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核心课程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


  冷静燕?张文燕
  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有必要以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核心课程及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为研究对象,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数字资源建设必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课程现状如下。
  现有的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课程教学逻辑主线,学问化的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不适宜自主学习和项目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根据课程教学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开发课程项目,以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缺乏与一体化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大部分仍局限于文字材料、图片库以及习题库等,虽然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过动画、仿真或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来讲解一些知识和技能点,但大多不成系列,未能形成一套与教材完全配套的数字资源,且校际资源难以互联共享,缺少整合与合作,利用率低。
  现代职业教育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素材,还应具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当前课程教学存在仅能从课本及线路图上进行理解和分析,辅以模拟教具来配合进行机床电气线路检修的教、学、做的现象,无法较好地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机床电气设备检修的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必要结合机床检修课程特色,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整合相应知识、技能,图文、声像并茂,语言风格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具有明显特色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二、如何有效构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1.广泛调研、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构建资源建设框架
  调研工作在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不同区域的中职院校中展开,以明晰行业企业发展背景与趋势、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等。通过调研,企业和同类职业院校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代表着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认识,为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来自生产和教学第一线的可行性依据。结合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课程资源建设组最终确定了五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每个工作任务分解若干学习情境,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体系。如项目三任务设置如下。
  项目三: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任务一:X62W型万能铣床的初识;
  任务二:X62W型万能铣床主轴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三:X62W型万能铣床进给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四:冷却泵电动机和照明电路常见故障的检修:
  与企业深度合作分析了职业岗位能力,设计了课程资源建设框架。其中主框架由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工作页、技术手册、项目考核、教学评价9大部分构成。
  2.分工協作、对接企业、信息技术支撑,实现资源建设创新
  资源体系中,教材处于核心地位,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教材编写思路,教师执笔写作,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技术专家探讨,编写完成并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终审。在设计理念上,突出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内容设计完全按照当前机床设备管理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定位和任务的职业能力定位,展开项目课程的开发。教材结构以CA6140型卧式车床、M7130型平面磨床、X62W型万能铣床、T68型卧式镗床、Z3050型摇臂钻床等5个具体项目为中心,从"企业真实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在一个个贴近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境中学习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的目标。
  围绕教材开发的数字资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将教科书相关内容呈现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使用的课程资源。为了使数字资源能够在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使用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教学应用效果,课题组搭建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采用 "脚本设计、资源制作、资源整合"三段式的开发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动画、三维模型、虚拟仿真等多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以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为载体的电路分析、调试、检修、考核等工作过程,使本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得到立体化的演示。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虚拟训练,使技能得到标准化、智能化的模拟训练,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了实际教学需求。
  3.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多元评价,促进资源时效性
  利用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坚持边建边用,通过建用结合促进资源的建设和资源的不断提升与更新,并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使用数字资源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实现线上教学互动、自主学习,线下实践、巩固、提高,以促进教学改革。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成效
  1.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次研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采用了"任务驱动""情景体验""分组竞赛""仿真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情境。
  情景体验案例: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工作环境,把学习任务视为维修工作,模拟角色扮演,重现现场勘查、维修进度分配、调度、维修调试、维修记录等环节。
  2.立体式教学框架,为教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
  本次研究,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式设计教学过程,以"理实一体"和"加强实训"为目标,建立了立体式教学框架。教学在一体化教室、模拟设备、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环境四个层次进行,打造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技能不断完善的学习链节。特别是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和使用,如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完成X62W型万能铣床的模拟操作、调试检修、训练考核和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为教和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多通道、全方位。
  3.校企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
  本次研究,院校和企业紧密接触,校企合作的力度被最大化。通过校企的联动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为中职院校引进企业的新技术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小结
  数字化资源建设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造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在后期的实施中,注重收集教师在教学中的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课程配套资源,即视频、图片、三维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努力拓展教学资源的多种形式,紧密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学习方式。
网站目录投稿: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