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地球正将迎来一个碳中和的世界。所有的燃油车已经不见踪影,无人驾驶电动车大行其道;秸秆用品成为尘封的历史;绿色将成为主色调,空气里都是清新的树木的味道。 最近这半年,"碳中和"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语成为热议的高频词。 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解决气候危机,中国立下目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许多科学家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确立所涉及的社会层面极其广泛,早已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体领域,未来对人類社会带来的变革意义甚至不亚于蒸汽机、电力、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这一目标承诺,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能源革命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介绍,"我们现有的能源可以分为三大类,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水能、风能、光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是可再生能源,此外核能也是一类新能源"。 百年来,为了获得电、热等能源,人类早已习惯了燃烧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碳中和的目标将直接促进我国新的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我国将由化石能源为主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 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 杜祥琬指出,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轻工业中的锅炉、重工业如钢铁业的高炉都将逐步被电炉取代,各个地方也将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未来居住建筑电气化 实现碳减排,建筑要跟进。 清华大学教授江亿介绍,未来,各地的居住、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都要实现电气化。各类建筑的表面将尽可能安装光伏设备,实现光能发电,并在建筑中采用分布式蓄电,同时利用周边停车场通过智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连接。 建筑内部将建成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对于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来逐步进行电气化取代,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 "建筑减排,电气化是关键。"杜祥琬说,未来供暖、制冷、照明、烹饪、家电都要转向电气化,将催生更多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甚至可以电力自发自用,"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将有一大批能源‘产消者,不仅能改变和优化能源结构,还将培育新的业态和格局"。 交通出行更加低碳环保 交通方面,新能源汽车等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将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正在前方等着我们。 "交通行业减排有赖于绿色出行,我们将逐步建成美丽中国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杜祥琬说。 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巨大的汽车产业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就意味着,马路上将很难看到燃油车,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电动车或者氢能车。 明年的北京冬奥会期间,会有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接驳车辆,它的顶上有几个储存氢气的罐子。氢气跟大气中的氧气化学反应,就能发电,驱动车辆行驶。排出的没有尾气,而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几年前,流行着这样一款网络游戏——根据你每天的吃喝拉撒和衣食住行,计算出你的碳排放量。如今,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无疑将进一步深度融入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中。 杜祥琬指出,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也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 植树造林,空气里都是树木的味道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 可以预见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 迎来一个碳中和的世界 其实碳中和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塑料吸管被环保可降解吸管代替。未来40年后,地球正迎来一个碳中和的世界。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到了2060年,我们的后辈可能已经不太知道煤炭长什么样了,他们大多数会住在屋顶的瓦片或者墙壁就会吸收太阳能发电的建筑里;中西部大片的光伏和风力发电景象将会是重要的旅游景区;所有的燃油车已经不见踪影,无人驾驶电动车大行其道;秸秆用品成为尘封的历史;绿色将成为主色调,空气里都是清新的树木的味道。 希望这样的生活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