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即公元555年,原名建国寺。唐朝延和元年,即公元712年,唐睿宗赐名大相国寺。到了北宋时期,大相国寺多次扩建,成为当时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的佛教中心。当其时,苏东坡的好友佛印禅师,就在大相国寺修持。佛印俗姓林,出家后法号了元,故人称林了元。一日,苏东坡去寺院看望佛印,不巧,佛印不在,住持和尚请苏东坡到佛印的禅房休息,并端上香茗美酒素肴款待。 苏东坡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抬头一看,墙上有一首佛印的题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诗写得通俗易懂,又颇有些道理,但禅意太浓,世俗人谁能完全离开酒色财气,彻底"跳出圈外"?东坡觉得不妥,于是,提笔在佛印题诗的右侧写道:"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祸自消。" 言外之意,人不能离开酒色财气,只要掌握一个"度"就行。写罢,见佛印仍不回来,便告辞。 佛印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千首,长而精通五经,也是京城里有名的才子。他看了苏轼的诗,知道苏轼有意和他对着干,不过说的也有些道理,微笑着点点头。 过了数日,王安石陪宋神宗赵顼(音xū)到大相国寺上香,君臣二人在佛印的禅房里看到了佛印与东坡的诗。宋神宗莞尔一笑,对王安石说:"爱卿,你怎么看酒色财气?何不和上一首?"王安石略一沉思,提笔在佛印题诗左侧题《亦和佛印禅师诗》:"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静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宋神宗见了,连连称好。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大相国寺里,佛印、苏轼、王安石题诗的那堵粉墙早已不复存在。 作者感言:北宋三位著名文化人,都对酒色财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佛印针对酒色财气的害处发论,王安石则从酒色财气的益处着眼,而苏轼则强调要掌握一个"度",各有所长。 故事的真假无关紧要,我们只是想借此聊聊"酒色财气"这个话题。 酒色财气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人人都得面对。 关于色财:"色"是男女两性关系,"财"是物资资源,二者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必需。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对人的食欲和性欲本质做了经典论述。《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里说:"告子曰:‘食色性也’。"文中的告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哲学家。食色,是人的本性所在,离开了饮食,离开了财物,人类就无法生存;离开了性,离开了男欢女爱,人类就无法繁衍。人追求财富、追求性爱,合情合理,天经地义,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人在追求性爱和财富过程中往往失于过度,古今中外,人的性爱欲望和财富欲望的恶性膨胀,不断导演着一幕幕大大小小的人生悲剧,不断酿造着一杯杯浸透心脾的苦酒,给社会造成了诸多不和谐、不道义,甚至灾难。帕里斯拐走了美女海伦,导致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使数十万古希腊人死于战火;纣王痴迷于妲己,沉湎淫乐,导致殷商帝国的灭亡;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高官和珅,贪污受贿的数目超过了当时国库库银的数目,最终被嘉庆皇帝下狱赐死,其家财全部被抄归公;原印尼总统苏哈托在位三十多间非法所得高达350亿美元,最终锒铛入狱,成为当时的世界首贪;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大都因过度恋色和贪财被绳之以法,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今生活中,因恋色贪财而杀人、拐骗、造假、贩毒、贪污、受贿等现象,屡屡发生,至于因此而导致亲人反目、友情决裂和造成长期精神痛苦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正因为如此,世上才有"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的反面提醒。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色财呢?苏轼的态度十分可取,那就是有节制、有度,做到"恋色不迷"、"爱财不贪"。 所谓"恋色不迷",有两层含义: 含义一:积极追求性爱,但不沉迷于性爱。人除了性爱之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沉迷于性爱,把性爱作为生活的轴心,会毁了事业前途,最终也会连性爱一起毁掉。 含义二: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积极追求性爱并负起性爱的责任。现代社会,人们对性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许多传统的性禁忌都已经被破除,这是人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但由此带来的"性自由"和"性解放",也给社会制造了许多问题,诸如性爱对象的频繁更换、婚姻的不断破裂、婚外恋、一夜情、嫖娼等现象,扭曲了人性,淡化了道德和责任,不仅造成了许多当事人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尽管"性"属于个人隐私,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但不能"乱爱"。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有效控制自己的性爱欲望,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在不侵害他人性权利和不给他人造成身心痛苦的前提下,在双方彼此爱慕并渴望在一起的时候,方可负责地尽情合奏灵与肉的甜歌。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人一旦步入婚姻,就要特别珍视夫妻双方建立起来的恋情,信守爱的承诺,努力呵护和发展这一美好情感,以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家庭是安顿每一个人肉体和灵魂的港湾,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础。 所谓"爱财不贪",就是喜爱财富而不贪婪。就个体而言,喜爱财富、拥有财富,是人人都希望的,这是因为,拥有财富是生活幸福的重要基础,食不果腹、衣不御寒、居而无屋的饥寒贫穷无幸福可言。有了财富,人才能生存下去,有了更多的财富,人才能生活的更好,所以,爱财具有人生正当性。但爱财不可过度,过度了就是贪婪。人一旦贪婪,就会背离良心道义,甚至失去人性。贪赃枉法、走私贩毒、制造假药假奶粉假酒,甚至坑绷拐骗、抢劫杀人等现象,就是贪婪这棵恶树上结出的毒果。那么,爱财爱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度"呢?在我看来,爱财的底线有二: 底线一:必须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 底线二:必须是来自正当渠道的财富,如父辈的遗产继承、朋友的馈赠、自己投资的利润等。 简言之,属于自己的,就大胆伸手去拿;不属于自己的,千万不要伸手。不义之财君莫取,取了后患无穷,特别是图财害人、图财害命的事情,千万不要做,做了,迟早会遭到报应。 关于酒:酒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和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从健康角度讲,酒具有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去风湿等作用;从人际交往角度讲,酒是人与人之间联络和加深情感的媒介。 我国是酒和酒文化的故乡,是世界最早造酒的国家之一,据说,我国造酒第一人是杜康,他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姓姒,是夏王相的儿子,又名少康,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他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朝的第五位国君。关于杜康造酒,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杜康很想制做出一种喝起来让人兴奋又能联络感情的饮品,但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制做的方法,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白胡老人,老人告诉他:"你可以用一个能装数百斤水的大鼎,盛满泉水,以粮食为原料,将粮食放在鼎里泡九天,在第九天的酉时(下午5时——7时)里,找三个不同的人,各取一滴血滴入其中,就制成了你想要的饮料。"老人说完,飘然而去。次日醒来,杜康就按老人的指点,用一口能装数百斤水的大鼎泡上了粮食,到了第九天酉时,他就命人到街上找三个人。找来的第一个人是白面书生,文质彬彬,谦虚有礼,杜康说明用意,书生很高兴地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而去;找来的第二个人是一位武士,虎背熊腰,威风凛凛,他更是二话没说,慷慨割指,将一滴血滴进鼎里;等去找第三个人的时候,已经临近酉时结束,街上没有行人,只有一个昏头昏脑、浑身肮脏的傻子,斜卧在路边的树下,情急之下,差役只好把傻子拉来,强行割指滴血。当那傻子的一滴血落进鼎里,鼎水立刻翻滚,热气蒸腾,一股股浓香气扑面而来,掬鼎水放入口里,微辣而香甜,下肚后浑身通透,如仙如痴。因为这香辣可口的饮料用九天制成,故起名叫做"酒",与"九"同音;又因在酉时用了三个人的三滴血,故写作"酒"," 氵"是三滴血的象征,"酉"表示酉时。 因为书生、武士和傻子的三滴血是酒引子,所以,人们聚在一起饮酒的过程常常表现为三种情态: 情态一:窃窃私语态。刚坐下来喝酒时,人人都象书生,文质彬彬,谦恭有礼,言谈细声慢语,邻座常常耳语。 情态二:豪言壮语态。待酒过三巡,喝到兴起时,人人如武士,激昂慷慨,豪情奔放,满口豪言壮语,个个频频举杯,一饮而尽。 情态三:不言不语态。等喝到最后,酒醉人疯,个个象傻子,舌硬腿软,东倒西歪,或伏地而吐,或抱盆狂呕,或随处而卧,不省人事,不知羞耻。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酒。酒这东西,万万不可小视,中国的酒与酒文化,与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引出无数话题。酒可以增进友谊,加深情感,"酒越喝感情越厚""朋友来了有好酒";酒可以为朋友践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能激发壮志,增添豪气,勇士上阵前高喊"拿酒来","醉卧沙场君莫笑";酒可以壮胆,"喝了咱的酒啊,一人敢走金沙口啊,喝了咱的酒啊,见了皇帝不磕头";酒可以让骚人墨客文思泉涌,笔底生风,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书圣王羲之酒酣《兰亭序》一挥而就,草圣张旭大醉后"挥毫落纸如云烟";酒可以消愁,"一醉解千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可以御寒,"喝杯酒暖和暖和";酒可以用来祝贺成功和喜庆佳节,祝贺丰收"家家扶得醉人归",给新生儿过满月喝满月酒,男女婚嫁喝新婚喜酒,给老人过生日喝祝寿酒,春节喝屠苏酒,清明喝杏花酒,端午喝菖蒲酒,中秋喝桂花酒,重阳喝黄菊酒……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离不弃。 上面说的,都是酒的好处,但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酒也是个坏东西,酒后驾车车毁人亡,酗酒闹事行凶杀人,醉卧路旁活活冻死,以及因酒误事、因酒坏事等现象,屡见不鲜。因长期大量饮酒喝出胃溃疡、胃出血、酒精肝而损害健康的事,更是稀松平常。 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酒有好处也有坏处。逢年过节、朋友来访、贺喜祝寿、庆贺成功,喝一点酒,完全必要,但万万不可以过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公斤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 当然,这只是一种生理健康标准,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相聚,或者结识新朋友,坐在酒桌上,很难按此标准行事。酒喝到兴头上,谁也不会顾及这些。但不管怎么兴奋,喝酒还是要有一个底线的,那就是:"根据自己的酒量,保持清醒。"这一底线不能突破,突破了就会醉,醉了不仅给身体带来损害,还会做出许多不近情理甚至伤害朋友的事情。例如,2003年秋天,东北某市一位警察,同学聚会时,喝醉了,与一位同学为读书时一件串座位的小事发生争执,两人越争越来气,竟大骂起来,警察一怒,说:"他妈的,老子崩了你!"那同学也喝醉了,毫不示弱:"你要是你妈养的,你就崩了我!"警察掏枪就给那同学一枪。枪响血流,同学们都傻了眼,赶忙送医院,有幸没打到要害处,其结果是警察被开除公安队伍并支付了数万元医疗费。 坐在酒桌上,劝酒已成积习,很多人都是在相互劝酒中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劝酒也得讲究个度。这个"度"要以珍视友谊和保证朋友身体健康为前提,做到适可而止,朋友已经喝高了,千万不要再劝。世俗中通行的劝酒令五花八门,其中就有"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深,不怕打吊针!""月子里会情人,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喝!""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也不行!""东风吹,战鼓擂,喝起酒来谁怕谁!"等等,都完全是非理性的东西。似想,让朋友"喝出血""伤身体"的朋友,还够朋友吗? 关于气:酒色财气中的"气",是指人的一种消极情绪,即不愉快、不高兴、恼怒生气的精神状态。但"气"这个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可不那么简单,它有丰富内涵,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学、中医学和世俗生活中常用的概念。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气是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实体,并且是宇宙生成演化的动力。《易经》里说:"精气为物。"孔颖达解释说:"阴阳精灵之气化而成物。"列子说天地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朱熹将"理"和"气"综合为一个范畴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生物之具,就是构成事物的材料。王夫之说:"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如此等等,都认定"气"是万物本原。 作为社会学概念,气是人的精神状态和事物态势的表征。前者如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豪气、怒气、义气、正气、锐气、才气、和气、勇气等,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和文天祥《正气歌》所赞美的"天地有正气",就是指人凛然不可侵犯的一种正义的精神状态。后者如体现诗文书画风格特色与意境的"文气""气韵",体现社会风俗习惯和群体部族生活生产方式特性的"风气""习气"等。 作为中医学概念,气在中医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生命的能量和动力,人有气则存,无气则亡。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大类,这四类气通过升、降、出、入四种方式,散布于全身,流行于各处,发挥着温煦、推动、生化、防御、固摄、营养等六种作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所以,中医认为,气滞而病生,气通而疾去,养生就是养气。 作为世俗生活中的常用概念,气除了表示"气体"这一基本意义外,还表示季节和自然界寒暖阴晴等现象,前者如节气,后者如气候、气象、气温等。 从对"气"内涵的简要分析中可见,酒色财气中的"气",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气"、"不高兴"或"恼怒",而应涵盖"人精神状态"的全部和中医学的"气论"。据此,正确对待"气"的做法是:养气、调气。 所谓养气,有两层含义: 含义一:养精神世界里的浩然之气。人要活得有正义感、有骨气、有气节,说话做事追求公平、公正的正气,人际交往追求推己及人、与人为善的和气,理想胸怀追求志存高远、海纳百川的豪气,逢难遇险树立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锐气、勇气,功名权利追求淡定如菊、无私奉献的大气。 含义二:循着中医理论,养身体的元、宗、营、卫四气,确保四气不断滋生,促进身心健康。 所谓调气,也有两层含义: 含义一:调整精神世界里的消极之气。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困难、挫折、矛盾、不顺心、气恼的事情会经常发生,每遇到这种情况,要善于调整心境和情绪,保持平静心态,做到遇事不怒、遇挫不馁。人在情绪极端激越的时候,很难做出正确判断,也很容易采取过激行为,酿成祸患。 含义二:调整身体四气,使之顺利升、降、出、入,畅达无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我们对"酒色财气"的简要讨论,概而言之,要义有三: 要义一:人不能离开酒色财气,这是因为"酒无不成礼仪,色无路静人稀,财无不成世界,气无人没出息"。 要义二:面对酒色财气,人不能过度,过度了,四者就会分别变成"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要义三:适度运用酒色财气,努力做到"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爱财不贪真君子,调养真气祸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