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音乐项目的时候,最让我们头痛的就是满足用户的问题。在音乐的领域,不要试图去满足所有用户这个定律得到了最充分的验证。究其原因,无非是音乐这个东西能够产生足够的黏性和吸力,来把用户群体分众化,形成相对稳固的小型社会。 音乐博客和论坛是一种最淳朴的社会,依靠单纯的信息和人与人的互动而聚合。继而是类似Myspace.com的社会化音乐网站,以搭建平台为主,实现音乐发布者、共享者、使用者资源信息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人性营销案例,对音乐人、普通用户、网站本身甚至整个音乐产业来说,都有利可图。另外一种社会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利用协同过滤等方式产生推送,通过音乐推荐来产生用户信任,从而逐步建立起用户之间的关系网。后两种方式就是典型的2.0式音乐社会:神奇的Spotify已经做到了Music2.0 + Social + P2P + Legal + Free + Artist Wiki + iTunes + Last.fm + Pandora + iLike + Wikipedia + Playlist + Net Radio 等等的完美结合;last.fm叫嚣着"最后的音乐电台"横空出世,牵手audioscrobber,把推荐算法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亦作为社会化音乐的领路人与革命者,为业内所称颂;在国内,豆瓣音乐人也凭借其庞大而忠实的高端文艺青年用户群,俨然有着成为中国地下音乐第一乐土的趋势。 豆瓣音乐人:中国式的myspace.com 优秀社会化音乐的典型性素质: 1. 第一眼的设计与体验。 网民都是视觉系动物,尤其是音乐爱好者们。这个道理就好比人人都爱第一眼的美女一样。在用户已经对无数的音乐网站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无论是web界面风格、特色插件还是播放器的卖相、新功能与体验,简洁、清爽或者有特色都能成为攻占用户第一眼的优势。 last.fm的电台 2.内容为王是经久不变的标准。 收集用户反馈时遭遇最多的投诉就是内容:内容少、分类死板、更新频率不够、不能下载、音质还有待改进……对于想做SNS但是试听服务也不想落下的网站们来说,没有好的内容,就相当于你已经在竞争中丧失了大半的竞争力。即便是决心像豆瓣一样做个纯粹的信息引领者,到最后也不得不跨刀巨鲸九天,搭上最底层的听歌服务。而音质方面,全新的虾米beta上线以来,一直也是标榜着192k这个概念。且不论是不是徒有概念,相信其也能凭此拢聚不少簇拥。 3.准确推送:让用户感觉到你的贴心。 如果致力于做推荐算法,推送的效率必须要高,否则这个功能模块很容易成为鸡肋,并影响用户对整个网站的信任度。通过推送而形成稳固的交际圈本属不易,再加之一次次失败的推荐,直接会减小用户的好感度,直到突破他们对网站的信心底线。另外,推送的频率同时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情绪。相对频繁并且明显有时间规律可循的推送,能够让用户觉得你的网站是有生命力同时有纪律性的,这也是一个网站安全可靠有保障的维度之一。 根据用户收藏记录产生推送的豆瓣电台,目前仍在小范围公测中。 4.契合实际的定位:你得知道自己算哪棵菜。 又回到满足用户的问题。这里强调的是,你有多大的"吞吐量",就揽多少用户的活。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来说,如果成本有限,那么妄图把摊子铺的过大就是不理智的。鉴于音乐用户较强的群体性,你完全可以做一个有观点、有主张的网站,针对具体群体创造你的垂直性音乐社会。在做宽已成为不现实愿望的时候,精良与深度才是王道。做音乐,要学会适当放弃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用户。 好的音乐网站是可以取悦并且网聚很多用户的。但是我们不禁会想,做音乐怎么盈利呢?挣钱永远是个俗套而又经典的话题。在中国特殊的数字音乐环境下,盈利对音乐社区来说更是最直接的挑战。规避版权问题只能是权宜之计,那么如何解决版权与用户免费占有的心理的矛盾即刻就让版权费用成为最大头的成本。虽然Google音乐聪明地选择与巨鲸联姻,但是单靠广告维持生计总不是那么回事儿。豆瓣提供的那些赏心悦目一对一图片广告,的确增加了我对其本身的好感,但我认为目前其收入的大头应该还是来源于音乐人。Myspace模式虽然简单,但是直接有效。另外,经营好自己的会员群体、利用用户群的购买力来创造价值,也是一种可观的盈利模式。 虾米的盈利模式:下载收费。资源来自P2P的用户互传 国内的音乐社区风起云涌,传统的音乐站点已很难在这场商业的斗争与革命中再分得一杯羹。而社会化音乐网站如何增加用户黏度,建立并不断扩建自己忠实的用户群体,并且在付费音乐问题尤其尴尬的中国实现盈利,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在这条路上,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个站点一夜成名或者悄然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