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有一种滑稽,叫"缺乏自知之明" 前段时间我参与了一个系统项目,项目快结束时需要补一些材料,业主让新接入的监理方委派人员对接。 接手的是一位去年刚毕业的年轻人,没多久,他就让公司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人翻白眼。 文档模板反复变更不说,居高临下的态度更让人印象深刻。 "连我这么年轻都能看出这文档写得不行,你居然看不出?" 同事回了他句:"你说材料有问题,是不是应该具体说明哪儿有问题?" "要根据业主要求。""哪里没按要求?不都按照你发的模板做?"同事懵圈。 "你自己要去认真分析啊!还用我和你说?你们都这么办事的?"得到老江湖般的答复。 同事气得差点摔手机,"那监理其实就发发材料模板和做会议纪要,帮不上忙就算了,一问三不知,动不动说‘我是来监管你们的’。 业主和我们合作几年了都客客气气的,他一新人倒把自己当大爷了?" 不难理解。 他觉得业主方让他来"监理",就等于"监督+管理",他就应该是权威的、备受尊重的、高高在上的,可他误解了岗位意义,更忽视了:他建立在平台之上的优越感,危如累卵。 02.好平台能带给你什么? 有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 1、平台和你没啥关系; 2、平台就是你的本事。 实际上这两句话均有失偏颇,各对一半。 首先,平台确实可以作为本事的一部分。 为什么大学生都削尖脑袋去大公司?为什么多数人一边抱怨一线城市房价租金高,一边却继续咬牙留在大城市? 环境对人的影响,着实不容小觑。 第一、好的平台,是一种高标准 从录用的那一刻起,说明你至少达到了公司的最低用人标准,而它足以作为你综合能力的象征。 谁都知道,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出来的员工在HR眼中是香饽饽。因为,这些公司代表国内顶尖互联网领域的用人标准,某种意义上,等同一个高含金量的认证。 它是职场的筹码。 第二,好的平台,是一种潜在资源 你每天打交道的同事是什么样,你就容易变成相似的样子。 一家好公司对你的专业素养、圈层人脉无疑是重要加分项,你能接触到有价值的项目,以及优质的人脉。 我第一家工作的公司,不少前同事至今仍是合作伙伴, 有些还发展为客户、供应商等。 以上种种,都是你凭本事进入平台后的附加价值。 03.好平台无法带给你什么? 认识的一位朋友,在一家甲方公司多年,许多厂商希望得到分蛋糕的机会,每次联系自然X总X总叫个不停,哪怕他不过是一位普通商务接口人。 叫久了,人就开始飘。 他向一些"要好"的合作方私下透露自己准备创业,以外包方式承接项目,收获一众褒奖。 "X总果然有想法!"、"没问题啊,你做事我放心"、"真是年少有为,X总以后发大财了别忘记我们啊。" 结果,打脸得简直不要太快。 离职后,他去联系当初那些合作联系人,对方有时隔1,2天才回复信息,电话也没接通几次。给的零星小项目都是苦力活,报价低+工作量大。 以前三天两头跑上门的客户,现在避之不及; 以前"一定支持"的承诺,现在沦为空头支票。 后来一位前辈提点他,这才回过神来: 越是含金量高的项目,越看企业的资质认证。小小私营公司连最基础的门槛都过不了,拿什么接项目? 再说,就算普通项目,人家自己都有关系拿出去承接,干嘛要给你一个没资源、没背景的人? 《纸牌屋》里的一句台词颇为扎心:靠近权力的中心,让人误以为自己拥有权力。 离开时才发现,之前身上的光,是舞台给你的而不是你自个儿的。一旦离开舞台,你依然是个暗淡无光的人。 04.先站到好平台上,但不依靠好平台 当然,年轻人尤其是毕业生,大公司是首选。因为它们带给你的价值,远远不止薪水。 眼界、格局、人脉、做事习惯的塑造,足以帮你打下坚实基础,甚至让你脱胎换骨。 好平台对普通人而言,如同巨人的肩膀。 But,当你离开平台,这抹亮色变成一张旧证明,证明你曾经的资历却无法帮你重新立足。 有一种状态,我非常认同:保持随时离开的能力。 现实中,70%以上的问题是在离开时才骤然浮出水面。 有人跳槽后感慨,原先的客户一夜之间成了僵尸粉,连逢年过节时的罐头祝福信息都不愿再发; 有人带着资源去了竞品公司,3个月不到被拿走手里的客户、原东家业务模式,其价值立马挥发; 有人标榜经手过N个千万级的项目,自己以为实力超群,殊不知换别人几乎没两样——项目是公司争取到手的,和你有几毛钱关系呀?给谁不是照做? 还有一些看似不错的公司岗位,市面上需求极少,属于"定制型员工"。说白了就是一枚螺丝钉,职业生涯就是一个养成计划。万一公司遇到黑天鹅,同类型工作没准都找不到几个。 什么叫平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最后我想说: 1、大公司值得争取,在你的职业生涯初期,它们帮助你奠定了未来的发展基调。 2、多数资源属于搭台的人,而非在台上忙活的人。 3、只有业务实力和做人态度,才能让你慢慢成为驾驭自身命运的人。 认清自己,打磨自己,永远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