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故事里的人生一毛钱没人为你表演


  一位刚退休的老人回到故乡,在一个小镇里买下一座房子住下来,他想安静度过自己的晚年,写些回忆录。房子后面有一小片开阔地,他常常到那里散散步,思考一些问题。刚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很好。但有一天,四个十几岁的男孩看上了这片开阔地,放学后高兴地来这里踢足球,他们大呼小叫,玩得不亦乐乎,吵得老人头都要炸开了。头几天,老人强忍着,可孩子们越玩儿越甚,呼叫声越来越高,老人实在受不了了。于是,老人去和孩子们谈判:"你们玩儿得真开心,"他说,"我很孤独,你们天天放学后来这里踢球,我很高兴。如果你们每天都来玩,我每天给你们四个每人一元钱。"
  四个孩子满口答应,每天放学后都来这里起劲表演他们的踢球功夫。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对不起,孩子们,我的钱很不凑手,你们的收入只能减半了,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很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这个条件。放学后来的很晚,踢了一会就走了,劲头也不那么足了。又过了一个星期,老人愁眉苦脸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养老金减少了,我每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一毛钱了。"
  "一毛钱?"一个孩子铁青着脸说,"一毛钱,才区区一毛钱,谁为你表演?我们不干了!从今以后,你再别想看到我们到这里来为你表演。走!"
  孩子们再也没有来过,听说他们又找到一个开阔的地方玩儿去了。老人又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作者感言:这位老人很友善,也很有学问,他没有呵斥和驱逐孩子们,而是利用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不采取这种曲折的办法,而是直言相劝或相斥,孩子们可能很难缠,今天把他们劝走或撵走,明天可能还会来。
  我们说这则小故事,就是想借此聊聊"逆反心理"这个话题。
  说到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每个人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它是指,他者提出的要求与主体愿望不相符合时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换句话说,逆反心理就是行为主体对对方提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就是逆反行为。人在青少年时代,逆反心理最强,有许多孩子,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偏偏不去做;父母不让他做什么,他偏偏去做,专门有意对着干,这就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故事里的老人深谙孩子们的心理,他知道,如果劝他们或强行把他们撵走,会激活孩子们"不来"的逆反心理,反倒强化了孩子们"来"的欲望,不仅撵不走他们,他们反而会常来找麻烦,故意跑到这里来玩球,让你不得清静。因此,老人想出了一个通过购买服务并逐步减少薪酬的方式,激活了孩子们"来"的逆反心理,强化了他们"不来"的欲望,你越请他们来,他们反而不来了,从此把这群孩子们"请"走了。
  导致逆反心理的因素多多,但概况起来大体有三:
  因素一:受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如官方禁读某一本书,人们却千方百计弄来这本书,想看个究竟。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为了有意验证人们的逆反心理,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而大多数读者出于好奇,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从而验证了好奇心能导致逆反的观点。
  因素二:企图标新立异,引起别人注意。这种因素在青少年中尤甚,他们想通过否定既定的东西,特别是否定权威,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自我肯定,获得心理满足。
  因素三:特殊的生活经历所致。如多次失恋,便认定世上没有真正的爱情;受过欺骗或受过冤枉,便认定世上谁都不可以相信。
  逆反心理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心态一旦反复出现,构成心理定势,会导致偏执型人格,影响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生活经历、增强品德修养等方式,克服这种消极心理现象,使之尽可能少地在自身发生,甚至不发生。
网站目录投稿: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