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伴侣》是一本由[美] 麦琪•斯卡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伴侣》读后感(一):生活是两个人的事 ——读《亲密伴侣》 生活是两个人的事 ——读《亲密伴侣》 《亲密伴侣》读后感(二):探究婚姻伴侣 《亲密伴侣》是一本寻求伴侣间如何相处的书,作者通过六个部分:1.结为夫妻:过去的力量;2.伴侣们和第三方:情感三角;3.婚姻中的夫妻:婚姻问题,婚姻的解决方案;4.性生活;5.孩子离家;6.孩子离开父母后的岁月:夫妻间的重新整合。每一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作者通过对200对夫妻的访谈,以及对32对夫妻的深度访谈基础上,以大量的具体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音,解释了亲密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得出成为亲密伴侣的法则。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值得研究,我们都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身处婚姻中,很多事情你是看不清楚的,遇到问题,由于理智不是很清醒,所以容易做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而作者能够通过理智的分析,得出符合事件本身,而且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从而让夫妻间亲密起来,真是做了一件好事。她的这把钥匙,能让夫妻们理解婚姻为什么经常失败以及如何取得成功。 麦琪•斯卡夫——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本书为所有在婚姻徘徊的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以时间阶段为节点,从初入婚姻至携手步入暮年,各阶段所会发生的各种状况,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读后你有茅塞顿开之感。尤其是经历了二十多的婚姻生活,而且婚姻还出现问题的人,读这本书,更会有遇见知音之感。同时可以通过本书的案例,对照自己的经历,进行有效地修正自己的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开始都是比较快乐的,但当有第三者出现,婚姻生活遇到瓶颈,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困扰了很多夫妻,而且每一对夫妻情况都是不同的。还有的危机出现了性生活上,还有的婚姻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还有双方家庭问题等,不过当很多经历走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第三者、性生活都成为过去式的时候,年龄大一些的夫妻开始重新过起二人生活,婚姻的幸福指数再次升高。 本书中蕴含着重要的人生智慧,婚姻,既要和自己深爱的人保持亲密,又要抱有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真正的完整和独立。 《亲密伴侣》读后感(三):"与子偕老"原来是经营而来的 ——读《亲密伴侣》 文/岸晓风 作为一名80后,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理想之一就是有一段美满的姻缘。君不见我们小时读到的童话故事,公主和王子经历了种种磨难后,都"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君不见那时候大热的《新白娘子传奇》、《射雕英雄传》、《红楼梦》都说到了真挚、美好、单纯的爱情和婚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日常生活婚姻关系中却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楼下邻居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比如同村的谁谁谁又搞外遇了,谁谁谁又离婚了……等等,这些事情让我们对于婚姻,对于两性关系又有了新的思考和看法。 的确,过去几十年中国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上世纪70年代离婚率为2%左右,90年代已经上升到14%,而2013年的离婚率高约27%。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不同年份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可见,2003年到2015年间,中国结婚率有升有降,但是离婚率只升不降。有媒体称,离婚率正在中国各地快速上升,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离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认真品读美国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耶鲁大学乔纳森•爱德华兹学院的研究员麦琪•斯卡夫女士的这部曾经多次再版,风靡全美数十年的《亲密伴侣》时,肯定会有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甚至有"怎么才读到这本的追悔莫及"之感。 的确,这本书最早在80年代就出版了,这次北京联合公司新出的版本是在吸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的再一次"提升"。当然我们知道,"万变不离其宗",两性的亲密关系绝对不会因为有二三十年的变化而"面目全非",相反,而是更加清晰和深刻。 这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分别从结为夫妻、伴侣们和第三方、婚姻中的夫妻、性生活、孩子离家、孩子离开父母后的岁月等方面详细的告诉读者亲密办理的"经营之术"。这本书采访了200多对夫妻,并对32对夫妻进行了深度访谈,它以不容置疑的理论、数据和事实纠正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误区,即:人们对婚姻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在如何和亲密伴侣构建满意的婚姻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学习的必要,要么你很自然的做到了,要么你完全无法实现这个目标。这本书就明确的告诉读者,婚姻关系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了解,达到更高的满意度。 那么,究竟如何改变,如果营造亲密的关系,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亲密伴侣》读后感(四):解读婚姻密码 公园湖边最近挂了告示牌,大意是有人养的蟒蛇长大了无法处理,遗弃在公园里,春天来了,蟒蛇复苏觅食,请游人结伴而行之类的。结伴就能避开被蟒蛇伤害的危险吗?不一定,可至少能确保你被伤害的时候还有个人可以依靠。 人类习惯群居,我们崇尚的是家人相互支撑,邻里守望相助的安心和踏实。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爸妈催着孩子结婚,为什么公园里那么多老头老太太亲自上阵替孩子相亲?无他,这就是我们深深印刻在骨血里的,对于安全感最好的诠释。抛开一切金钱、职位、外貌、身材因素,人最渴求的莫过于跌倒了、生病了、受伤了的时候,始终都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和一双搀扶着你的手。这一点朋友无法做到,师长无法做到,父母也无法做到,只有亲密无间的另一半可以。 一对又一对的伴侣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密,有的是悲剧,有的是喜剧,有的亦悲亦喜。伴侣间的相处模式和关系多种多样,复杂的一如人类社会学课题,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国外电视剧中的夫妻大多会寻找心理医生调解,中国人多是讳莫如深。讳疾忌医不是办法,解决问题,首先须得敢于面对问题。《亲密伴侣》从大量的访谈和深度访谈中,为我们揭示了伴侣间的亲密关系,如何形成、如何改变、如何改善。从数百对伴侣的亲密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亲密关系的发展和变换,思索修正亲密关系的方法,并可尝试获得适合自身的调试技巧。 偶尔会听到有人抱怨"就因为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旁人给我介绍对象也都是单亲家庭的,这不公平。"确实不公平,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家族的家庭关系,父母间的相处模式,真的会在下一代的伴侣相处模式上产生相当的影响。我曾无数次告诫自己,在婚姻模式中,不能成为妈妈那样的急脾气,虽然有意识的注意和控制这个问题,但急躁的影子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就溜出来。长期受到某种婚姻模式的熏陶,或多或少都会被同化和感染,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则更麻烦,这种对于父母相处模式的模仿会像谍战剧似的潜伏在婚姻关系深处,披着若干伪装。麦琪在《亲密伴侣》中探讨爱和婚姻的模式时,提出了家族谱系图的概念,试图从更深层次的源头上挖掘,是什么样的关系造就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是怎样的我,这些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夫妻相处上将要或已出现的问题。婚姻也有周期,其中也存在控制权、权利、分享、共赢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麦琪的深层次剖析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说入土为安总比无处安葬好,是干枯的坟墓还是丰饶的沃土,依伴侣的观念改变。伴侣获得亲密关系后并不一定会走向冷淡、陌路、分离,也可能被时间发酵后历久弥新。惧怕这亲密关系的,刚接触这亲密关系的,感觉亲密关系即将远去的,或是很久未曾感受到亲密的,无论处在爱和婚姻的哪一阶段,都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当一本故事、做一场练习,拿到解开困扰的钥匙,掌握婚姻成败的秘密。 文/团团花哚 2016.03.21 《亲密伴侣》读后感(五):心理预期与投射 心理预期与投射:与爱共成长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可以读,也都可以读懂,读了以后会收获自己对爱的理解的书。从两个人相识相知,到走进婚姻的殿堂,拥有爱情的结晶,直到孩子离开后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继续调整,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每个人的心理上会有什么反应,夫妻之间(有时还包含夫妻与亲子之间)应该如何处理存在的冲突,我们如何维护"既亲密,有独立"的婚姻关系,诸多的例子从反面提醒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经营什么。在与爱共同成长的6个阶段,夫妻之间相处的5种模式等等,都在这本《亲密伴侣》中可以得到答案。 两个彼此陌生的人,因为相互仰慕产生了爱,最后走进婚姻和家庭,他们在结合之后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并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相处模式,按照正常的心理分析,我认为应该从"预期"这种心理去分析,夫妻双方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心理上设定了对于自己和爱人的预期,例如"老婆比我小,我应该在很多事情上多让着她","我们俩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应该珍惜这份感情,有些事情我应该退让一些",并通过实际行动执行预期,在发生家庭小纠纷的时候让着老婆,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和爱人共同承担,根据实际的进展调整自己的预期,实现了在爱中共同成长的目标。有哲人说,所谓婚姻,就是把爱情变成友情,在一个共同的家庭系统中,两个人因为爱形成的对双方的共同承诺,用亲密的感情和互相尊重的独立,形成了稳固的相处模式,这是我们所理解的幸福家庭的根本所在。 对于很多在爱情和婚姻上出现问题的夫妻,当然也可以从心理预期来解释,一位妻子希望丈夫能花更多的时间陪自己和孩子,但丈夫认为男人应该在外面多应酬,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赚更多的钱。在处理姻亲关系上,妻子觉得婆婆干预自己家庭生活太过强势并产生了对丈夫的不信任。在教育孩子上,丈夫可能觉得妻子或者老人过于宠爱孩子,并迁怒于妻子。这些事情都会引起种种的心理纠纷,并最终造成家庭战争的爆发,从而影响夫妻之间的正常情感关系。当发生家庭战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亲密关系几乎遭到破坏,而自我会以一种敌对的态势保留在家庭之中。 对于家庭生活中的相处模式,作者用"心理投射分析"来定义这个相处模式,即把自己否认、拒绝的那部份自我体验(感受)投射到爱人身上,然后把这些剥离出去的感受视为伴侣拥有的东西。一个小时候屡屡经历父母吵架的女孩,长大成家以后可能就把"吵架"的标签贴在丈夫身上。接受者通过投射者的反应,一是认同投射者的心理暗示,投射与认同形成了共谋,慢慢形成固定的特征,夫妻之间因此形成一个稳定的相处模式;二是不认同甚至反对,不表现这种行为,不认同造成了心理上的纷争,夫妻之间会重新形成一个新的投射,直到最后得到一个认同,这种纷争才会消停下来。 在婚姻的长途奔跑中,大多会经历理想化、失望、生产、自立、重整合的周期,这个周期中预期和投射的心理行为谁会占据主要地位?这是一个可以继续研究的课题。 《亲密伴侣》读后感(六):如何缔造和而不同的亲密伴侣关系 ---------------读《亲密伴侣》 文/纪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比不比苟同于对方。"。"和而不同"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伴侣: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泛指夫妻。伴侣关系是否和谐,对于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起着决定性作用。 《亲密伴侣》美国作家麦琪斯卡夫的一著作。作为解除的婚姻心理学专家,他和那些号称情感专家,两性关系专家,婚姻顾问等不同,他通过对200多对夫妻的爱情经验,32对夫妻的200多次深度访谈,根据丰富典型的案例,结合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提出了简单有效的练习。 作为有过婚姻失败的当事人,当看到这本书的简介,立马毫不含糊的翻开了这本书。因为直到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认为错在于当初的另一半。而今看完这本书或许应该各打50大板… 市面上很多的畅销书,都会告诉我们,夫妻该如何有效沟通,和平相处,婚姻需要经营,婚姻失败该如何迎难而上,可是告诉了我们解决办法,却没有告诉我们真正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样其实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读完《亲密伴侣》却让我明白了当初第一段婚姻失败的原因。甚至让我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够在结婚前阅读这本书的话,也许一切的错误都可以挽回…"可惜也只是"如果"。 正如麦琪斯卡夫一开始提到的,婚姻周期随着阶段性的挑战和不断调整的需要,经历了从"理想化"到"失望和幻灭",到"生产"(生产在这里指的是生育和发展事业),再到"重新定义婚姻和孩子们走向自立",最终是"孩子自立门户后,夫妻关系重新整合"共5个阶段。而最开始的如何选择伴侣,就受到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汤姆和劳拉的家族谱系图,就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原因,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的三观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之明显,人确实更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关系模式里。,所以我们会"陷入重复性关系模式"。一个酒鬼的女儿又嫁给了一个酒鬼。 我想我的婚姻之所以会失败,或许就是在第二阶段"失望和幻灭"里出现问题,并最终走到了离婚这一步。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如果夫妻没有及时将爱情转化为亲情,并诞下延续彼此血缘关系的孩子,很容易让婚姻走向失败。而我还真的走到了这一步。如果说什么形状是最稳定的,那么答案无疑是三角形。正如书里所提到的"情感三角",由于二人关系本质上变幻无常,很难保持平衡状态,而三角关系,可以让陷入不满和悲伤的夫妻不用直接面对他们一方或双方怕得连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公开讨论的那些问题和失望。而缔造三角关系,孩子必不可少。三角关系把二人关系所导致的问题弱化了。并且形成了一个循环状态。从而让夫妻可以从第二阶段顺利的过度到第三阶段。 只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话,还是需要如作者所讲的夫妻成为了一体化,既和自己深爱的人保持亲密,同时又保有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真正的完整和独立。 《亲密伴侣》读后感(七):对追逐-逃离的互动模式的分析 在这样的关系中,其实是双方通过投射性认同,各自把自己不承认不接受的那一部分交给对方,让对方来承担。对方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所以把这种需要交给你,两人的亲密需要都让你来承担,你不断追逐对方,是在同时帮你俩表达亲密性;而你不肯承认自己的独立性,所以你把独立的需要、把对私人空间的渴望交给对方,完全由对方来表现独立性,完全让对方来承担,所以面对你的追逐,对方不断躲开,其实,这也是在替你躲开,这样是在满足你俩共有的对独立的需要。所以说,这样你不断地追,对方又不断地逃开,你伤透了心,对方也烦得要命,你俩都不好受,但是,在潜意识层面,你俩早已约好了要这样做,你一直追,怎么也追不上,对方不断逃开,却也不会甩掉你,这是你们的潜意识在关系的初期就商量好了,签订下了这么一项契约,各自帮对方承担对方不想要的那一部分…… 如何解决? 承认自己是有独立自主的需要的,同时,自己心里那种想追上对方的渴望,那种对关系破裂的恐惧,有一部分是对方的,自己就不再去替对方承担。就是,增加独立需要,减小亲密需要,并根据这样调整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就行。 这样就停止了对对方投射独立性,不再把独立的需要抛给对方,对方逃离你、躲开你的动力就会减少,就是说,不会那么想躲开你了;同时,对方投射过来,对方交给你的亲密性你不再接住,又还给对方了,那么对方就要自己承担起来,至于你还给对方之后,对方怎么面对自己对亲密的需要、对亲近的渴望,对方要怎么做,那是对方自己的事情了。 其实双方都有亲密和独立的两种需要,不过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去承认,就把自己不想要的抛给对方,让对方去承担。可以找个机会跟对方谈谈这么一回事,然后约好一起合作,在每次追逐 - 逃离的互动之后,回过头来看看,在刚才这次互动中,又投射了什么给对方,又替对方承担了什么对方不想要的东西。这样关系就从第四层次上升到第三层次了。不断反思,更新对自己的认识,这样,双方迟早都能够接纳自己的另一面,从而让双方人格更成熟,让彼此间的关系再升一级,从第三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 ~~~~~~~~~~~~~~~~~~~~ 附:亲密关系的五个层次(基于"自我分化"概念) by家庭治疗师约翰逊·图尔特 第五层次:悖论 亲密和独立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亲密会吞噬自我,而孤独会带来可怕的虚无感,在接近伴侣和逃离伴侣之间摇摆,两个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 第四层次:投射性认同 亲密和独立两种需要是相互排斥、无法共存的。把内心排斥的那一种投射到伴侣身上,认为自己完全没有。一方依赖性很强,一方非常独立。陷入追逐-逃离的互动循环模式。 第三层次:有意识的剥离 和第四层次一样,只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伴侣做了投射,能够意识到伴侣身上自己所痛恨的那一面,其实是自己的。 第二层次:容忍矛盾 认识到人既有亲密性,又有独立性,不过,这二者,亲密多1分,独立就少1分;独立多2分,亲密就少2分。能够认识并同时接纳亲密和独立两种需要,接纳自己的矛盾心理,并说给伴侣听,讨论解决方案。 第一层次:一体化 亲密和独立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格中,这二者并不是矛盾的,相互威胁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少了哪个都不行。 《亲密伴侣》读后感(八):重复关系模式的婚姻关系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在结婚三年以后,我渐渐明白,其实我受自己妈妈的影响很深,我的妈妈就是书中描写了很多次的有强烈的控制欲、独断专行、令人窒息的女性,而我的爸爸温暖而温和,沉默寡言。从我的童年开始,就在他们的吵架、打架的时间里度过。还是在童年,我和我哥就约定说,长大以后一定不要成为像父母这样的人,哥哥不要像爸爸一样软弱,我也不要像妈妈一样强势,要有一个平等的家庭。童年的话还历历在目,而到现在我已经明白,我哥哥在婚姻关系中已经成了爸爸一样的人,而我成了妈妈一样的人。当我发现哥哥为了嫂嫂几乎要断绝和我的关系后痛苦了很久,我不敢相信这会是从小对我疼爱有加的哥哥会做的事。我也明白自己遇到事后那种歇斯底里是学了妈妈的样,但是我不愿意更改,或者说我不愿意成为婚姻关系中弱势的那一方,如果非要那样,我宁愿选择结束。 书中的很多案例,就是重复关系模式的影响。童年家庭经历的这种奇怪的重复,通常会出现在一对夫妻生活中当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中。当我意识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至深时这本书到来了,告诉我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发现一个小孩从小的生活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对他的未来产生不能逆转的影响,而且在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影响并不愿意被承认,直到某些事赤裸裸的扑面而来。所以我从这本书想到更多的不是我们夫妻之间应该如何处理这层关系,而是应该现在开始做些什么以给我的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其实我很意外,在国外婚姻关系出现裂痕时会去找心理医生倾述,并接受治疗。这些医生拥有书本上的、系统内的相关知识,帮助这些夫妻找到他们之间问题的所在。我觉得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夫妻透过现象看本质。国内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很少会公开讲夫妻之间的不合,很多人选择隐忍,集聚了能量最后一次性爆发。当我的婚姻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我做的最多的事是冷静、回避、看书、学习,想看到别人是如何处理这些事的。这本书列举了婚姻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孩子出生后夫妻之间的重心转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感情的渐变,婚姻的不忠,情感三角,夫妻生活不和谐,事业对家庭的影响,为家庭琐事争吵等等,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自己选择性的阅读,除了知道别人如何处理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看到不只是我们有这样的矛盾,我们不是特殊的那一对,并不是只有我们从亲密关系变成了看到就厌烦的陌生人,这是很多婚姻都要走的必经之路,我觉得这很重要。 "尽管改变——我是说改变本身——往往会在很多人心中引发深层的焦虑,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从来没有认清躲在焦虑背后的、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段话,值得每个人认清,去仔细想夫妻之间每次争吵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改变。整本书里,每一章都涉及到了家族谱系图的相关信息,夫妻之间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一种重复关系模式,所以,当亲密关系遇到了问题,也尝试着分析下自己的家族谱系图,你也许会豁然开朗。 《亲密伴侣》读后感(九):如何成为"亲密伴侣"? 作为一名已婚女青年,没错,作为一名心理不太明媚的已婚女青年,是的,这本书一看书名就是我的菜。 但是读下来竟然还真的有惊喜。 因为好多案例访谈,作者在通过理论和临床的结合来分析夫妻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会被惊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就是这样的。 读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我们大体都知道,现在的生活模式受到自己原生家庭影响很深。但是,我一直想知道,到底是原生家庭的那一部分对自己的婚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及,如何攻破这一坚冰。 在《亲密伴侣》中提供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分析模式: 首先,建立家族谱系图。在家族谱系图中,呈现的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当我们的行为模式在复制父辈的时候,也许可以从家族谱系图中找到蛛丝马迹。绘制这幅谱系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根据时间的推移调整和丰富。 谱系图的的最基本就是你和你的伴侣的关系。双方用一条直线相连,用现在的时间标注好。看起来很简答的一件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当谱系图丰富起来,你会很清晰的看到,彼此都从哪里来,因为这些差异,婚姻中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真相逐渐浮现: 你到底是和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结合了,还是和一个"人"结合了? 大多数时候婚姻令人们绝望,都逃不出"ta不是我梦想中的那个人"这个梦魇。为什么当你热恋的时候,他是王子,她是公主,而一旦进入婚姻的殿堂,他连白马都做不了,她也许会在马桶上憋红了脸。理想和现实,难道差距就这么大?无怪乎,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离开家族图谱,我们来看第二个层次,婚姻周期。结婚初期,婚姻存续几年,婚姻存息十几年以及几十年,这其中要经历好几个周期。婚姻的周期与人生的周期相关,婚姻到达一个周期的临界点,往往意味着人生也面临着重要决策。比如,在婚姻中,生产是一件大事。它会改变两个人的关系,曾经熟悉的往往要推开重建。 家族族谱中会加入一个新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又会延伸出另一个枝繁叶茂的家族族谱。当我们用周期标明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改变或者婚姻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也许它又会周期性的出现在下一枝族谱上。 于是,来到了终极目的上——如何改善婚姻关系?或者是如何规避原生家庭的痼疾?如何打破我们认为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玻璃罩子?过上有些我们认为正常,但是ta(伴侣)认为不正常的日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话真的一点错都没有。 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普世的方法去改善那些完全不一样的婚姻,婚姻与婚姻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作者只能提供一些小方法供参考。比如,一个礼拜中专门找出一到两个小时,丈夫听妻子的抱怨,丈夫在这段时间不能反驳,妻子在其他时间不能唠叨等——不过我怀疑这个方法在中国家庭的适用性,我想,很多真的存在问题的家庭,连这个简单的方法都做不到。 不过,当你阅读了很多对夫妻存在的问题,并且绘制了自己的家族图谱的之后,你会得到某种实在。这种实在就像你一无所知的恐慌和知道会存在暗礁的敬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我们看到了父辈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看到自己,会成为子女的将来,这些隐藏的肉眼看不见的真相,一旦被理清,才有可能更好的解决。 作为一个成年人,并不需要人们总是教你怎么怎么做。成为夫妻双方的成年人,如果致力于改善自己的夫妻关系,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总会找到办法的。这就是《亲密伴侣》研究的全部意义。 《亲密伴侣》读后感(十):"基因"决定我爱你 我们常常会迷惑:在全球70亿人类中,两个人怎么拨开众人找到独特的对方、彼此吸引走到一起?为什么看起来天差地别的两个人会沦陷进爱情的圈套并义无反顾的走进婚姻?这种几乎完全对立的性格差别究竟是婚前就存在并且吸引二人的互补特质、还是婚后越演越烈使当初如胶似漆的两人站在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双方的原因?当婚姻中的两人发现再也无法忍受对方身上那些特点时,究竟是某个人出了问题,还是夫妻双方的互动模式出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婚姻是否已经无可救药的走向毁灭,还有没有挽回余地?如果有的话,我们该从何下手?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亲密伴侣——爱和婚姻的模式》。 美国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麦琪˙斯卡夫在《亲密伴侣》中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婚姻真相: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夫妻二人,由于各自原生家庭旷日持久的影响,带着对原生家庭中固有婚姻模式根深蒂固的认识组成新的家庭后在新家庭中不断复制这种模式。 原生家庭中根植于潜意识深处的婚姻相处模式像"基因"一样顽固的存在于这个家庭中走出的孩子们身上,他们的家庭或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父亲酗酒、事业失败、疏离冷淡、控制欲强,母亲或许歇斯底里、脆弱易怒、经常发怒……总之,孩子们清醒的明白他们的父母存在沟通交流困难,他们的家庭不甚幸福。 然而,也是这些孩子,深知父母的缺点的他们、时常提醒自己避免成为这样令人厌恶的夫妻的孩子,在自己的婚姻中却不断复制这种相处模式,使原生家庭中的悲剧在下一代或者是隔代的孩子身上继续重演。 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他们太熟悉自己父母的相处模式,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其他的相处模式。以至于虽然不认同但是却在潜意识中拒绝走出这种不喜欢但却熟悉的模式。二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投射性认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发出信号,另一方接受信号并执行指令。也就是说,尽管有问题的夫妻对对方互相指责,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共谋"造成了现在的状况,而他们虽然深受其累却无法做出有效改变。 麦琪˙斯卡夫在访谈了许多家庭后,为我们详细分析了这种共谋是如何产生和运作的,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看起来天差地别的夫妻双方通过心理共谋的方式,将自己不愿承认的性格缺陷打包给对方,也即夫妻二人将复杂的人性二分化并各自承包,从而形成了后来为双方和外人熟知的性格鲜明对立的双方。 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既有坚强又有脆弱、既渴望亲近又期待独立,问题的解决关键也在这里:如何阻断这种不健康的投射性交流?如何让夫妻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隐藏需求和性格?如何让夫妻互动走上良好的局面而不是一直不断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问题,麦琪˙斯卡夫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行为练习。"行为练习所做的就是帮助伴侣们进入一种全新的关系系统——个人保持完整、独立和自主,同时又能与同样完整、独立、自主的伴侣保持亲密关系,这两者不再被视为互不相容的状态。" 《亲密伴侣》为千千万万困扰在婚姻中的夫妻提供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有效解决方案。借由此书,我们知道了来自不同家庭的我们如何一眼相中那个特别的你,也知道了我们如何把自己和对方一步步从当初缱绻的鸟儿变成笼中的困兽。重要的是,明白了这些,或许你可以重新审视二人及你们的互动模式,进而改善自己的婚姻。更重要的是,你明白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不算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婚姻,改变就显得更加迫切和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