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资本的棘轮效应又一场泡沫在门口徘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如今的初创企业,尤其是所谓科技企业,其发展模式与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兴衰亦有着惊人的相似——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价值,而不断加快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在为明显过度膨胀的市场火上浇油。宽松的创业氛围(你懂我的意思)、巨额的风投资本和较低的进入门槛,非常容易导致初创企业蜂拥而至,尽可能通过烧钱抢占市场份额。最后赢者通吃,败者出局。
  而这种模式的背面通常是:企业规模飞速扩张伴随着巨额亏损(亏损的增长),但机构的估值暴增——这就是资本的秘密,一种"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最早是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提出来的,原本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习惯效应较大。后来,这一效应被广泛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中,主要用来形容一种不断向前难以停止的惯性。
  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棘轮效应,用人话说就是:比如某一初创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新颖的概念或者故事获得风险资本青睐,之后通过扩张规模或者把故事讲得更好听、更逼真以便在资本市场赢得更好的估值,再获得投资、再规模扩张、再获得更高的估值…这样的循环。
  是不是觉得很简单?但要注意,这项"游戏"的艺术性在于:短期内企业不需要实际获利,甚至可以巨额亏损,企业只要能使风险投资人相信它在未来可以获利、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估值即可。像不像一种更高级的庞氏骗局?
  这样,企业就可以持续获得资金注入,不断扩大规模,当然,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也可以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但优化内部管理是次要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得到净的正现金流之前,持续获得融资。这种企业最后无非两种结局:
  第一,钱花光了,问题没解决——倒闭出局;
  第二,问题解决了,钱没花光——赢者通吃。
  赢者总是通吃?
  因为在这种"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的游戏规则中,只要解决问题的速度大于烧钱的速度,企业就可以活下来并且占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成为市场的垄断者或者寡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共和国长子,其他企业很难成为垄断者而只能"屈居"寡头。比如,被兼并前的优步和滴滴,饿了么和美团外卖,以及早些时间的Mobike和ofo。
  但即使仅仅是寡头而非垄断,也意味着在市场上拥有一大块蛋糕,拥有更强的定价权,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可以建立起该领域的"护城河",想要新进入该领域的公司,挥手间要么被挤出,要么被兼并。这就是规模的优势,也是赢者通吃的原因:行业的1号和2号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
  最近几年的创业浪潮太恐怖,尤其是各种所谓的科技企业和所谓的"互联网+"企业。请注意,我说的是"所谓的"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某些企业更多的是借助了这些概念,其核心竞争力并不真的是技术或者互联网。
  比如,全球市场科技企业巨头(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和国内的科技企业巨头BAT(Baidu、Alibaba、Tencent),毫无疑问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互联网加高科技。
  但目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金融科技企业,包括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各种数字货币平台,以及所谓与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融合的各种"机器人"。
  我并不是在否认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并不是说这些技术没有创造价值,事实上这些技术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只是想说:以所谓 "互联网+技术" 为出发点,事实上以商业资本化为终极目标,是当下创业者的惯用手段之一。创业企业良莠不齐,往往差者居多。
  侧面证据之一是:任意一位与"机器人"打过交道的用户都会告诉你,机器人就是个傻子,只是企业减少人工成本的一个策略、吸引"傻瓜投资者"的一个噱头。
  另一个侧面的证据是:根据全球专业服务公司威达信集团(MMC)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3 个欧盟国家约 2830 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有 40% 的公司并未实际使用任何 AI 技术。但同时,MMC发现,声称使用AI技术的创业公司吸引到的资金要比其他非 AI 领域公司多 15% 至 50% 左右。
  毋庸置疑,我们肯定比腐国们的情况要好很多。没有理由,就是有这个自信。
  2018年,初创企业的江湖可谓风声鹤唳,烽烟乍起。相当多科技企业由"富人家的孩子"突然体会到了"家道中落"的拮据。例如:BAT的经营策略越来越谨慎(国内市场上一度流传着BAT大幅裁员的消息)、字节跳动削减了年终奖、滴滴出行取消了健身补助、京东精简管理层、网易把裁员说成了结构性优化、ofo单车面临财务危机…
  但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资本和企业进场烧钱,卯足了劲儿往前冲…
  比如,瑞幸咖啡2017年1月初创,7月融资2亿美金,公司估值达到10亿美金(独角兽级别),12月另一笔2亿美金的融资及飞速扩张的近2000家使其估值升至22亿美金,据2019年3月12日的外媒最新消息,瑞幸董事长正在向华尔街资本巨头寻求新的融资,并且谋划赴美上市。中国素来是一个不缺少奇迹的国家。比如,星巴克或许从来不会想到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出身的咖啡店在短短两年内就会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
  为什么"互联网思维"这么"吃香",创业者都想搭"科技"的便车?因为互联网和科技就是当下的风口,套路虽老,但屡试不爽。
  老套路总玩得转
  我们总是说,这一届的韭菜更傻一些。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这一届的韭菜总是觉得自己更聪明。将风险投资人比作韭菜当然不是对韭菜的侮辱(一棵资深的韭菜不会平白侮辱自己)。关键在于,棘轮效应不仅对创业者有利——可以活下来、盈利。对风险投机者更有利——只要能在估值崩盘前变现离场。
  "万恶的资本主义"是不对的,正式的说法是"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这在投资领域具体表现为两种哲学:价值投资和投机投资。价值投资是真的在做企业获得企业利润中属于资本增值的一部分,而投机资本只是想将本应理性发展的市场吹到一个无法正常运作的高度,致使行业内企业无法合理竞争,在泡沫破裂前以更高的估值退出变现。不盈利的公司通过巨额债务融资在亏损中增长,可能会使一些创业者和投机者受益,但会扭曲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最后造成的恶果,则是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紊乱、甚至是整个实体产业链崩溃等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但是,这个规则在很久的将来仍然会非常有效。因为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而只要投资者愿意接受估值增长作为衡量价值的指标,这种套路就会继续下去,在棘轮毁灭前就永不停止。
  泡沫在门外徘徊
  当前的这一波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创业浪潮,与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惊人得相似: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价值,而不断加快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在为明显过度膨胀的市场火上浇油。
  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非常不完善,这意味着我们比发达资本市场拥有更少的风险资本,同时更意味着我们比成熟的资本市场拥有更差的市场秩序和更少的合格投资者。
  今天,互联网思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和便利。尽管我们的风险资本总量或许比发达国家少一些,但排名靠前的几家大的风险资本相对于我们较小的创业市场来说已经够大——足以使其毁灭。20年前,10亿美金级别的风险投资基金几乎闻所未闻,但现在却司空见惯。2018年,红杉资本(Sequoia)筹集了80亿美金的种子基金,而软银(SoftBank)则筹集了1000亿美元的巨额基金。
  创投圈有句老话:"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风越大,风口上的猪飞的越高、越久,而一旦摔下来…而事实上,我们目前还在通过IPO帮助猪飞的更高。
  不管是独角兽公司还是互联网+科技的初创型企业,这种棘轮模式的可持续性在短期内又面临着一次考验。尚未进场的,抓耳挠腮、希望搭上末班车奔驰在希望的原野上;过早下车的,捶胸顿足、希望抓住列车的尾巴再奔驰一程;最终,只会留下那些在车毁人亡前退场的聪明人露出的神秘笑容。
  作为吃瓜群众,没钱进场并不重要,端板凳嗑瓜子,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冷眼瞧个热闹,图个开心就好。
  传奇剧本《桃花扇》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广为流传:"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短短18个字,道尽了人生的起落。
网站目录投稿: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