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契丹文物精华展草原牧歌三


  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
  辽(公元916--1125年)高16厘米、通长19.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7.5厘米
  公元1976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文房用具。器形为辽代独有的摩羯造型,将人及鱼(龙)、鸟、螭等动物混合为一体,构思绝妙,造型奇特,是辽瓷中罕见的精品。该器小巧精致,可能是水注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动物,有吞噬一切烦恼的法力,大约在东汉与佛教一起传入我国。摩羯造型在唐代非常流行,而辽代在继承中加以新,它是契丹民族开放、进取的表现。
  银蹀躞带、鞧带
  辽代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全长320厘米公元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银蹀躞带1副67件。用薄银片制成,每侧各有5条长带、短带,每带各镶8件马形玉饰,垂挂于鞍座后部左右两侧。
  银鞧带1组41件,用薄银片制作,由1条长带扣和2条短带连成,带上镶玉节约和马形玉饰,分别垂于马腹、马臀两侧。
  契丹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并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用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特色。马具制作方面亦是如此。从辽墓出土的大量马具看,其受唐文化的影响最大,如络头饰、镳、攀胸、杏叶、鞍桥、障泥等,均与唐代马具相似。尤其是前鞍桥、呈颌弓形,两边斜向外侈,明显可见与唐代同类马具的前后承继关系。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成就了契丹马具"甲天下"的地位。
  唐代马鞍具图
  日本奈良手向山神社收藏的"唐鞍"(线描图)
  全套马具装备图
  一套完整的马具是由辔头(包括络头、衔、镳和缰绳)、鞍具(包括鞍、障泥)、镫、胸带和鞧带所组成。
  黄釉迦陵频伽纹提梁皮囊壶
  辽(公元916--1125年)通高22厘米
  公元1988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村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提梁式皮囊壶。壶身有佛教艺术纹饰--人首鸟身的双头"迦陵频伽",手持莲花。迦陵频伽是佛国世界里的妙音鸟,歌声婉转动听。《正法念经》中说: "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歌神)等无所及音,唯除如来言声。"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有半人半鸟的造型,所以,迦陵频伽传入中国很快被接受。双头迦陵频伽则是唐人的创新,契丹深受唐文化影响,也采用了此形象来装饰民族独有的皮囊形瓷壶。
  金面具
  辽代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长20.5厘米、宽17.2厘米
  公元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丧葬用面具。出土时覆盖于公主面部。呈半浮雕形。用薄金片锤击成形。面具周边有33个穿孔,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起来。陈国公主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二弟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 其驸马为辽圣宗齐天皇后之兄萧绍矩; 其祖母即是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初封太平公主,进封越国公主,追封陈国公主。去世时年仅18岁,这件面具眉、眼局部锤錾,制作精细,将面庞丰圆、上额舒展的年轻女性柔润的特点表现无遗。金面具的出土,改变了人们先前认为黄金面具只是中亚青铜时代文明之物的看法。
  《辽史·礼志》记载: 公主下嫁,"赐公主青幰车二,幰头,盖部皆饰以银,驾驼; 送终车一,车楼纯锦,银幰,悬铎,后垂大毡,驾牛,载羊一,谓之祭羊,拟送终之具,至覆尸仪物咸在"。"亲王女封公主者婚仪: 仿此,以亲疏为差降"。
  专家推测金面具很可能是皇室御赐给公主的嫁妆。
  《辽史·礼志》
  面具的眼部之所以作双目圆睁状,一是因为面具是在公主、驸马生前所制作,二是为保持金面具主人与其生前神情的一致,以供后人瞻仰。
  萧太后画像
  陈国公主驸马金面具
  陈国公主与驸马并肩合葬在一起
  契丹贵族阶层中,耶律是皇族,萧氏为后族,陈国公主在十六岁那年嫁给了自己的舅舅萧绍矩。这场皇族与后族的联姻,千年前的场面肯定盛大非凡,婚后的生活亦是幸福甜蜜。然而贵为皇亲国戚的公主和驸马却并未享受太久的幸福生活,两年后,驸马与正值花季的公主不幸先后逝去。驸马死于而立之年,公主去世时才刚满十八岁。
  根据墓志记载,两位墓主人的早逝和宫廷斗争没有关系,两人都是因病而亡。驸马先逝,公主肯定悲伤,或许是对亡夫太过思念,以致身染恶疾,驸马萧绍矩过世不久,陈国公主也追随着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样短暂的爱情真是令人惋惜!
  金面具(线描图)
网站目录投稿:幻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