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打响脱贫攻坚战。近五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同奔赴小康之路。其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更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经济困难;思想教育;扶志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可能会有这样一部分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不能抵制住诱惑,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缺乏诚信、不分荣辱以致于三观发生扭曲。因此,扶贫应该先扶志,应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力度,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实现其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提升,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
  一、了解基本问题,探索内心世界
  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要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并且承担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在入学之后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情况。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或者偏远的山区。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和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这些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眼界往往不够开阔,社会经验往往不够丰富,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因而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具有较强自卑感;在学校各类活动中,也总是缺乏自信心。他们之中的个别学生总是脱离群体,不积极参加活动或者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类学生在当地学习优秀,表现突出,是当地的优秀学子;但是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往往因为自身固有的认知局限和对周围生存环境改变的不适应而产生两种特殊的心理,一是自卑,二是自负。自卑是由于认为自身不如他人,而自负往往是自命不凡,难以正视他人导致的。这两种心理同出于不适应大学新环境之源,并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这些内心自卑的学生往往看上去骄傲自满,大肆铺张,生怕别人看不起他们,其他老师同学在接触时的无心言语都可能使他们心生怨气甚至大发雷霆;但是实际上,正是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脆弱让他们总需要拥有一个相对强势的外化表现以掩盖内心的脆弱虚荣。具体来看,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于助学金的依赖性特别强,总是把挽回经济困难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国家发放的助学金上,当拿到助学金之后就开始大肆挥霍来满足他们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在虚荣心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愈加灰暗。而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很多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却又不能做到勤俭节约,恰恰相反,他们平时生活挥霍浪费。他们花光父母给的生活费之后,因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就向其他同学借钱,有了钱后又肆意挥霍,欠钱不还的现象常有发生;因信誉打折而难以继续向同学借钱的学生又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借贷,但是深陷挥霍和借债泥潭的他们长此以往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自卑越挥霍,越挥霍越需要借钱,借钱越多越铺张,但是总还不上借款就更自卑,然后又开始了挥霍铺张。近几年,在大学校园中频繁发生的"校园贷"、"裸贷"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挥霍无度,大肆铺张。借贷平台利用大学生这种虚荣挥霍的心理将钱贷给他们,进而产生高额的利息,追债人追债,学生躲债,这样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债务,也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无力偿还时甚至可能会出现学生自杀等行为,最后家破人亡。也就是说,缺乏规范引导,内心脆弱自卑的状态对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让他們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在贫困和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误入歧途。
  二、加强思想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称,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在塑造人的素质结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格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可塑性和多变性。一个健全的人格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实现塑造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和探索,不断改正为人的缺点,逐步弥补自身的缺陷。学校和国家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这类学生既要提升其科学文化修养,更要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不仅要做到"扶贫先扶智"更要做到"扶贫先扶志"。
  "智"即为智力。显然,提升智力对于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这些学生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进入大学校门,智商又会差到哪里?对于更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其实他们缺的是"志"而非"智"。那么如何"扶志"呢?
  1.营造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发展。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的作用,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展开有效帮扶和正确引导。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如:开办读书促进会、英语沙龙等,并且要优化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吸引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和进取心,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在这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这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将逐步完成健全人格的重塑,其心态也将变得更加健康。此外,还可以让这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建立一个以促进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社团性组织,发挥自身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并鼓励学生在这个团体中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提升自我。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长处,提升自身的信心,弱化自卑或是自负等不健康心态产生的负面情绪影响;又可以在锻炼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增长自身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达到"扶志"的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塑造健康心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一个大学中必不可少的部门。高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逐步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和并且逐步实现心理健康档案完备化、系统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要多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开展一些有趣的心理测试,让这些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逐步调整自我心态,积极保持身心健康。用独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身经济问题,让他们认识到贫穷的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颗因贫穷而异化甚至畸形的心。学校应当给予学生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接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转变心态,保持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积极进行锻炼,实现自我价值。在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不思进取、甘于落后的心理,他们依靠着国家和学校给的补助来生活。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资助时更为慎重,将经济资助和能力扶助相结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让学生来锻炼。设置多元化岗位,如服务型、管理型、教育型、锻炼型等岗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自主选择。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勤工助学的队伍中,在社会锻炼和团结协助中实现自我价值。
  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还是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大等问题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差别都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十九大已经明确指出,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各地学生经济条件、思想文化等方面差别较大等问题,国家和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但是仅凭这些措施远远不够,还需要这些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整自我心态,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在我们的学生和社会一起努力下,我们的校园和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网站目录投稿:冷桃