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饿是一种养生法不仅能治百病还能助


  中医历来推崇"饮食有节"。《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的记载,后来被世人认为养生长寿之经典,不断发扬光大。医仙孙思邈寿享101岁,他在总结长寿时说:"饮食过多则积聚,不利于长寿"。现代医学证实饮食过多,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导致消化不良。长期饮食过多更容易诱发慢性生活方式疾病。
  饱食过度,则百病由生。
  病从口入,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不是因为吃得不够,反倒是因为吃得太多。在不少古人的医书中,都将暴饮暴食、大鱼大肉称之为"烂肠之食"。顾名思义,吃多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砒霜之毒。这就是人常说的,吃五谷生百病,祸从口入。
  吃多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都来了。
  例如感冒,有时候,吃多了,积了食,再受点风寒,很容易引起感冒。而感冒后,如果清一清肠胃,适度饿肚子,反倒容易痊愈。
  相反,若是一味想着补充营养,多吃点东西,好增加抵抗力,结果反倒会加重感冒。
  再比如,大多数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脾虚胃寒,也都是饮食无度引起的。脾胃长期处于过劳的状态,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功能自然日益消退。久而久之,就成了脾胃虚寒的状态。
  饮食有节,可让身体器官得到休息。
  《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饮食有节",主要是指饮食应该定时定量,食不过饱,这是古代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饱食是脾胃受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三少"的神仙诀:"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宋代名士苏东坡有名句"三养","安分养福,宽胃养气,省责养财"。
  中医认为:人体对消化、吸收、输布,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进食量少,饥饱适中,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体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反之,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
  饥渴难忍时,应缓慢进食
  《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养性序》进而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痹",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忍时,应缓慢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道家的养生之法中,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辟谷"。不食五谷,对芸芸众生来说,太过虚无缥缈,也不可行。但由此可见的是,少吃一点,吃到七份饱就可以了,这确实是健康身体的前提之一。
  晚饭不吃,饿"治"百病
  中国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著名教授万承奎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曾荣获世界和平基金会"自然医学功勋奖"。"爱吃晚饭,是我们人类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原因。"
  许多人认为,晚间饿了就要吃东西。其实不然,晚间饿了不吃东西,才是正确的养身之道。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
  饿了怎么办?可以喝果汁、吃水果。中医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饭,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养生。
  人不吃晚饭就会饿,其效果与喝开胃汤同功。因此不吃晚饭不吃亏,因为等于你喝了免费的开胃汤。
  每个人都想自己健康长寿,就需要遵循古训,做到"食饮有节",五味清淡可养五脏,幸福就从口入了。
  国之健健康大讲堂,每天学点中医知识,让身体更健康。
网站目录投稿: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