考虑的重要方面。 正是与杏华先生有了这样一个结缘机会,我略知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乃广东五华人氏,中南工业大学毕业,1980年到中央直属大型企业江西铜业公司工作,从一线技术员干起,到部门经理,到厂长、到副总,主要在企业管理岗位上工作。1997年调到惠州市政府部门,主要从事企业改革监督和经济管理工作。他不仅见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且经历了从企业到政府多个岗位的锻炼实践。在工作中,他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写下了大量经验总结、理论研究、调研报告和建议建言等文章,这部《春华秋实——企业改革与经济管理文集》就是他在经济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的收获。 《春华秋实——企业改革与经济管理文集》共收录杨杏华先生从1990年以来撰写的文稿60余篇,20余万言,这些文章或在报刊杂志发表,或参加会议交流,或参加征文获奖。这些篇章里,记录了作者在经济领域的实践轨迹,我们不仅从中洞悉到他在工作实践中的探索思考,同时,客观地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革的路径和发展走向。翻阅全书,我对杏华先生有了几个凸显印象,那就是,勤勉务实、勇于创新、善于思考。 2
学以致用,文理渗透,服务经济。杏华先生将工科的系统控制学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提出了物耗系统控制的观点和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独树一帜,打开了工业产品物耗控制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杏华先生是学工科的,分到企业后,他深知企业管理最终效果就是要经济效益。当他进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后,很快发现工业产品的成本主要是物耗,占工业产品成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控制住物耗,就能获得极佳的经济效益。而当时企业控制物耗的办法和手段是被动的、单一的,既不全面也不系统。他将工业系统论用于企业管理中,提出了《企业物耗系统控制的设想》,这是一篇思维严谨、论证确凿、剖析透彻、可操作性很强的系统控制论文。此文对物耗系统控制定位、实行物耗控制的重要性、物耗控制系统的构成、物耗系统控制方法和步骤,以及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与论证。 这使我想起1985年自己在武汉大学进修时,经济系承担的一个课题:武汉市是全国大城市中工业产量最高而效益却是最低的工业城市,症结在哪里?最后调查研究的结果就是物耗太大。只追求产量而忽视利润,其结果是产品生产得越多,亏本就越大。现在想来,那个课题的最大贡献是找出了问题,却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有物耗系统控制理论的全面导入,我想武汉市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会极早得以提升。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反衬说明杏华先生这一早在20多年以前就提出的物耗系统控制论,极具前瞻性,对今天工业产品的成本控制,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直到今天,杏华先生与我谈起这篇文章时,依然激情荡漾。就如文人写一篇好文,经过若干年后,重温故墨,亦然觉得是神来之笔。值得一炫的是,这篇文章不仅在1990年获得全国有色金属系统企业管理征文比赛一等奖,还在1992年获得江西铜业公司经济管理成果奖。这说明杏华先生不仅理论功底厚实,而且实际操作能力强。 3
打破常规,敢破桎梏,创新经营。杨杏华先生在工业企业的管理中提出并大胆实施了"以工带贸,以贸促工,工贸结合"的发展战略。这一创新思维给当时经济危机下滑向低谷的他所在企业注入了新活力,使原本业务单一的工业企业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子,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找到了解困突围的出路和发展方向。 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没有自主生产权,更不要说跨行业、跨战线、跨领域经营。工厂生产一切按上级下达的指标完成任务,工业企业一般不得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进行贸易活动。否则,轻者以违规论处,重者还要受到法律严惩。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相当大的阵痛才逐渐拉开序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里,很多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当长的时间,出现了学术先行、理论先行而思想滞后、政策滞后,最终导致行动滞后的局面。当时,在大部分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严重的重工轻商思想,一说到做生意,人们的脸上就泛红、害羞,几年过去,社会上出现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怨言与讽语。在那个阶段,凡能淘得第一桶金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敢于"吃螃蟹"的人。 就有一些人,敢立潮头唱大风,以创新思维,破除瓶颈,使困于僵局的国有企业找到了方向,杏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思维对弈的风尖浪口,在国家"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紧缩银根",企业出现困难,市场疲软,产品滞销的背景下,他大胆提出了工业企业要走"以工带贸,以贸促工,工贸结合"的新路子,写出了《江铜实业总公司市场营销策略》、《把企业推行市场的对策思考》、《试论企业多角化经营》、《实行工贸并举,促进企业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思维的文章。在这一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他所在的企业在特区开设窗口,先后在深圳办厂、在海南开公司,同时涉足股票和期货等新兴业务,二级企业还开设了酒楼、商场,开展营运、贸易等业务,使企业走出了困局,并由此发展壮大。在推行工贸并举的实践中,让人们的思想得到重大启示:一是工贸并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就是开放型经济、多元型经济,只有并举,才能把握市场主动权,更好促进生产。二是工贸并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走"自我生存、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只有工贸并举,才能更加巩固工业基础,又使企业有广阔的生财之道,促进工业产品与贸易交流的双重效益实现。三是工贸并举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人员分配,还是资源利用,使企业的各种配置都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不断增强活力和实力。杏华先生对企业多年实施工贸并举的成功实践进行总结,撰写出题为《实行工贸并举,促进企业发展》经验性文章,在全国有色金属系统工作交流会议上介绍经验,并被《世界有色金属》杂志刊登。 杏华先生的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成为他工作的一大特质,书中的不少文章,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机制、营销策略、财务管理、人才管理方方面面,无不显示出他的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他凭借《需求弹性在企业营销决策中的应用》的创新论文顺利通过高级经济师的评审。 4
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就了杏华先生在事业上的华丽转身。1997年从央企的江西铜业公司调到惠州市人民政府,先后在市体改委、市经贸局、市经信局工作。无论是在企业改制方面,还是在国有企业监管方面,或是产业转移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有效的办法。 一般来说,一个在企业工作长达16年之久的同志,转到政府部门工作,会有诸多的不适。然而,杏华先生除了调整地域变化的不适应外,工作方面反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16年在中央大型企业中的摸爬滚打所积累的经验,成为他在政府体制改革和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杀手锏"和"真功夫"。杏华先生在经济领域的实践结果再次让我对哈佛商学院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标准臣服。哈佛商学院的两年学习设计,并没有过多的理论知识,而是将具有世界代表性的800个案例,让学生在两年的实操中一一解决。学生如果能将这些案例解决好,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一般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这些案例几乎涵括了世界所有企业所面临过的各种棘手难题的特性特征。这就有点像医生的临床经验,看病越多,接触到的病例就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大。杏华先生在江西铜业公司的历练,就如读了"哈佛",让他有了化解企业诸多瓶颈难题的能力;在江西铜业的经历,就如医生的临床经验积累,让他有了解除改制、监管、转型等工作诸多疑难杂症的手段与办法。 从杏华先生文章脉络中,我们又可看到他到惠州后的工作亮点:参与了TCL集团、华阳集团、惠州电力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改制,对国企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许多思路和办法;积极推动惠州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参与了市属资产运营公司的组建和国有大型企业的监管,对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机制进行了探索;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参与组织了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竞标和考评,对惠州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民营经济和工业园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TCL监事会主席岗位上,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专题调研,围绕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应对金融危机、预算管理、新投资项目管理,以及产业协同效应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加强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TCL的健康快速发展。书中的多篇调研报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TCL监事会的工作成效,市领导对TCL监事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监事会有关情况报告上欣然批示:"你们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很有成绩。……。"。TCL董事长李东生则用"保驾护航"对TCL监事会的作用给予了极其浓缩、简明而精要的评价。 5
富有机趣的是,杏华先生到惠州市政府工作至今年也正好是16年,将他人生的主要工作历程划分为上下两部分,犹如一部用春韵华章编成的人生大书。前后两个16年,各有着重,各具特点,各有光彩。前一个16年,在基层企业工作,从事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具有微观和实干的特点;后一个16年,在政府部门工作,从事企业改革和经济管理,具有宏观和理性的特点。无论在哪里,杏华先生都在用他的智慧,以他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努力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亦丰富了他平凡而又充实的人生。 杏华先生说,他是金秋十月出生的,他对"春华秋实"一词情有独钟。当他将自己的人生成果结集出版的时候,自然就想到要用这个词作为书名。我想,他对这个词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也许还有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感悟吧。而今天,春韵的旋律,已然定格成金秋收获的风景,我们在用心欣赏丰收景象的同时而倍感欣慰。作为曾经学经济专业,现今仍是经济专业门外汉的我,在杏华先生经济专业著作付梓的时候,写下这些不一定准确的文字,谨表我的钦羡与祝贺! 2013年12月2日于闻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