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是宣扬西方净土思想教义的佛教著作。初唐僧人释道绰作。本书被收入历代佛教藏经中,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单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石峻、楼宇烈等先生选编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中,将本书编入第2卷第3册。 道绰 (562—645)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之一。俗姓卫,并州汶水 (今山西文水县) 人。14岁出家,师从太原开化寺慧瓒,研习佛教经典。后在石壁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县境内)看到记载东魏僧人昙鸾事迹的碑文,遂生仰慕之情,于是专门致力于宏扬净土法门。据说他一生讲《无量寿经》将近200余遍,"词既明诣,说甚适缘,比事引喻,听无遗拘"(见道宣 《续高僧传》卷24,道绰传)。他还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号,用麻豆等计数,每念一声,计以一粒,如是行之,乃积达百万斛。相传他自己口诵阿弥陀佛名号每天达7万遍。在其如此大力宣扬下,晋阳、太原、汶水等地区道俗,连7岁小孩都知念阿弥陀佛。 《安乐集》是道绰的主要著作。全书上下2卷,分为12门。每一门又分若干小类。以 《观无量寿经》思想统以贯之。主要宗旨在于破除异义,宏扬净土法门。全书注重经证,广引典籍,据统计,全文共引佛教经、律、论50多部,用以劝信往生,论证净土思想。 上卷共分3大门。第1门分为9类,主要说明净土法门易修易行,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又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是报身报土,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2门分3类,主要说明凡欲往生净土者,先须发菩提心,还批评了大乘佛教其他各派对净土法门的异见。 第3大门分4类,说明净土法门时教相应,是末法时期的易行之道。这一门是全书的重点,是道绰净土思想的宗旨。下卷各门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一门论述的内容反复论证,并加以发挥的。 下卷从第4到第12,有9大门。每门又各分三、四类不等。主要引证了中国历代高僧的言行以及佛教经论,反复论证说明在此末法时期,应以净土法门这一易行道立志祈求往生。并说明十方净土中以此西方极乐净土最为优越,诸种三昧中以念佛三昧优为殊胜,净土法门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由此劝人信仰净土法门,祈求往发西方极乐净土。 此书宗旨在于宣扬西方净土思想。净土信仰产生于古代印度,在诸种净土信仰中,以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信仰尤为发达。大乘佛教经典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是系统叙述西方净土的三部佛经。随着佛教的传入,净土思想也开始在我国流传。东晋的庐山僧慧远,北魏时的释昙鸾都曾宣扬过净土信仰。南北朝以后,净土思想在各地广为流传,佛教其他各派僧人亦对净土法门诸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但当时他们大多是以阐发本派宗义为主,以净土修行为辅。有的还认为净土的称名念佛是堕于有相之见。因此,立志以弘扬净土法门为己任的道绰就要力排众议,大力宣扬净土法门的殊胜,以扩大净土思想在佛教信徒中的影响。《安乐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末法思想,时教相应说,分别圣道门和净土门、难行道和易行道等,是 《安乐集》弘扬净土思想的几个特点。道绰认为当时距佛灭已一千多年,正是佛经上说的 "末法时期",众生根机浅浮,人欲横流,诽谤佛法,犯下种种罪行。在这种情况下,依自力修行已不能获得证悟,必须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获得解脱。他认为于此世中依经而修,依靠自力断惑证理的属圣道门,而依佛愿力以求往生佛国净土的则为净土门。现在去圣遥远,且佛理精奥深微,非钝根浅机所能解悟。所以圣道一门今难证悟,唯有净土一门,才是时教相应,适合末法之世钝根浅机的易行之道。《安乐集》还专门论辨了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对此二道进行了比较,以劝众生修易行道,祈求净土往生。书中还提倡以称名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道绰认为末法之世修行佛道应以修福、忏悔、灭罪为主,而称名念佛是最有效的修福忏罪的方法。诸佛出世,以种种方法普渡众生,其中以称名念佛效果最大,"若一念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安乐集》卷上)。因此他到处劝人诵念佛号,还提出了 "十念相续"的念佛方法。后来称名念佛成了净土宗的主要修行方法。 《安乐集》大力宣扬净土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净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理论,不断破除不利净土宗发展的各种言论和思想障碍,使净土法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深入社会各阶层之中,为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后来他的弟子善导作 《观经疏》(即 《四帖疏》)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道绰此书的缺点是体系比较零乱,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唐代另一位净土教僧人迦才评论此书 "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者亦踌躇未决。"但尽管如此,该书在宣传净土思想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后来该书传入日本,受到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重视,成为一宗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