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砚傭说诗》,刊印时误"砚"为"岘",将错就错,故成现名。诗学专著。清施补华撰。 施补华,字均甫。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浙江乌程人。同治九年举人。曾从西北军,镇守喀什噶尔,官至知府。工诗文。著有《泽雅堂文集》八卷。 《岘傭说诗》主要评说汉、魏、唐、宋各代诗人诗作,时有精采见解。施补华论诗,主张诗贵真情,说陶渊明的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沈痛","陶公自写悲痛,无意作诗人,故时有直率之笔"。他认为,"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沈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之骨,乃可不朽"。但是,"真"和"朴"并不等于"村"和俗,他说:"真则可,村则不可,几微之界,学者自辨。"施补华还认为,"直率"、"朴实"的诗自诗人"胸中流出",必然会表现出诗人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桃源行》》,摩诘一副笔墨,退之一副笔墨;《石鼓歌》,退之一副笔墨,东坡一副笔墨。古之名大家必自具面目如此。"又说:"陶公真至,寓于平澹;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他认为诗人必须"竭情尽态,言人所不能言",充分表现自己的面目。施补华还主张诗人富有个性的真情,须通过"曲"言,含蓄地表现出来。他特别欣赏那种"句外有神"、"事外远致"的诗。他说:"五绝究以含蓄清淡为佳。"并举例加以说明:"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义山‘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叹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说自己,所以为妙。"施补华所欣赏的,就是这种以有限表现无限、具有"事外远致"的诗篇。据此,他指出中唐与晚唐诗歌的区别在于,前者"句外有神韵",而后者则"意尽言中,景尽言中,皆不善也。"施补华还要求"咏物必有寄托"。他说: "无寄托而咏物,试帖体也。"他赞赏李商隐"《无题》诗多有寄托,以男女比君臣,犹是风人之旨"。 《岘傭说诗》有《清诗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