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互联网时代下慕课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2013年5月起至今,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形态正在改变着高校的教学环境。新生事物的产生必将有其自身的矛盾与其局限性,慕课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我们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去探索,改进。本文以慕课的现状为着力点,分析慕课在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善意见,以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慕课教学;高等教育;改善建议
  一、慕课现状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或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通过互联网将大学课程传输到世界各地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追求。慕课是高等教育界的"一场数字海啸"。被誉为慕课教育机构的"三驾马车"Coursera,edX,udacity,他们主要是美国大学财团或大学附属机构。三大网络教育平台的风生水起,为各类学生提供了更多系统学习的机会。各种"慕课"平台虽为非盈利性质,但已开始了一些商业化的探索。他们借助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高等教育课程。创造"指尖上的学习"新模式。学生不仅可以自由获取资源,而且可以运用计算机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促进学习效果。
  二、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化的开放性,带来价值多元的挑战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由于其集中全球优质资源,必然会引起学习者的关注。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于这种无门槛、低成本的教育模式带来的知识共享,还应该警惕其多元价值观冲击带来的潜在危机。价值多元化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随着"慕课"的推广,国际范围的各种文化、学派、思潮、理论会随之而来,我们要警惕和预防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和教育平台,向我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社会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污染。
  (二)跨时空学习的自主性,给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带来挑战
  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的模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身份的限制,實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时,"慕课"开放自主式的课程选择,打破了传统大学课程的线性结构,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学习的进程和重点,激发了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在见识了国外一流大学的网络课程后,传统教学课上备受垢病的枯燥乏味、照本宣科讲课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滞后性的材料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抵触心理。"慕课"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对教学的评价更加"挑剔",对大学高质量的教学有更高期待。可见,"慕课"革命区别于以往的网络教学改革,它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而且是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颠覆"或重构,它所引发的是我们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反思和重构。
  (三)多向式的互动性,给传统师生关系带来改革
  传统课程中,教师地位和师道尊严俨然是维持教学秩序的有力"武器",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与之相反,"慕课"主导下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翻转",学生可以自主在校外、课前、课上学习相关主题知识和课程,并自主开展研讨和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学生"学"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师生关系发生改变。"慕课"让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维系更多地依赖于与学生间所构建的良好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更类似于合作者与促进者的"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在传统教学中具有层级性的师生关系在"慕课"背景下将被重塑。此外,通过"慕课"这种开放的平台搭建,教师被置于一个公开、平等的舞台,接受广大学习者的评估,这无疑也将给高校教师带来竞争和压力,对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慕课"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带来了改革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慕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我国各大高校接受、研究,并付诸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而我国慕课自身也经历了从"热"到"冷"的过程。在看似平静的表面,慕课教育竞争激烈,高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均衡,实践中各种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都干扰并阻碍了我国慕课教育的应用与发展。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分析发现,慕课本身存在一系列的内在矛盾与局限性。研究总结这些内因可以更好的指导我国高校慕课教学工作。
  (一)慕课本身的内在矛盾
  慕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成立之初就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固有矛盾。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比如,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与语言能力,一定的理解能力与辨析能力等等。这就必然会导致慕课在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与其在教学目标上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在进行群体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根据认知规律开展教学,老师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课、练习将问题反馈给授课教师。这些有效的互动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对教学内容及学生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控制。而慕课的自组织性与群体学习的组织性之间的固有矛盾是慕课本土化过程中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自主的选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自发的开设各种慕课课程,这就使得慕课在组织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处于一种自由的无组织性状,不利于系统化的学习。
  (二)慕课本身无法做到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科技改变着教育,教育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但教育也不能过度迷信互联网技术。一旦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单纯的追求互联网技术,也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意义。所以在线教育不是把技术塞给教育,而是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用技术的手段加以解决。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最终的核心还是课程。慕课不能仅仅是挂到网上的一些简短视频,而应该是优质的课程资源。从理论上讲,慕课本身具备"翻转"课堂的魔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慕课还不能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更无法取代现在面对面的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主体间的引导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对所教授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与研究,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慕课无法做到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endprint
  (三)慕课运用的局限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慕课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满足一定学校、一定学生、一定课程的需求。由于慕课对教学设备的硬件要求较高,就出现了一些地区经济水平比较高,科研经费多,网络条件比较好的高校占有绝对的优势。然后一些经济落后,经费支持不足的高校只能"望而止步"。从而也加剧了高校教育之间的差距化。同时,由于慕课是西方教学的产物,所以很多的优质慕课资源是用英语来进行教学,这也对我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时,产生了语言上的门槛。所以,当前直接用国际化慕课平台进行教学的学校还是国内的一流学府。再次,慕课对高校的不同学科的影响程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人文社会类学科影响相对较小,而自然学科类课程,对技术教育和知识传授作用比较大。
  (四)我国高校还未普遍接受慕课教育理念
  慕课兴起的核心在于教育资源的共享。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了慕课还不能被普遍的推广运用。开放教育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很多老师不愿意将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知识积累做的课件、视频、教案分享于众。对于学生而言,我国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未养成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慕课正是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学习模式,所以对于学生、老师各方面来说,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四、改善慕课教学的建议
  为促进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既要从环境、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等层面调动作为慕课参与主体的教师、高校的积极性,又要为学生接受慕课教育并从中获益创造条件。结合国情与我国高校慕课教育的实际情况,下面分别从以下五点来谈谈我国高校发展慕课教育的有关对策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慕课平台
  慕课起源于西方,我们应将其融入自己本土的教学中,搭建符合我国学生特点的慕课平台。取长补短,提炼其精华,孕育适合自己学生特征的课程。国内一流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同三大慕课教育机构合作的新模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x平台,成为亚洲首批成员。
  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也正式签约加入Coursera阵营,开始向平台提供中文或英文的精品课程。合作本身不是目的,学习他人经验提升自己才是真正归宿。另外,目前一些高校也逐步探索建设本土化的慕课平台。其实,我们在开放课程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充分利用了很多现有的教学资源。
  (二)政府为慕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扶植
  在慕课建设上国外主要依靠机构为大学提供扶持,多为非营利性的。但目前也有一些学府已经开始与投资商进行合作,提供商业化的慕课服务。我国的高校多为行政事业单位,所以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较强,离不开政府的财力支持。慕课在起步阶段会出现一些乱象和失范行为,这就需要政府要加强必要的宏观调控,使之能够逐步完善,走向成熟。避免一度过"冷"或过"热"。但当前政府对慕课所指定的文件也不能要求过细,这样会抑制慕课的发展。在鼓励慕课平台,慕课课程上线的同时,做出一些必要的基本性的规定,如:慕课提供者的资质问题;国内国外机构合作交流的问题;慕课学分与大学学分如何有效对接;慕课的财力支持问题等,以此来不断规范慕课的各项事项内容。
  (三)各高校有计划的建立起慕课精品课程共享平台
  高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慕课"时代要发挥主力军作用。首先,要加强"慕课"的学习研究,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硬件的信息化和人的信息化。硬件信息化即推进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校园。人的信息化是要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其次,各高校可以选择本校的几门特色专业,精心制作,组织团队进行协同运营,创建符合学生特征的慕课精品课程,逐步推进慕课的精品战略。精品慕课的搭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的优化补充,融入最新的学科知识与学术研究成果,教学方式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与教学效果的评估进行不断的改善,最终把这些优质的资源进行网络共享。
  (四)建立慕课联盟的发展模式
  慕课作为教育产品的舶来品,在中国的落地与发展有一个模式建构与发展创新的过程,而联盟发展的特色模式正是解决慕课内在矛盾的必然选择。联盟发展具体可分为区域联盟、行业联盟、同等类型高校联盟等不同类型和层次。如上海已经组织30所高校进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重庆大学也召集了19所高校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机制。慕课联盟的建立有利于慕课的精准化发展和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开发并共享慕课课程以及互认学分等$联盟内互开慕课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约束性和组织性,并基于共同或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课程。
  (五)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从灌输走向对话。
  "慕课"将引发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的重大转变,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即指学生通过"慕课"在线网络完成学习,而课堂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的实践场所,使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对"翻转课堂"等一系统新挑战,高校教师要积极做好应对。一要提升学习能力。高校教师对"慕课"不能一味否定和排斥,而要积极关注和参与,要学习和研究"慕课"改革,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二要提高教学能力。要注重"慕课"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开放生成式课堂教学的需要。三要提高科研能力。要加强对"慕课"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研究,打造精品课程资源,不断充实和建设师本、校本的教学资源平台,并积极将更优秀的课程资源输送到更高、更大的"慕课"平台。这一过程要注重学习、研究和教育的结合及相互促进,注重教师团队建设。表面上"慕课"是一个大师在网络上的课程展示,实质上其背后离不开一个教授团队的整体支持。与其说"慕课"是大师的个人魅力的比拼,不如说是高校的整体实力的较量,"慕课"将从根本上使教学团队的实力得到提升。当下,应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为牵引,让尽量多的优秀教师对从事"慕课"方式的教学有切身体验,经历从兴奋、畏难再到自然王国的过程。高校教师在参与"慕课"革命中,教师个体与教授团队紧紧捆绑在一起,势必改进目前教师在竞争中互不通气、各自为战的"小农经济模式",利益和目标的共同趋向将使教师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在协作教学环境中使团队的实力得到提升。
  五、结语
  毋庸置疑,慕课发展虽然遭遇到暂时的困难,但它确实是一种创新式发展Sebastian Thrun教授曾说:"对那些宣称我们的实验已经失败的人来说,你们必须明白革新取得成功的方式,很少有想法是经过一次尝试就能成功的,循环反复是革新的关键,我们已经看到学习效果和学生参与程度的明显改善。"反思慕课发展是为了找出其失败的原因,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这种创新教育模式能够合理健康地发展下去。如果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的话,慕课的发展前景必将是光明的。
  慕课的发展标志着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但当下仍处于探索阶段。慕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教学中融入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慕课也是解决我国当下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一剂良药。
  当前,慕课正向着教育的各个层面逐步渗透。慕课呈现出来的曙光必将照亮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正如当前互联网已经颠覆我们以前的生活常态一样,慕课在未来几十年势必会改变重造我们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教育[2015]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Z].
  [2] 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73-77.
  [3] 黄庆桥.理性看待"慕课"的时代意义与局限[J].科技导报,2015,(20):37-38.
  [4]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论坛,2014,(1)
  [5] 张鸷远"慕课"(MOOC)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网站目录投稿:幼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