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财经类高校跨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增值效应测


  廖望 程诗悦 熊凌云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从专业分化走向交叉综合培养的道路。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与学科设计、教学模式改进等方面提出财经类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思路与增值效应测度的可选指标。
  关键词:跨学科人才培养;增值效应测度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一般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模式等要素。其中,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归宿,是整个机制建设的主旨;课程与学科建设是辅助实现培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模式是实现目标的基本和主要途径。本文拟尝试以上述几项要素为铺垫,构建财经类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框架及相应的增值效应测度指标。
  一、财经类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中坚力量,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但人才培养的职业对口性不如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与综合性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财经类高校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必须找准自己在教育系统的位置,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合理确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层次,具体可概括为"以提升全面素质为基础;以交叉符合为途径,培养迁移与转换能力;增进实践教学,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挖掘发展后劲与潜质"的基本原则,致力于培养集较强的理论功底与职业技能于一身,同时具备环境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广泛理论与实践为建立基础,其力图改变专业学科学习过早、基础理论单薄的弊端。目前高校广泛采用的课程设置模式为主辅修、双学位修读制度,但学生难以兼顾主辅修两方面的学习质量,致使课程学习难以融为一体。
  故对财经类高校而言,课程设计应打破主辅修的界限,摒弃完全按照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来进行课程的组合,真正按照交叉学科的理念进行编制与实施。对此,可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做法,在设置基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高年级专业分流培养,同时将若干相关学科融会形成新学科专业,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置作为一项从课程层次上展开的基础工作,较之其他途径更易运行操作,因此可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先行性程序加以展开。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发展教育的核心,具有提高学校学术水平,使科研服务匹配于社会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首先在制定学科建设体系的过程中,各个财经类高校在做出学科建设决策时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机构,为跨学科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其次,跨学科建设应及时追踪所涉及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通过设立高水准学科项目推动整体学术水平。再有,高校教师作为学科建设队伍的主要成员,需提升自身学术储备以满足学科交叉的要求,并依据所处专业研究成果为跨学科专业方向制定提供多重方向思路。最后,良好的教学和研究条件也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学科信息,能够为财经类高校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之可能。
  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内涵应包括4个因素:开放、引导、协作和共享。
  开放是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创新的必要途径。打造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能够吸引不同专业的生源共同学习,为不同领域的交流提供可能。引导则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项目,组成项目小组,提升跨学科协同效应。协作则要求在跨学科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共同协作以寻找解决方案,这是因为不同领域学员在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加之认知冲突的影响,唯有通过协作才能使学员开展精准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此外,由于个体学习的差异,对科目的掌握可能会截然不同,那么通过成果共享,获取"1+1>2"的优势,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五、增值效应测度指标
  (一)专业能力维度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除却可通过课程考试和作业直接获得的基础知识分数外,对其的评价指标还可加入学生所获学位数量、SCI、EI、CSSCI论文数量、优秀论文数量、申请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数等以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实践能力维度
  财经类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囊括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活动等,跨学科管理者可通过对学生在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其实操水平。
  (三)创新能力维度
  创新能力包含三个层次: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其中创新学习能力的二级指标包含发现问题、知识更新及标新立异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而创新技能则包括创新活动成果、科研项目独特性水平和质量。
  (四)综合素质维度
  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众多、复杂、又相互关联,因此在进行指标体系构造时,可以将上述三项指标乘以不同财经院校自设的比例,并加入思想政治素养、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人文与科学素养等基本能力进行加权来确定跨学科专业学生的最终评级。
  参考文献:
  [1] 陈  昊,汤火箭.通识为基多元融合 跨学科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31-33.
  [2] 邓嘉瑜.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 郭德红.美国大学本科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教學[J].中国电力教育,2007(05):126-128.
  [4] 黄巨臣."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跨学科建设的动因、困境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8(06):21-25.
  [5] 李文鑫,胡甲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Z1):42-43.
  [6] 李雪飞,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8):10-15.
  作者简介:
  廖  望,女,江西南昌人,学生。
  程诗悦,女,江西景德镇人,硕士研究生。
  熊凌云,通讯作者,男,江西南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
网站目录投稿:采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