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124卷 宋纪6 【原文】春,正月,甲申,魏主备法驾,诣道坛受符箓,旗帜尽青。自是每帝即位皆受箓。谦之又奏作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犬,欲以上接天神。崔浩劝帝为之,功费万计,经年不成。太子晃谏曰:"天人道殊,卑高定分,不可相接,理在必然。今虚耗府库,疲弊百姓,为无益之事,将安用之!必如谦之所言,请因东山万仞之高,为功差易。"帝不从。 【译文】春季,正月,甲申(初七),北魏国主拓跋焘备好车驾,打着全青色的旗帜来到道教神坛前接受符箓。从此以后,北魏每位皇帝即位时都要接受符箓。寇谦之又奏请建造静轮宫,并一定要建得很高,高到人在上面听不到鸡鸣犬吠之声,目的是想伸向天上与天神相接。宰相崔浩也力劝拓跋焘兴建,花费了数以万计的财力物力,建了几年仍未完工。太子拓跋晃劝谏太武帝说:"上天与世人的道不同,谁高谁低已有定分,二者不能相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我们白白地浪费财力物力,老百姓也累得疲惫不堪,做这种无益的事,干什么用呢?如果一定要照寇谦之所说的去做,我请求建造在万仞高的东山上,这样做,工事就容易些。"拓跋焘没有接受。 【解析】是不是感觉很多时候领导的行为荒唐不经,觉得是人都能看出的毛病,他就是不改。能成为领导的人都不傻,为什么大家都能看出来,他会看不出来,不知道?他为什么还会一意孤行?如何理解领导这背后的逻辑?这就需要站在权力心思的角度去考虑,这些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因为这是权力需要。北魏的国主拓跋焘劳民伤财,强行建立静轮宫这个大项目,而不顾大家的反对,其背后的逻辑权谋网详细的给大家解析下为什么: 1、看似鬼神迷信实为谋权需要 北魏手下是两拨人,一波是草原民族,信奉刚从西域传入的佛教。另一波人是汉族,信奉儒家正统思想。作为国主拓跋焘必须平衡下面的这两方势力。如果信奉佛教,会拔高草原民族的地位,不便于统治汉人。而如果遵从儒教汉化,自己就会是蛮夷,自身正统地位会受到影响。那时候佛教还没有被广大汉人接收。拓跋焘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双方意识形态的官方思想来确认自己的合法性。所以,看是鬼神迷信,但是这个得到老天的认可,取得符箓。这是谋取统治合法性权力的需要。 2、看似劳民伤财实为固权需要 既然接受了道教的册封,自己国主的身份,也就成了政教合一的地位。那为什么还要修建静轮宫。而且还得到了当时顶级智囊崔浩的支持?我们看一下静轮宫的作用,就是要"欲以上接天神",在这个宫里,作为皇帝可以直接和天神对话。这样就不会受到道士们的辖制。皇帝自己可以垄断和天神对话的权利。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后世太平天国的事情,杨秀清多次使用"天父下凡"神仙附体的招法敲打领袖洪秀全。这就是洪秀全没能垄断天父对话的权力,而导致了被人利用,最后分裂的局面。 3、不可思议其实不懂权力逻辑 太子拓跋晃为民请命"天人道殊,卑高定分,不可相接,理在必然。今虚耗府库,疲弊百姓,为无益之事,将安用之!必如谦之所言,请因东山万仞之高,为功差易。"主要说了三点,【一个是天人不能对话。】如果天人不能对话,那么皇帝统治中原的合法性何在?【第二,老百姓都疲敝,而且没有什么用?】巩固自己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比什么都重要。【第三,去东山更加方便接近上天】皇帝如果想借助道教的主义,每次还要去东山?哪有把静轮宫修在身边,便于发号施令? 很多人,看不透领导的行为,就是没有能掌握背后的权力逻辑,如果明白了权力逻辑,就能很简单那的看清楚这背后的权力心思。才能够看透纷纷扰扰的职场乱象。在领导眼里,老百姓的利益固然重要,如果是和权力巩固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必然会选择权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