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它操控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无法摆脱贫穷与忙碌的恶性循环。 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稀缺陷阱? 我们想要一探究竟,于是为印度市场的小贩们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现金。我们与经济学家迪恩· 卡兰(Dean Karlan)合作,针对数百名小贩展开研究。对于其中的一半,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对他们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记录。 对于另一半,我们为他们指明了一条逃离陷阱的道路,帮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一夜之间,我们将他们从借债者转变成了有能力存钱的人。于是,他们的收入翻番了。 我们想要了解稀缺陷阱的细节和形成原因,所以参考了对街头小贩们落入债务陷阱这种现象的惯常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小贩们宁愿借债也不愿意存钱,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储存省下来的钱—— 一方面,银行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担心随处放置的现金的安全,因为这些钱很容易被偷,或者被家里的其他成员悄悄花掉。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拿到我们提供的现金后,他们应该会迅速地去购买一些耐用品,然后将这样东西保存好,并继续借债。最终,他们会再次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另一种解释认为,小贩们缺乏长远的目光,他们之所以会陷入债务陷阱之中,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没有长远打算。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小贩们每天凌晨3 点钟起床,在拥挤的三轮车上忍耐45 分钟,前去进货。 接下来的一整天,他们都要在烈日下看守摊位。这些行为不是短视之人能做到的。还有人说,至少小贩们在财务问题上并不能着眼于未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只要拿到我们所提供的现金,他们就会立刻挥霍一空。可以想象,短视之人花起钱来,动作相当快。这样,小贩们很快就又会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第三种解释认为,小贩们理解不了复利的强大力量。毕竟,对于我们来说,50 天就能无债一身轻的事实也会颇令人惊讶。也许当小贩们听说这样的事时,也同样会感到惊讶。对于选择借债的小贩们来说,如果其无法理解借债行为带来的叠加成本,那么每天去借债,在感觉上就会比这种行为本身更廉价。既然为小贩们提供现金也无法改变他们对复利的认识,那么其就会继续借债,很快就又会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小贩是怎样回到稀缺陷阱中去的? 我们认为,为小贩们提供一次性的资金补充,让他们逃离稀缺陷阱,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新发现。于是,我们在随后的一年中对这些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进行了跟踪。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并没有重归债务陷阱之中。他们没有将现金随意花掉,没有将现金换成物品以便保存,也没有再次开始借债。好像他们现在了解到了身陷债务陷阱的害处,坚持要远离以前的生活方式似的。这种现象符合定性数据:小贩似乎完全理解了落后一步的高昂成本。与那些忙着做不完事情的人一样,小贩们也似乎深刻地认识到了处在稀缺陷阱中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小贩们一点一点地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其实说是一个接一个地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更为贴切。到了一年结束之时,他们所有人累积的债务量都等同于没有得到现金帮助的控制组。 由此可见,实验数据驳斥了上述那些惯常解释,小贩们没有立即落回债务陷阱中,而帮助他们脱离债务的一次性现金补给也不能让他们免于稀缺陷阱的威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种行为进行解释?小贩们为什么会最终落回稀缺陷阱之中?稀缺陷阱究竟有何神通广大之处,能在人们拿到足够的金钱,将收入翻番之后,还能对其生活再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稀缺的根源:没有足够的余闲 问题的核心在于余闲的缺乏。就算拿到我们资助的现金,小贩们每天也只能靠不到两美元的金钱来维持生计。毕竟,他们的收入不只用来养活自己一个人。当眼前的行李箱如此之小,而需要容纳的东西很多时,他们一旦遇到点意外,比如亲戚结婚要给红包等,就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印度的社会习俗要求其在亲戚结婚时购买一件大礼物。那么,小贩们如何处理这件意外事件,就要部分取决于其是处于身负债务还是尚有余钱的状态中。 身负债务时,小贩就要面对这个难题。他必须做出权衡:若想买礼物,我要放弃什么?或者要么干脆买件小一点的礼物。此时,他有了管窥心态,但借钱并不是一个选择,因为其已经从放贷人那里借钱去进货了。他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平息这场风暴。他可能会因为购买礼物而放弃许多,而放弃令其感受到了切实的痛苦。他也可能购买了一件拿不出手的礼物,并因此而感到羞愧不已。 现在请想象,我们帮助这个小贩解决债务问题后,他手头尚有余钱。当他突然需要去购买礼物时,就会产生管窥心态。他必须去应对这一紧迫的需要。对于小贩来说,摆在眼前的是一个"轻松"的解决办法:用手里的现金去解决问题。当然,这些现金只是用来应对紧急事件的,而亲戚的婚礼也属于紧急事件。他可以借用自己的运营资本,用手头的现金去购买结婚礼物。那么,他将如何才能从另一轮债务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这样做的成本是什么? 我们似乎能轻易地想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我考虑不了那么多。"可见,这些顾虑全部都落在了"管子"视野之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名小贩之所以落回了稀缺陷阱之中,是因为在他的可利用资源中没有足够的余闲,也就使他无法平息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如果他现有的余闲不足以应对大的突发事件,那他就会重新回到稀缺心态之中。只要回到这种心态,最先被牺牲的就是存款。虽然我们没有得到直接证据,但从小贩们那里搜集到的数据完全支持这种解释。 小贩们并非立刻落回了陷阱之中,而是逐渐地、一个接一个地掉了回去,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他们推了回去一样。而当突发事件偶然发生在他们身上时,就会呈现出这种现象。在许多情况下,小贩们报告称,突发事件就是他们重新开始借贷并最终跌落回债务陷阱之中的导火索。当问题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时,我们会更加感同身受。 请想象,有个日理万机却总是完不成任务的人获赠了一份时间礼物:过期未完成的任务凭空消失,所有需要花时间解决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位曾经不堪重负、如今很忙碌的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积极状态。但最终,他还是会跌上一跤:一项重大工作中的突发问题、因病休假、工作效率低下等,导致他突然之间又落后一步。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在《穷人的投资组合》一书中,作者指出穷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那些每天靠不到两美元维持生计的人,不可能每天只用两美元——可能有时要3 美元,有时要1 美元。社会底层的生活是无常的。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震荡幅度可能会小一些,但依然足够大。穷人们会从许多地方获得收入,他们常常要打好几份工,而且基本都是临时性的。许多人的工作按小时计价,而每天能工作几个小时就说不准了。另外,他们还随时都有可能失业。 最重要的是,缺乏可以用来平息突发事件的可用余闲。这就是为什么不稳定性会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如果没有充足的余闲,在车子坏掉时,你要去哪里寻找汽车修理费?如果你有活期存款,就会使用这些存款。如果你很富有,就会削减其他消费:你也许会临时取消本周末计划之中的奢侈晚餐;如果你有第二辆车,可能就会推迟修理这辆车的时间,先细心筹备出修车的钱。这些都是简单廉价的可选方案。 但当你存款不够,没有第二辆车,也没有晚餐可以取消时,修车这件事情就会变成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你上哪里去找钱?就在那一刻,你有了管窥心态。于是你去借用,开始踏上回归稀缺陷阱之路。 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 所有这些严酷的事实说明:我们要深化对稀缺的认识。稀缺并不仅仅是资源和寻常欲望之间的鸿沟。就算在许多日子里都能享受到余闲,但真正重要的,还是那些忍耐稀缺的日子,就像街头小贩们的例子一样。 为了远离稀缺陷阱,仅拥有比寻常欲望更多的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余闲(或其他一些机制),以去应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突然出现的重大事件。 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很早就了解到不确定性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不确定的回报会减少投资,不确定的收入会让人焦虑、迟疑。而我们目前的讨论是,从另一个视角在稀缺的大环境中看待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这种视角认为,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地被稀缺所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 顺便说一下,我们并不是说避免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足够平息所有突发事件的大笔财富,而帮助小贩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并不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钱。我们的讨论强调的是,我们要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如果小贩们能得到低成本贷款或建立活期储蓄账户,而且只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才使用,那么他们就有了关键时刻所需要的余闲。同样,针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保险也能解决问题。当然,许多人都能意识到这些缓冲机制的好处。这些好处实际上远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它们不仅能用来进行风险管理,还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再次跌落到稀缺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