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这个时代,大家都很兴奋,因为这个年代英雄辈出,名将谋士层出不穷。其中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也有"五子良将",作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更是被后世列入"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为后世香火所祭祀。张辽作为一个外姓将军,一生南征北战,虽然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曹操手下很多将军也战功彪炳,张辽凭什么能位列"五子良将"之首呢?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五虎上将"一说,这都是后人小说中编撰出来的;不过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的确是有"五子良将"一说的,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就是"五子良将"的由来了。"五子良将"指的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了。 张辽曾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的领导下,恪尽职守。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曾亲自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以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智平荆州新军的叛乱,击灭陈兰、梅成。濡须之战后,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 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在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 乐进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谭、袁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不久乐进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飞等人,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回师后,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又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 于禁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张郃早期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 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徐晃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 但是"五子良将"之首原本是于禁的,但是由于于禁在襄樊之战中不仅败给了关羽,而且还选择了投降,导致晚节不保,于是被从首位排在了第三位。这五人战绩都非凡,但是张辽的逍遥津之战太过辉煌,以八百步卒逆袭孙权,继而打败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堪比韩信的"背水一战"了。 在逍遥津之战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可以说亘古至今,极少有那个武将能做到,那就是对手下的不抛弃不放弃。话说在张辽率八百步卒杀进孙权初到尚未整阵的部队时,的确让东吴军队惊慌了,不过终究人多势众,待局势稳定后,形式对张辽一方就很不利了,孙权指挥士兵欲合围全歼张辽这八百人。 张辽看局势不对,连忙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张辽与左右数十人杀出重围后,回头一看,其馀陷在重围的战士们高喊著:"张将军难道要丢下我们不管了吗?"于是张辽又再领着这数十人,杀进包围几层的东吴军,把其它人带了出来。东吴军人人都被张辽军震撼到,没有人敢抵挡他们。 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张辽遂领军回城,整备守城事宜。而曹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将领们对张辽也心悦诚服。试问哪个武将能在如此危难之际,还毅然而然的率领几十个士兵杀入重围中的吗?在现在看来,纯粹是找死的行为,不过张辽还是做了,而且还做的很漂亮,此举不但让东吴士兵胆寒,也让曹魏士兵士气大增。 收复张辽,可以说曹操一生中做出过的最英明决定了;动能攻城拔寨,静能镇守一方,以一城之力抵御一国;因为张辽的存在,在刘备和曹操争夺激烈的时候,东吴依然无法寸进一步;列为"五子良将"之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