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初入职场很迷茫招教你更有策略地选择工作


  作者 | 孙瑞希
  写在前面:
  木心的诗歌《从前慢》中有句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以前的人,感情有裂缝就想修修补补,现在的人,感情有裂缝就想换。我说的不只是感情,工作也是这样,一不喜欢就想换掉。
  跨行业、跨职能,换了好多份工作,还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然后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不知道想要什么"的状态,就开始迷茫起来。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我愿意尝试,我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不曾在求职之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深度的思考,那么往往再次求职的结果依然让人沮丧。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工作转换有的放矢,最终拥有清晰的人生方向呢?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01:
  频繁跳槽的背后,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一个来访者许宁,最近纠结要不要备考公务员。三年前,许宁从一所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这个专业是父母选的,许宁并不喜欢。   熬完了本科,许宁打算报考自己喜欢的艺术学研究生,但考研未果。无奈,她只好接受父母的安排,进入一家企业做会计助理。   会计助理的工作循规蹈矩,不是整理原始凭证,就是登记会计账簿,整理各种会计记录和报表,许宁觉得特别无趣。她对数字不敏感,工作经常出错,没多久,许宁就辞职了。   许宁觉得一份好的工作,薪水多少不说,但起码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她觉得老家地方小,机会少,大城市机会多,就跑去深圳闯荡。   许宁念念不忘艺术设计,所以在深圳找工作,也是直奔这个方向。由于她既无专业基础,又无实践经验,所以只能从一些边缘职位做起。   她先后在广告公司做过客服、设计师助理,但是都因为无法适应公司经常加班的工作强度而辞职。   许宁认为,大概是自己并不真的喜欢艺术设计,她想到自己平时爱好摄影,身边的朋友中,就数她单反玩儿得最棒,这或许能成为一个求职方向。   于是她找了一份儿童摄影师助理的工作,主要是协助摄影师上门为满月的宝宝拍照。拍摄期间,要不停地逗宝宝开心、哄宝宝换衣服,由于是在顾客家里拍照,时不时地还要跟顾客拉拉家常。   许宁是个未婚的姑娘,而顾客谈论的话题三句不离育儿经,她根本就接不上话,经常冷场。所以,这份工作没做多久,她又辞职了。   之后她找了一家婚纱影楼做摄影师助理,主要工作是协助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提供灯光辅助,道具补充。这份工作经常需要"搬搬抬抬"一些摄影器材和道具,许宁觉得女孩子家不适合干这样的粗活,没多久又辞职了。   来深圳闯荡,不但没有找到职业方向,几次三番的求职不顺,让许宁越来越看不到方向,她开始退缩了,决定回家。   回到老家后,她又找到了一份销售代表的工作,但每天跑市场、盯客户,她觉得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   看到折腾了三年多还没有"定性"的女儿,父母特别着急。他们建议许宁备考公务员,女孩子家瞎折腾什么呀!稳定、体面才是最重要的。   毕业3年,跳槽6次,但仍然没有找到人生方向,许宁感到特别疲惫。以前总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尝试了几次都碰壁后,她开始纠结和犹豫。   她觉得现在的自己好像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太大的热情,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再一次听从父母的建议。   02:
  与"伪兴趣"相伴,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许宁的情况和很多职场人如出一辙:   工作没做好,那是因为我不喜欢,换个工作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按照这个思路往外延伸,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专业课没学好,那是因为我不喜欢,如果能选择我喜欢的专业,那我也是学霸一枚。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不准确的归因,这样就产生了归因偏差。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时候,通常会把成功的、良好的一面归因于自身,而把失败的、不良的一面归因于情境或他人。   人们总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种事情是我想做的,我现在的任务就是找到它,然后掉入这个思维陷阱中,变得盲目和焦虑。   可是你知道吗?你吃饭的口味会变,你喜欢的人会变,你的兴趣也会变。情窦初开时让你怦然心动的男孩/女孩,你现在还喜欢他/她吗?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了他们的模样。   朱洙在《爱错了,就是清楚》中曾经有句话:生活就像一杯可乐,刚倒出瓶口会沸腾,充满生命力,到它再也冒不出气泡,再也没有甜味儿时,它就失去了意义。   工作也一样。你对某个工作的喜欢,可能仅仅是一时的兴趣,就像顽皮的小猫被毛线球吸引,但很快就能用美食把它的视线从毛线球中拉回。   所以,很多喜欢,未必持久。你所谓的兴趣,可能是个"伪兴趣"。真正的职业兴趣从来不是能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事。   只有那些你愿意全身心投入地去爱,激情四射地去奋斗、去付出,并且不管酸甜苦辣都享受其中的工作,才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   所以,如果你只凭自己一时兴起,凭所谓"兴趣"找工作,那十有八九会遇到"伪兴趣"。与"伪兴趣"相伴,你不得不一次次地跳槽,在漫无目的的被动中,错失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机遇。   03:
  从"被动跳槽"到"主动谋职"   在职业选择中,我们需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从"被动跳槽"向"主动谋职"升级。   被动跳槽的人被伪兴趣牵着鼻子走,往往到了一个新岗位后,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由于待遇不高,平时也不被上司重视,就总有一种跳槽的欲望。跳槽后,仍然不能改变原来的状况。   主动谋职的人,是有一定技术专长或综合能力的人。如果在一家企业,他们的职位和待遇上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会自愿离开当前的工作岗位,谋求更好的发展。本文中的的许宁,就属于"被动跳槽"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被动跳槽"向"主动谋职"升级呢?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罗圭斯特和戴维斯曾经提出过强调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   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   而很多人,只考虑我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要看看工作环境是否能满足我自己的需求,也就是内在满意。却很少想过,我现在的技能,能否满足工作的需求,也就是外在满意。这就导致了就业后的适应性出了问题。   职业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它体现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结合关系,其实也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职业具有社会属性,这种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反映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等价关系。在等价交换中,人和职业最好的状态,就是匹配。   因此,如果个体能够努力维持与工作环境间的一致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匹配"状态,那么工作满意度就会比较高,你在这个工作领域就能比较有方向,也能有持久的动力。你不会轻易跳槽,你每一次出击,都是主动谋职。   04:
  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让对的人去做能胜任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才能与工作环境达到"匹配"的状态呢?   答案是:没有绝对的匹配,只有相对的适合。   在做生涯咨询师之前,我一直做人力资源管理。招聘时,我们要严格把关,就会用"匹配"的原则去筛选求职者,剔除那些明显不适合的求职者,避免盲目进人。   反推过来,这也同样适合求职者。是否喜欢一项工作,取决于这份工作能否让你忠于自我,也就是说,这份工作与你的契合度。   所以,你可以通过以下3招,用"匹配"的原则,剔除那些明显不合适的企业或岗位,避免盲目择业(敲黑板,划重点)。   (1)人与职位的匹配   这里的匹配不是指知识和技能的匹配,而是指人的内在特质与职位的匹配,也就是你的性格、兴趣与职位的匹配。   这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性格方面,推荐MBTI职业性格测试,兴趣方面,推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以本文中的许宁为例,她做财务工作时感到万分痛苦,是因为她的性格、兴趣与财务工作都不匹配。   许宁热情大方、善言谈,她的MBTI性格测试中有较为典型的外倾和直觉型性格代码。这种性格代码的人虽然善于人际交往,但对事情的细节把握不够,所以做财务难免频频出错。   另外,许宁的职业兴趣代码中并没有与财务工作适配的C型,所以,与岗位的匹配度不够。这样的话,入职后就出现了难以适应的问题。   (2)能力与岗位的匹配   对于岗位,企业会有明确的胜任要求,当然很多企业也愿意培养没有经验的新人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做起。   许宁的很多工作就是这样的起点。由于是新人,所以很多人都会面临"不擅长"带来的压力。有些人离职是因为不擅长,但他们却把原因推给了"不喜欢"。   所以,对于那些"不擅长"的工作,你最先要做的不是逃离,而是通过清晰岗位要求,列出自己和岗位要求的能力差,然后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的能力提升计划,看看能否通过调整能力结构来适应工作岗位。   (3)人与组织的匹配   人与组织的匹配是指个人的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匹配。推荐使用舒伯工作价值观测试。本文中许宁离开广告公司是因为总加班,难以适应。   实际上,许宁的核心工作价值观中有一条是"生活方式",也就说工作能让我按照我喜欢的方式生活。许宁希望8小时之外能够保持独立的生活空间,而公司的加班文化自然与这种价值观极不匹配。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只有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让对的人去做能胜任的事,你的职业生涯才能闪闪发光。   在我经手的生涯咨询个案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在面对关乎人生幸福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件事上,大多数人麻木又糊涂。   很多人在求职时表现得很努力、很勤奋,但却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职业生涯的战略思考和决策。   没有深度的思考,做什么都是错的。   同时,我们也提倡:比找到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营兴趣。我们对工作不感兴趣,有很多时候,不只是匹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无法从现在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就越不喜欢,越不喜欢就越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喜欢一件事,不一定是天生,也可以后天培养。如果你能够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带入自己所做的工作中,你也一样能收获喜悦。   这种内驱力因人因时而异,它可能是对某种因素的执着,也可能是一种情怀。有些人毕业时很穷,内驱力是经济回报,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执着;有些人的内驱力是影响他人,宣扬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一种情怀。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即便你一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内驱力,不喜欢眼下做的事,我都要劝你,珍惜当下,尽力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做这件事比做别的事情都好,你可能慢慢就爱上了它。你有了一技之长傍身,才有底气去尝试新的东西。   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工作本身是无法让你快乐的,真正能让你产生快乐的是"我把工作做得很好"这件事。   《小王子》里有句话: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共勉!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十余年HR从业经验,经历了从一线员工到高管的职业发展历程。只写实用的成长干货,推动你的职场进化。如果你正处在职场困境中,请为自己找一个靠谱的答案!
网站目录投稿: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