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0年3月2日下午,笔者作为助理、与曾总一行2人开车奔赴某咨询客户的办公室,参加和客户的管理研讨会。会上,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发言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基于其中的部分妙语,笔者稍作引申,来和大家分享。 学习的5个层次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道行,这是学习的5个层次。 许多人停滞在前3个层次,因为他们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运用知识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转化为有效的结果,这是智慧有别于知识的重要地方。 剑桥的培根说过,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或许,这句话可以被更好的解读为:只有转化为智慧或道行的知识,才真正有用。 至于道行,那是一种境界——有道行的人是"一根细线牵大象"、没有道行的人是"千钧铁棒打苍蝇"。 管理的本质 团结一班人、去实现共同的目标,是管理的目的。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是管理的职能。 目标和人,是管理的2个核心因素。 什么是管理的本质呢? ——爱心的传递。 道理?结果? 对魏征委曲求全的唐太宗、曾经修书"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某朝宰相,这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涵养和雅量,一直让笔者钦佩不已,可是其人其事并未引发笔者更多的思考。 直到今天,笔者有幸听到了一个故事——横向马路的指示灯由红灯变为绿灯,于是某行人走在横向马路的斑马线上,恰在此时,一辆汽车从纵向急驶而来、而且汽车距离行人只有短短数米了,行人心想:汽车在闯红灯,它应该停下来、让我先过马路,于是继续行进,结果可想而知。 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却以悲剧(如果,该行人的惨死,能够成为引发立法机关制定更好的交通法规的契机,那似乎该行人也死得其所了。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该事件的悲情,而且,再完美的法规也不能100%的避免类似的悲剧)而收场。 赢了道理、却输了结果! 又比如,某员工的出色业绩一时被领导疏忽,于是之后他一直消极怠工。看似有道理,但他却输掉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职业生涯。 原因在哪里? 原来,许多人陷于事件的对错不能自拔、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目标。 殊不知,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只有黑和白,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即便黑白分明、对错明显,也不能因小失大。 那么,如何寻找道理与结果的平衡点? 在笔者来看,大事要清楚、小事要糊涂——少数原则性的大事,我们当然要誓死捍卫;多数类似于"过马路"的小事,自己后退一步又有何妨呢? 不要生活在事件中,要生活在目标中! 管理者的目标 管理者的无能是对追随者最大的犯罪! 管理学科开创者、"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者的第一任务是:制订目标。 而目标的制订,是建立在客户和市场情况基础之上的。 目标一旦制定,管理者就要胸怀全局、聚焦于目标的实现,千万不要纠缠于小事情和小问题。 在特定的阶段,对某些问题,要装傻、当作没看到——这也是一种智慧,因为,管理者要容得下问题。 影响力 厂房、设备、资金、人才、专利、各种认证等决定了企业的硬实力,文化、品牌、渠道、商业模式等则决定了企业的软实力。 与此类似的, 学历、证书、工作经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决定了每个人的硬实力,影响力则决定了每个人的软实力。 面对任何一个人,只有两种情况:你影响被别人、或是别人影响你。 作为管理咨询顾问,我们当然要立足于客户的实际、来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来积极影响客户方面的关键人物,从而促进咨询方案的落地。 不止于此—— 任何组织的领导者,都要建立个人影响力,来激励下属、带领下属来实现团队的目标。 否则,即使组织有完美的制度、流程、规定,但是管理者缺乏影响力、令出不行,岂不是等于零? 读书 有人说,即使把全世界的财富聚集起来、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过不了多久,每个人又会回到现在的样子。 看来,外在的财富取决于内在的思想。 而读书,是提高内在修为的绝妙途径。 客户方面的总经理沈总表示:每个月至少读6本书!当时,笔者额头直冒冷汗,自觉汗颜无地——人家是工作繁忙、应酬众多的总经理,尚且每个月读6本以上的书,相比之下,自己何其渺小啊! 不过,笔者也不用过于妄自菲薄,毕竟笔者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就是坚持—— 公元2010年2月25日(周四)下班后,笔者和同事们去曾总家聚餐,酒足饭饱之后又在麻将桌上铸了几个小时的"长城"。回家洗漱完毕,差不多已经十一点了,笔者没有看《Playboy》、没有看肥皂剧、也没有倒头大睡,而是打开电脑写了2篇管理博客,到凌晨一点才开始"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